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37篇“ Β-环糊精“的相关文章
- 新型IPBC/β-环糊精复合防霉剂的研制
- 2025年
- 【目的】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PBC)作为一种广谱有机杀菌剂,较差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为提高IPBC的水溶性和光稳定性,拓宽在木竹材防霉领域的应用,研制一种新型IPBC/β-环糊精复合防霉剂。【方法】以β-环糊精(β-CD)为主体,IPBC为客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IPBC/β-CD复合防霉剂。选取主客体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个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包合反应的影响并优化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耐光老化分析等方法对防霉剂进行表征分析。用相溶解度法测试IPBC/β-CD复合防霉剂的增溶特性。以可可球二孢、黑曲霉、桔青霉、绿色木霉4种真菌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质量分数的IPBC/β-CD复合防霉剂的抑菌效力进行评价,获得综合防霉性能指标。【结果】(1)IPBC/β-CD复合防霉剂的晶体结构和物理特性发生变化;复合防霉剂具有均匀分布、四边规整的微观形貌特征;以包合率为参考指标,复合防霉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β-CD与IPBC的摩尔比4∶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该条件下制备的防霉剂中IPBC的包合率可达52.02%。(2)复合防霉剂中有效成分IPBC热降解温度由120℃提高到220℃,且在紫外光照射60 min后,表面仅发生轻微黄变;β-CD对IPBC有明显的增溶效果,当β-CD浓度为0.01 mol/L时,IPBC的水溶性可提高1.65倍。(3)随着防霉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对4种真菌的抑菌效力逐渐提高;质量分数1.00%的复合防霉剂抑菌性能最佳;7天培养后,可可球二孢、黑曲霉、桔青霉和绿色木霉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47、49.12、52.45和39.93 mm。【结论】本研究制备的IPBC/β-CD复合防霉剂改善了IPBC的水溶性和光热稳定性,并且对4种常见的木竹材真菌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力。本研究可以提升IPBC的水溶性和应用�
- 马耀辉徐国祺黄鑫
- 关键词:防霉剂包合抑菌性
- 用于制造羟丙基-β-环糊精的系统和方法
- 本文提供了用于制造羟丙基‑β‑环糊精的系统和方法。
- 史蒂芬·普菲佛B·里兹金
- β-环糊精修饰哌嗪基聚酰胺制备耐氯复合纳滤膜
- 2025年
- 为提高聚酰胺纳滤膜的耐氯性能,本研究以哌嗪基聚酰胺分离层作为基础层,利用膜表面残余的酰氯基团,再次进行界面反应,将β-环糊精(β-CD)修饰到膜表面制备改性复合纳滤膜,对改性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和特性进行了表征,阐述了复合膜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实验得出β-CD最佳反应质量分数为0.2%,反应时间为2 min,经优化的改性膜纯水通量达到126.40 L/(m^(2)·h·MPa),对硫酸钠(Na2SO_(4))、硫酸镁(MgSO_(4))、无水氯化镁(MgCl_(2))、氯化钠(NaCl)的截留率分别为95.90%、91.76%、36.43%和31.76%。改性膜在不同pH值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后,表现出稳定的高通量和盐截留性能,具备优异的耐氯特性,在72 h的长期运行实验中,改性膜性能未发生较大变化,具备长期运行的要求。本研究结合了β-环糊精的纳米空腔结构与酯基的耐氯特性,为高渗透选择性耐氯纳滤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张明铎嵇华忠郑俊芝周学良孙孟超刘大朋洪耀良
- 关键词:纳滤膜Β-环糊精耐氯
- 东莨菪素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识别研究
- 2025年
- 以天然药物东莨菪素(SC)为客体,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HP-β-CD、TM-β-CD)为主体,采用饱和溶液法分别制备SC/β-CD、SC/HP-β-CD和SC/TM-β-CD 3种包合物(SC/CDs).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研究SC/CDs的包合比、水溶性及其稳定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方法对SC/CDs进行表征.利用核磁共振(^(1)H NMR、2D NMR)和分子对接对SC/CDs的包合模式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SC/CDs均制备成功,且SC的A环从CDs的大口端(H3)进入空腔内部,主−客体间以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形成包合物,包合比均为1∶1.天然药物SC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且在pH=5.0的条件下更容易形成包合物,为SC药物制剂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马水仙古捷夏沙梅燕飞陶欣杨玉香杨丽娟
- 关键词:东莨菪素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分子识别水溶性分子对接
- 生姜香精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及耐热稳定性
