搜索到3361篇“ [火用]“的相关文章
- 两级增压米勒循环柴油机的热力学性能及(火用)分析
- 2025年
- 四阶段《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对柴油机有效热效率(BTE)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一台7.7 L柴油机进行了一维仿真和试验验证,并通过(火用)分析探讨了米勒循环耦合压缩比对有效热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米勒度的增加,不可逆燃烧损失和排出损失降低.在等转矩条件下,压缩比的提高可以减小排出损失.两级增压器的使用提高了进气流量,缸内总热容增大,有利于降低传热损失和排出损失.在高爆压目标下,相比晚关策略,进气门早关方案的传热损失和排出损失增加.根据计算结果完成了实际方案开发,在转速为1200 r/min、转矩为1200 N·m工况下,当进气门关闭角延后40°CA、压缩比由17.2提高至20.5且爆压由16.5 MPa提升至25.0 MPa时,有效热效率提升了4.0%,燃油消耗率(BSFC)降低了16 g/(kW·h).
- 王毅何冠璋林铁坚黄豪中郭晓宇邢孔钊
- 关键词:柴油机米勒循环压缩比(火用)分析
- 储热罐斜温层厚度和[火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2025年
- 以斜温层厚度和[火用]效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斜温层储热罐的实验研究,研究了储热温差、储热质量流量和径向圆盘型布水器结构对储热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温层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储热质量流量和布水器圆盘直径的影响,储热温差的影响较小,初始斜温层厚度随着雷诺数Re和弗劳德数Fr的增大而增大;储热过程的[火用]效率可定量反映斜温层形成及发展过程的不可逆性,总体呈现先快速升高,后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并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即储热过程的[火用]耗散主要发生在斜温层形成时期;综合考虑储热时长和[火用]效率,储热过程的优化参数范围为雷诺数Re为2372~3320、弗劳德数Fr小于0.235。
- 徐灿张继红刘明严俊杰
- 关键词:[火用]效率弗劳德数雷诺数
- 耦合余热回收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影响机理及[火用]分析
- 2025年
-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电流密度和蒸汽浓度对SOEC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总电压和过电位减小,反应所需的总能耗略微增加,但对电能需求降低;电流密度增大导致过电位和电池电压增加;提高阴极蒸汽浓度可改善电堆制氢效率。当操作温度1173K、电流密度6000A/m^(2)和蒸汽体积分数90%时,电堆效率可达97%。以该工况为制氢流程模拟的初始条件,编写m文件建立了包括系统平衡组件和电气设备的热力学模型,便于对制氢系统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系统中工业废热为SOEC电解反应提供热能,对各废热回收设备进行夹点温差分析验证了换热布局有效性。[火用]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火用]破坏最大的为蒸汽发生器,其次为电堆,系统[火用]效率可达73.9%。
- 王洋杨雁张伟王红涛张莉曹军
- 关键词:余热回收制氢系统[火用]分析
- 基于减小中间换热器[火用]损的自复叠热泵系统最佳工质循环配比分析及实验研究
- 2025年
- 从自复叠热泵系统的循环[火用]损出发进行分析,发现中间换热器[火用]损最大,进而对减小[火用]损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R290/R170、R600a/R1150两种不同沸点差的二元混合工质组合为例,深入研究了混合工质循环配比对中间换热器[火用]损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不同循环配比下整机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中间换热器[火用]损大小取决于换热过程高压侧及低压侧的温度匹配程度,可通过热当量比来体现,热当量比越接近1,[火用]损越小;不同混合工质组合,存在各自的最佳循环配比,使得整机性能最佳,该最佳循环配比与理论分析得到的使中间换热器[火用]损最小的循环配比接近。
- 李光斌王传华廖永章蒋磊
- 关键词:混合工质
- 核电厂回热机组热力系统[火用]分析
- 2024年
- 基于热力学定律对核电厂二回路回热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对回热系统进行控制体的划分,以[火用]平衡方程为基础,建立控制体[火用]效率矩阵方程和[火用]损失方程。对4种不同运行工况进行[火用]分析计算,将变工况与正常运行工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常运行工况下,4号、8号控制体[火用]效率较低;2号、4号、8号控制体[火用])损失较高,可以对2号、4号、8号加热器进行改进;8号控制体的[火用]效率、[火用]损失等指标都比较大,因此可对8号加热器进行优化改进,以提高回热系统的经济性。
- 唐璇覃川
- 关键词:[火用]分析[火用]效率
- 高纯镁砂球团煅烧竖炉的能量及[火用]分析
- 2024年
- 文章以某企业年产量为5.4万t的高纯镁砂球团煅烧竖炉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测试的运行数据进行了能量及[火用]分析。计算得出高纯镁砂球团煅烧竖炉的热效率、普遍[火用]效率以及目的[火用]效率分别为6.65%、52.45%和2.37%。同时分析了竖炉系统的能量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 黄梁武罗旭东张嘉桐张玲黄煜培遇龙
