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2 篇“ Θ节律 “的相关文章
间歇性θ节律 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 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 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 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 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徐金 黄雅琳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关键词: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 间歇性θ节律 爆发磁刺激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脑内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渐进性多认知域受损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已被列为全球需要优先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针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朱洋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线粒体功能 间歇θ节律 刺激(i-TBS)联合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i-TBS联合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i-TBS与常规康复治疗... 杜俊秋 苏晶 喻巍 李雪静 许将 干益敏 汪璇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间歇性θ节律 经颅磁刺激改善大鼠工作记忆的海马与前额叶跨脑区神经网络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间歇性θ节律 刺激(iTBS)作为一种新型的经颅磁刺激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探索大脑认知功能和神经调控等方面,但其电生理调控机制尚不清晰,探索iTBS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对脑疾病的治疗和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iTBS制备磁刺激大鼠模型,采集记录大鼠在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腹侧海马(vHPC)和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的局部场电位(LFPs)信号,应用格兰杰因果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iTBS对大鼠WM过程中vHPC与mPFC跨脑区神经网络协同和信息交互的影响。结果iTBS增强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使其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所需时长减少(2.67±1.63)d(P<0.05),iTBS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iTBS增强了大鼠在WM期间vHPC与mPFC脑区的自因果网络连接,增加了网络连接强度、连接密度和全局效率(P<0.05);并且iTBS增强了vHPC与mPFC脑区的跨脑区网络连接,增加了vHPC-mPFC跨脑区的节点度和因果流向(P<0.05)。结论iTBS磁刺激对大鼠工作记忆行为学及相关脑区神经网络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iTBS可以促进大鼠认知能力,提高大脑神经网络的信息交互和传递效率,iTBS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大脑vHPC与mPFC之间的网络连接和信息交互来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张天恒 郭苗苗 徐桂芝 吉利辉 王中豪关键词:工作记忆 格兰杰因果 重复经颅磁间歇性θ节律 刺激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间歇性θ节律 刺激(iTBS)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首次发病的60例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TBS组(31例)和假刺激组(29例)。两组在基础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分组训练。iTBS组额外增加iTBS治疗,假刺激组额外增加假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认知评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进行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后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额叶功能评价量表(FAB)、日常生活能力表(BI)、正序记忆、倒序记忆、延迟回忆、注意力评分和Hcy、CRP、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高于治疗前,Hcy、CRP、LD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iTBS组正序记忆、倒序记忆、注意力评分高于假刺激组,LDH水平低于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S更有助于改善PSCI,这与改善炎性反应有关。 裴松 王健 夏家怡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 卒中 疗效 θ节律 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系统评价θ节律 刺激(TBS)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roQuest、Scopus、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TBS治疗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由两位评审员运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质量评估,并在数据提取后运用RevMan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获得14项研究,共3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组相比,TBS组在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WMD=-4.11,95%CI:-6.99~-1.23,P=0.005],提高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WMD=9.54,95%CI:3.81~15.27,P=0.001]和改善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评分(ARAT)[WMD=8.83,95%CI:3.26~14.40,P=0.002]方面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TBS组在提高上肢Fugl-Meyer量表(UE-FMA)评分[WMD=7.24,95%CI:2.18~12.31,P=0.005]方面优于常规康复组;且亚组结果显示间歇性TBS(ITBS)在提高UE-FMA评分上可能比连续性TBS(CTBS)效果更优(P=0.04)。结论:基于当前证据,TB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夏渊 卢悦 李爱玲 王珍玉 潘新永 李永杰关键词:脑卒中 上肢 运动疲劳导致大鼠焦虑并伴有海马CA1区θ节律 活动增强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运动疲劳对大鼠焦虑情绪的影响,观测海马CA1区场电位θ节律 震荡的变化,揭示运动疲劳引发不良情绪效应的可能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运动疲劳组(exercise training,ET),采用反复7 d力竭跑台训练方式建立疲劳模型。行为学实验采用高架十字迷宫观察大鼠焦虑行为的改变。随后,利用在体电生理记录方法,比较两组大鼠海马局部场电位θ节律 活动的差异。结果: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发现,ET组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次数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减少(P<0.05),并且在其中停留的时间也显著性缩短(P<0.01);同时,在闭合臂的活动时间大幅延长(P<0.01)。在体海马CA1区θ节律 电信号记录显示,ET组大鼠功率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而功率峰值对应的θ节律 频率值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结论:运动疲劳后大鼠探索行为减少,焦虑样行为增多,并伴有海马CA1区θ节律 活动增强。这种焦虑情绪与θ节律 震荡活动的改变相关,提示θ节律 场电位信号活动的增强,可能是运动疲劳导致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的电生理机制之一。 孙丽娜 于泓波 包敬一 叶瑞琪 郭雯昕 祁金顺关键词:高架十字迷宫 Θ节律 间歇性θ节律 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 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缪永娟 干峥 沈显山 阚秀丽 毛晶 卢茜 洪永锋关键词:脑梗死 偏瘫 均方根值 间断性θ节律 在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表现的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究并分析间断性θ节律 在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改变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治的偏头痛和癫痫患者444例,其中偏头痛患者222例,癫痫患者121例,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101例。所有患者按年龄分段,<25岁组107例,25~45岁组131例,46~59岁组81例,≥60岁组125例。按第三版头痛分类的国际标准分为无先兆偏头痛组243例和先兆偏头痛组80例。所有患者完善脑电图检查,根据做脑电图过程中是否伴头痛发作分为头痛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统计脑电图出现间断性θ节律 情况。结果偏头痛发作期患者脑电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发作间期(P=0.008)。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偏头痛发作期脑电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发作间期(81.3%vs 54.7%,P=0.009)。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患者(67.3%vs 51.8%,P=0.013)和癫痫患者(67.3%vs 43.8%,P=0.001)。偏头痛发作期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明显高于偏头痛患者(P=0.033)。先兆偏头痛组脑电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组(P<0.01)。各年龄组偏头痛、癫痫、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以及总体脑电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头痛发作期(OR=2.712,95%CI:1.670~4.402,P<0.01)、先兆偏头痛(OR=4.528,95%CI:2.437~8.415,P<0.01)及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OR=1.481,95%CI:1.139~1.926,P<0.01)是出现脑电间断性θ节律 的影响因素。结论偏头痛发作期、先兆偏头痛及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患者脑电间断性θ节律 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癫痫和偏头痛共患病病理生理机制皮质扩步性抑制有关。 李德生 胡容 王子玉 邵晨婧 王湘庆关键词:癫痫 偏头痛 离子泵 脑电描记术 Θ节律 连续性θ节律 性磁刺激对卒中后疼痛病人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有研究者报道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应用连续性θ节律 性磁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TBS)的临床应用并不多见,且效果不明、机制不清。本研究拟采用作用于大脑M1区的c TBS观察CPSP病人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与短皮层内抑制/易化(short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 SICI/ICF)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8例卒中后伴有神经病理性痛的病人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和药物镇痛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TBS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MEP、SICI/ICF检测,同时采用VAS疼痛量表进行疼痛评估,并分析MEP、SICI/ICF的变化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有降低(P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中MEP波幅和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也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短皮层内抑制(SIC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也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皮层内易化(ICF)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VAS疼痛的改善程度与SICI呈正相关(r=0.7322,P=0.032)。结论:c TBS可以缓解卒中病人中枢性卒中后疼痛,且其疼痛改善的程度与SICI具有正相关性。 段强 黄肖群 肖斌 袁华 牟翔 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