- 2025年
- 以生姜香精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采用饱和溶液方法,以包合产率为考察指标,优化生姜香精β-环糊精微胶囊产品的制备工艺。得出最佳制备生姜香精β-环糊精微胶囊条件为生姜香精与β-环糊精质量比1∶4、固形物浓度2.0%、包合温度40℃。在此工艺下制备的生姜香精β-环糊精微胶囊产品包合产率为69.42%。生姜香精β-环糊精微胶囊产品的粒径呈正态分布,粒径大小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通过热稳定性试验得知,生姜香精微胶囊化可提高生姜香精的热稳定性,有利于生姜香精的贮藏和延长货架期。
- 唐冬赵广山杨霞王晓楠陈树兴
- 关键词:微胶囊Β-环糊精包埋热稳定性
- 改性β-环糊精与AMPS及AM反相乳液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水性能
- 2025年
- 用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对β-环糊精进行改性,得到含有烯丙氧基的β-环糊精(烯丙氧基-CD)。利用烯丙氧基-CD上的C=C双键作为反应基团,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将其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及丙烯酰胺(AM)进行共聚合,制得烯丙氧基-CD/(AMPS-AM)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对该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吸水性能。结果表明烯丙氧基-CD的用量对吸水倍率有一定影响,在不同盐水溶液中展现的吸水倍率也不同,其中在Na^(+)溶液中的吸水倍率相对较高。
- 许思楠刘再满
- 关键词:Β-环糊精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反相乳液聚合
- β-环糊精基复合水凝胶吸附磷酸三(2-氯乙基)酯的效能与机制
- 2025年
- 为有效吸附去除水中的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采用三元单体共聚法成功制备出了β-环糊精-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复合水凝胶(CDN-AM-CH)吸附剂,研究了CDN-AM-CH对TCEP的吸附去除性能,并解析了相关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DN-AM-CH中成功引入了−NH_(2),且具有片层状结构和水凝胶网络结构。在25℃和150 r·min^(−1)条件下CDN-AM-CH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1)TCEP的最大吸附量为126.26 mg·g^(−1),吸附平衡时间为8 h,pH适用范围宽(3~11),在盐度及有机物的存在下仍有较好的TCEP吸附能力,且5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97.1%的吸附容量。此外,在组成更为复杂的实际污染水体中,CDN-AM-CH保持了对TCEP较高的吸附量。吸附机理解析发现,CDN-AM-CH中的环糊精主体结构和-NH_(2)基团提供了环糊精包合作用和氢键结合的双重作用。
- 李俊仪李俊仪张达鑫
- 关键词:Β-环糊精复合水凝胶包合作用氢键
- 羟丙基-β-环糊精在制备维立西呱固体制剂中的应用、固体制剂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羟丙基‑β‑环糊精在制备维立西呱固体制剂中的应用、固体制剂及制备方法。本发明要重点保护的是,将羟丙基‑β‑环糊精应用于与维立西呱共同形成维立西呱‑环糊精包合物中,再与其它的原料组合,共...
- 孙明珠颜东刘茜英常罡张术珍苏磊
- 2-羟丙基-β-环糊精降低BDE-47在紫贻贝中的蓄积并减缓其毒性作用
- 2025年
- 四溴联苯醚(BDE-47)因其高蓄积性和多毒性特点,引发严重的生态和健康风险,是国际上重点关注和管控的新污染物.研究通过比较BDE-47单独暴露和BDE-47+2-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联合暴露处理的紫贻贝消化盲囊、性腺和鳃等组织中BDE-47蓄积和消除动态差异,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和组织损伤,结合分子对接模拟,探讨HPCD对BDE-47蓄积、分布和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在紫贻贝中的蓄积具有组织特异性;HPCD可显著降低BDE-47在紫贻贝各组织中的蓄积浓度,同时加快BDE-47的消除.HPCD降低了BDE-47在贻贝中的残留风险.GST、SOD、CAT活性和GSH、MDA含量变化分析表明,HPCD减轻了BDE-47对紫贻贝消化盲囊和性腺的氧化胁迫.BDE-47+HPCD处理组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值(IBR)低于BDE-47处理组,组织病理损伤也较轻.分子对接显示HPCD减轻BDE-47对紫贻贝的毒性,可能是基于HPCD对BDE-47的屏蔽作用.研究结果为HPCD在减少海洋生物污染物积累和消除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 邹亮刘红郭萌萌李风铃谭志军耿倩倩
- 关键词:四溴联苯醚羟丙基-Β-环糊精紫贻贝蓄积
- 一种β-环糊精包合物微晶稳定檀香精油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β‑环糊精包合物微晶稳定檀香精油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属于微胶囊制备技术领域。上述方法包括:首先制备檀香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微晶,然后利用包合物微晶作为乳化剂进行檀香精油的乳化分散,然后再加入树脂,进行凝聚...
- 李善明康世飞兰珊彭立民吕少一张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