- 关键词:竖炉[火用]分析[火用]效率
- 燃煤含碳量波动瞬态过程电站锅炉[火用]分析
- 2024年
- 煤质波动影响燃煤发电机组运行控制效果及能量利用效率,其中含碳量波动是煤质波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了燃煤含碳量波动条件下锅炉瞬态过程损失的分布规律,以及各换热设备[火用]传递与损失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稳态工况下燃烧[火用]损失占锅炉总[火用]损失的比例达到57.77%,而在燃煤含碳量变化瞬态过程中,燃烧[火用]损失的变化量也最大。在燃煤含碳量阶跃变化的瞬态过程中,[火用]损失中变化最显著的是水冷壁传热损失,[火用]效率变化最显著的是低温过热器,各换热设备[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在瞬态过程中趋于稳定速度沿烟气流程逐渐变慢。
- 尹俊杰薛朝囡陈胜军刘明严俊杰
- 关键词:燃煤锅炉[火用]效率动态特性
- 基于[火用]分析的伴生气凝液处理工艺改造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提高油田伴生气凝液处理工艺的产品收率和经济效益,降低其运行能耗,以某油田联合站为例,利用HYSYS软件建立了仿真流程,从能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出发,通过常规[火用]和高级[火用]方法分析了设备及单元间的用能情况,并采用气相分流过冷进行了流程改进和优化,对改进前后的[火用]损和[火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设备的[火用]损主要来源于自身的不可逆性,可避免的内源[火用]损在总[火用]损中占比较大,工艺改进后,重接触塔和脱乙烷塔内的冷量利用率更高,总功率从3943 kW降至3725 kW,可避免的内源[火用]损从62.1%降至50.1%。研究结果可为同类伴生气凝液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实际参考。
- 高帅
- 关键词:伴生气
- 液氢加氢站加注过程[火用]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氢能作为清洁无污染的高效绿色能源,正在逐步替代化石燃料成为能源结构发展转型的重要一员。相较于气氢,液氢密度高,是一种理想的储运方式。液氢加氢站则是氢能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是连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国内对液氢加氢站研究较少,目前我国仅在平湖建成一座液氢加氢站。通过对液氢加氢站加氢过程中各部件造成的[火用]损失进行分析,得以对加氢全过程造成的能量损失进行评估,指导未来液氢加氢站及加氢站重要组成部件的优化设计方向。
- 冯一宁朱绍伟薛明喆张存满
- 关键词:氢能液氢[火用]分析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高级(火用)经济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基于(火用)经济发展而来的高级(火用)经济分析方法,能够细化拆分系统组件的经济成本,深入探究经济成本形成的内在原因。【方法】在结合高级(火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级(火用)经济分析法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中各组件的成本拆解为内源性成本、外源性成本、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并对此进行计算。【结果】在设计工况下,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中燃烧室的可避免(火用)损最大,为28.41 MW,占燃烧室(火用)损的26.55%。基于计算结果,对透平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降低了系统内源性和外源性(火用)损。系统中(火用)耗散成本占比最大的是内源性可避免部分,底循环改进优先级最高的是高压缸,其次是低压缸。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中年度化成本外源性占比为80.59%,其中外源性可避免部分占比40.04%。【结论】研究成果可为系统提供多方面能效评价角度和优化成本的改进方向。
- 吕嘉伟霍兆义刘峰谢宁王文静
- 关键词:发电系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经济成本
相关作者
- 成庆林

- 作品数:209被引量:43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
- 研究主题:原油 含蜡原油 (火用)传递 [火用]传递 [火用]
- 陈林根

- 作品数:688被引量:1,277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研究主题:有限时间热力学 广义热力学优化 构形理论 热力学 内可逆
- 孙丰瑞

- 作品数:772被引量:1,959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船舶与动力学院
- 研究主题:有限时间热力学 广义热力学优化 热力学 构形理论 热机
- 金红光

- 作品数:562被引量:1,603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太阳能 IGCC 燃气轮机 多联产系统 化学链燃烧
- 陈清林

- 作品数:245被引量:697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用能分析 节能 能量系统 换热网络 YONG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