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5篇“ 《渔家傲》“的相关文章
传承渔文化 唱响新时代“渔家傲
2025年
随着长江禁捕工作的实施,大量渔民退捕上岸,其生活方式及习惯中的文化烙印也随之消减,上岸后,渔文化丢失的困境凸显。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有助于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在探究渔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弘扬渔文化的价值,探讨渔文化的传播路径。
张馨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无“归”与有“归”:《渔家傲》与《如梦令》之比较阅读教学
2024年
传统古诗词教学中的单篇“精读精讲”模式潜存着割裂诗词与关联诗词的链接关系、僵硬化诗词外显内容与内隐意蕴关系的弊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词背后的意蕴。然而教师却能借助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整体认知与深层把握诗词内容,不断丰富自身对诗词的独特审美体验。
张好玲
关键词:教学法
探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之“宋词中第一首边塞词”
2024年
渔家傲·秋思》被誉为“宋词中第一首边塞词”“边塞词的绝卷之作”。本文从该词产生的历史条件、区域地理环境、词人的家国情怀和词作的艺术之美等方面进行评述,旨在探析《渔家傲·秋思》作为“宋词中第一首边塞词”的艺术审美和思想境界。
王晓文彭鹏
关键词:范仲淹艺术特色
渔家傲·秋思
2024年
(宋)范仲淹(词)王亦旋(曲)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024年
张生化
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以《渔家傲·秋思》《钗头凤》《春雨》为例
李梓宁
总结策略在古诗词读写教学中的实践——以《渔家傲·秋思》和《秋词》为例
2024年
总结是一种将文本主要内容提炼、转化、浓 缩为一些由文本的关键要点组成的简短信息的 阅读策略。有大量研究具体总结方法和步骤的 文章,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五步总结法”:收 集重要信息、删除琐碎细节、删除重复信息、合 并同类项、从文中选择或者用自己的话造一个 主题句。这个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 词的基础上,因此教师需要教学生理解内容、抓 住主要特点,较好地提取主要信息,建立关键信 息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用明示教学的方法, 向学生示范如何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总结策略。
马玉茹
渔家傲·秋思》之“穷”“富”解
2023年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渔家傲·秋思》是教学的重难点课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词中慷慨壮烈的基调。根据北宋魏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是在1040年至1043年(北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作《渔家傲》乐歌数阅,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据说,欧阳修读了这几首《渔家傲》的边塞词之后,戏称范仲淹为“穷塞主”。
付郁樱
关键词:统编教材范仲淹《渔家傲》
婉约中的坚韧与豪迈——《渔家傲》《如梦令》教学实录
2023年
【设计理念】《渔家傲》《如梦令》是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六单元中的两首词,均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一起教学这两首词不仅可以达成单元教学要求,即透过诗意语言、奇特想象、典故意象等感受词人坚韧品格和高远志趣,还可以了解体会词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始终如一的本色初心。
张永林
关键词:《渔家傲》《如梦令》诗意语言婉约
扬弃悲哀:北宋仁宗朝送别诗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渔家傲》公案再解读
2023年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元昊寇边时表达忧思的一首词。欧阳修称范仲淹是“穷塞主”,并作同题词送别王素,成为一个文学公案。历代批评家多褒范词而贬欧词为谀奉之作。分析二人的交游可知,欧阳修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是希望其不做戚戚之文。另外,欧阳修称颂王素“战胜归来”,在于其一贯的主战态度。而欧阳修之词之所以为“谀词”,源于在词作中赞美王素。其实当时士人在送人赴任之际作诗称颂临别者是普遍的行为。这种行为波及词学领域,产生言志面向的送别词。欧阳修送别王素之词便产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以诗为词的表现。分析此时欧阳修、张先等人的送人赴任词,可以看出以诗为词与“豪放词”的关联性。而宋仁宗时期作为“以诗为词”的衔接性一环,虽然此时的作品在艺术上不够完善,但是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提供了重要参照。
王雨非
关键词:《渔家傲》送别以诗为词

相关作者

诸葛忆兵
作品数:122被引量:30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研究主题:科举制度 范仲淹 论略 宋代 宋代科举
印春芳
作品数:6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研究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热泪 情怀 创设研究
李思
作品数:3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垂钓》编辑部
研究主题:钓具 渔具 钓鱼 决赛 订货会
陈鑫
作品数:3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渔家傲》 文学创作 嬗变 宋代 词学研究
闫笑非
作品数:17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主旨 中国古代文学 《前赤壁赋》 古代文学教学 《论语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