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篇“ 《一个和八个》“的相关文章
- 革命肃剧——重读《一个和八个》
- 2025年
- 一、为什么要写“革命家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一个和八个》是一部命运奇特的作品:一部尚未发表却已遭批判的作品,一部改编后成为第五代导演力作的作品,一部很容易被主观移情的作品。无论如何,它不仅标示出郭小川在某一特殊时刻(“百花时期”)的思考与抒情。
- 朱羽
-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一个和八个》抒情命运
- 一个和八个
- 2024年
- 母亲只有我一个女儿,任性之至。而我,却有八个甚至更多的母亲。这一点,一直让我很是恼火。啰唆的母亲。母亲好像满心都是不放心,好像只有把一句话泡着煮着熬着蒸着醋焰着油泼着……用尽种种方法反反复复说给我,才能进我的耳朵上我的心。每每她一说话,我感觉就像无数架飞机轰隆隆从头顶飞过,她说过的话,更多的,还没有抵达我的耳朵就跌落了。
- 张亚凌
- 关键词:耳朵抵达
- 《一个和八个》中的色彩与符号隐喻
- 2024年
- 电影《一个和八个》不仅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成长的徽记,其革命式的创作观念更是中国电影的精神火种。影片色彩与符号隐喻的创新运用,打破了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模式,呈现出新颖的视觉奇观。影片以黑、白对比为主调,“灰色”调和,展现出逆境中人性闪亮的意义和生死战争中忠诚的纯粹,并通过砖窑、磨盘、枪等符号隐喻,揭示人物在恶劣困境下心理的挣扎与精神的蜕变。其美学范式突破“陈规陋习”且大胆、朴实,成为电影创作者的图腾象征。
- 杨松柏
- 关键词:战争片
- 革命诗歌《一个和八个》电影改编的现代性转化
- 2024年
- 在跨媒介艺术实践与研究范式推动下,回溯至“十七年”革命诗歌经典《一个和八个》在新时期的电影改编。围绕个体意识、形式的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诉求,影片突破源诗单一英雄人物的塑造,走向多元个体形象;利用视觉媒介特性与图像象征功能,从冲突叙事走向情感叙事;在语言特性转化上,规避政治性,构建民间声音和民族图像。在文艺现代化探索下,影片开拓“十七年”诗歌内部的异端资源,与新时期意识、艺术媒介共同作用,实现从革命现代性向审美现代性的转化,由现代主义引发的民族主义诉求,则推动革命诗歌传统在后革命语境中的延续与创造。革命诗歌的电影改编密切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为新诗向影像化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反哺于新诗创作,推动形成新的审美规范与诗歌观念。
- 赵双娟
- 关键词:电影改编革命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 《一个和八个》中国第5代影像的开拓·开创——与张军钊先生往事一席谈
- 2017年
- 一直想采访著名导演张军钊先生,想同他聊一聊,听他讲一讲上世纪80年代初,当他的那部名为《一个和八个》的电影一经问世后,不仅成就了“第五代”电影人的开山之作,并且还开启了“第五代”电影的美学风格等成就。如今,即便光阴已经过去30余载,昔日台前幕后的诸多往事,仍使人们欲一再探究,并啧啧赞叹!
- 张晗
- 关键词:《一个和八个》影像美学风格电影人
- 一个和八个
- 郭小川著
- 《一个和八个》:师兄师弟齐上阵被引量:1
- 2013年
- 《一个和八个》是被公认的“第五代”的发轫之作。这部由郭小川同名诗歌改编的影片本应拥有正统的主题来表达革命主义,但是在一群被“发配”到广西厂的年轻人手中,颠覆、反思、标新立异成了他们的使命,“第五代”电影人因此而接过中国电影的接力棒,带领中国电影一路突围,确立新的价值体系和国际坐标,直到现在,他们仍旧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
- 万珺之
- 关键词:《一个和八个》革命主义标新立异价值体系
- 从“多余的诗”到“多余的人”——重识《一个和八个》诗案与郭小川的诗学命运被引量:1
- 2012年
- 任何一个时代,能够浮出历史地表的人肯定是能代表时代精神高度的人。后人如果不是本着一种平等情怀,而是站在时过境迁的历史之果上去鄙视乃至搁置前人,那肯定是一种狭隘的自赏与成见。而成见是不可能成为知识的,甚至连意见都谈不上。从这样的态度出发,对于郭小川,我们就得本着一种求真的关怀去对待他。何况郭小川又是那么特殊的一个人呢?
- 符杰祥张尔蒹
- 关键词:《一个和八个》诗学成见情怀
- 电影《一个和八个》造型意象的修辞学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影片,却是宣告了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尤其是它在造型意象方面的"标新立异",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美学时代。它的造型美学创造,一是从不完整构图到完整构图,二是色彩蒙太奇及其情绪结构线,三是镜头运动处理方法,四是声音造型语言与环境主题,并不断地为以后"第五代"电影所反复演绎,成为"第五代"镜像语言的典型标识。
- 厉震林
- 关键词:《一个和八个》
- 重读影片《一个和八个》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通过对当年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的详尽文本分析,探讨了其风格、主题和成就。文章把影片的主题概括为"忠诚"、"冤屈"和"牺牲",并认为电影的故事描写的是抗日战争,但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所倾诉的情感和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大革命"经验有一个潜在的对话。当年,它以其前卫大胆的视觉和造型风格震撼了新时期的中国影坛。然而其巨大的艺术冲击力,究其深处,乃更在于它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对民族心灵和精神的一次震撼性呈现。其所开创的影像美学是中国现代电影美学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奠定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历史地位。
- 陈犀禾
- 关键词:第五代电影视觉风格影像美学
相关作者
- 刘翼

- 作品数:36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川剧 导演 《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个和八个》 新闻生产
- 郭晓惠

- 作品数:4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长篇叙事诗 《一个和八个》 长诗 心灵 重创
- 厉震林

- 作品数:221被引量:26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
- 研究主题:表演 电影表演 中国电影 表演美学 电影
- 陈犀禾

- 作品数:102被引量:721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 电影 当代电影 理论思潮
- 刘悠扬

- 作品数:3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党性 压抑 《一个和八个》 文学隐喻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