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3篇“ 《巴黎手稿》“的相关文章
巴黎手稿》中异化和外化的区别探析
2024年
文章通过文献法来分析异化和外化的区别。马克思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果,它剥夺了工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将劳动过程变成了一种剥削压迫的手段。而马克思关于外化的理解,可分为外化的劳动和外化劳动,外化的劳动是一个较大的范围,不一定会包含剥削;而外化劳动则更多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外化劳动会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而消亡。而外化的劳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不会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而消亡。异化劳动则随着私有制的不断深化而逐步产生,随着共产主义的建立而消亡。
梁维鹏
关键词:《巴黎手稿》外化异化
论蒋孔阳对《巴黎手稿》的实践美学阐释
2024年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其实践美学思想来自于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的深入的创造性阐释。他关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自然美、文艺创作等命题的理解突破了中国学界已有的认知视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历史和世界的意义。
傅其林
关键词:《巴黎手稿》实践美学
巴黎手稿》对国民经济学收入形式理论的批判
2024年
巴黎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针对国民经济学的收入形式理论提出的,具有批判国民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社会的重要功能。这一理论揭露国民经济学收入形式理论的自相矛盾,指出国民经济学虽然追求富国裕民,却带来工人的普遍贫困,其劳动价格理论把工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异化劳动揭开收入形式所试图掩盖的阶级对抗关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不是收入形式理论所设想的和谐共生关系,而是充满竞争和对抗。异化劳动理论还说明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指出人的异化就包含在国民经济学和私有财产的本质中,是对国民经济学的一种前提批判。
李彬彬
关键词:《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
巴黎手稿》的循环论证质疑与人本主义指认辨伪
2024年
从本质上看,对《巴黎手稿》的循环论证质疑和人本主义指认同属于“两个马克思”的问题域。尽管前者关注的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后者聚焦的是费尔巴哈式的表达方式问题,但最终结论都没有脱离“断裂论”的话语体系。其中,循环论证质疑更是在拒绝承认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前提的颠覆上与人本主义构成同质关系,人为地抹杀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以及文本中蕴含的唯物史观因素。如果重新重视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事实,就会发现:关于《巴黎手稿》的循环论证质疑和人本主义指认是根本不能成立的,相反,它因把握住“感性活动”这一关键性概念而表现出建构实践唯物主义的初步自觉。
闫艳芳卜祥记
关键词:人本主义感性活动《巴黎手稿》唯物史观
巴黎手稿》对亚当·斯密反贫困方案的批判和超越
2024年
巴黎手稿》的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的重要环节。《巴黎手稿》批判了亚当·斯密把贫困归结为个体性和偶然性原因的见解,从私有财产运动造成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结构中理解贫困的根源,并明确提出了在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消灭贫困的思想。发掘《巴黎手稿》的反贫困思想,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渊源。
李彬彬
关键词:《巴黎手稿》反贫困共产主义
总体抽象方法初探:《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的谋生劳动思想
2024年
巴黎手稿》时期,作为马克思哲学概念的“劳动”具有三个逻辑层次:一般劳动、异化劳动和谋生劳动。学界以往倾向于将谋生劳动等同于异化劳动,而忽略马克思在不同文本语境下使用二者时的多义性,导致不能完整地阐述这一时期马克思劳动哲学的丰富内涵。明晰马克思“物物交换”中的谋生劳动思想的概念框架和内涵,可以呈现这一理论建构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为进一步探究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劳动哲学的逻辑层次和发展脉络奠定基础。
吴剑锋
关键词:《巴黎手稿》劳动哲学
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建构与超越
2024年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劳动,还提出人的真正本质是社会性。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超越片面唯心的精神劳动本质,建立了科学唯物的自由劳动本质。关于社会性本质理论,马克思则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超越感性直观的类关系本质,建立了感性活动的社会关系本质。两种维度的人的本质理论各自有其强调的重点与领域,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是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观念的批判性超越和立体性建构。我们立足现实,深入认识《巴黎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当代价值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李泽栩
关键词:《巴黎手稿》社会性
“市民社会”的“不在场”——从《巴黎手稿》看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思想的发展进程
2024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而不谈在《德法年鉴》时期重点分析的“市民社会”概念,这导致了从文本表面来看,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与批判出现了断裂。然而如果深入考察马克思思想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这种避而不谈正是“市民社会”概念的术语革命。“不在场”正是一种“在场”,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示着马克思思想的分娩阵痛与深化进步。
梁大战黄博深
关键词:黑格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市民社会
政治经济学“主体出发点”的科学引入论证——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著述主题
2024年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作品,体现在其著述的主题上仍众说纷纭,包括“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异化逻辑揭示”“经济研究的哲学分析”等各种观点。笔者通过著作的“问题背景”分析和实际内容的解读,认为“手稿”的著述是为了解决如何基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出发点来进行经济研究,解决马克思哲学作为方法引入经济学的论证,以及哲学如何内化为经济的现实研究的问题,这是马克思著述“手稿”的真正主题。在具体文本上包括了三个层次的论题:一是“手稿”的“笔记本Ⅰ”系资本主义现实即异化劳动的“原本”即事实批判,以此阐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出发点的引入方法和批判尺度;二是整个手稿特别是“笔记本Ⅱ”“笔记本Ⅲ”几乎都贯穿了对国民经济学这个“副本”的批判,以此阐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出发点作为方法引入经济学所应有的理论维度;三是“手稿”专撰“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是以此对“现实的人”这一主体作为出发点在方法论上的哲学补充论证。马克思对德国哲学扬弃的批判逻辑,实现哲学出发点“现实的人”即主体立场在经济学中的引入,才有后来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是“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学理意义,也是科学理解“手稿”的应有方向。
刘宗碧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的人学价值
2024年
巴黎手稿》尽管是一部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思想,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体现出丰富的价值论内涵。文章从价值论角度揭示《巴黎手稿》的美学思想的人学价值,试图从中发现当今美学走向,并为当前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
梁明
关键词:美学人学价值美学

相关作者

张秀琴
作品数:43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卢卡奇 辩证法 巴黎手稿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朱立元
作品数:267被引量:1,456H指数:2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美学 文艺学 实践存在论美学 黑格尔 实践美学
刘秀萍
作品数:37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神圣家族》 巴黎手稿 重温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
周德清
作品数:26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巴黎手稿》 文化失范 社会转型 《德意志意识形态》 接受史
周尚君
作品数:60被引量:789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地方法治 权力 法哲学 数字社会 法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