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00篇“ 上皮化生“的相关文章
内镜下LCPL征象对胃黏膜高危肠皮化生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亮蓝嵴(light blue crest,LBC)包绕的乳头状区域(LBC capsuling papillary lesion,LCPL)征象在高危胃黏膜肠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简称“肠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检查及活检的314例患者(共352块活检样本)。采用HE染色及高铁二胺-阿尔新蓝(high iron diamine-alcian blue,HID-AB)染色(诊断高危肠化的金标准)检查样本的组织学类型及肠化类型,并据此将样本分为慢性炎症组、低危肠化组、高危肠化组、高-中分化肠型胃癌组、低分化肠型胃癌组。结合活检部位内镜下图像,统计分析LCPL在各组中的阳性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CPL征象与高危肠化的关系,以及与LCPL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评价LCPL对高危肠化的诊断效能。结果LCPL征象在高危肠化组的阳性率达75.7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PL与高危肠化密切相关(OR=30.286,95%CI:13.528~67.804,P<0.001)。LCPL征象诊断高危肠化的灵敏度为69.84%、特异度为93.75%、约登指数为0.636、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73~0.857);除灵敏度指标外,述各诊断效能参数均显著优于诊断肠化与否的传统内镜下征象LBC(P均<0.001)。并且,LCPL征象的判别不易受到患者年龄(OR=1.130,95%CI:0.709~1.800,P=0.607)、病变部位(胃角:OR=2.360,95%CI:0.732~7.613,P=0.151;胃窦:OR=2.257,95%CI:0.756~6.744,P=0.145)、是否合并消化性溃疡(OR=1.085,95%CI:0.208~5.652,P=0.923)等因素的影响;94.12%的阳性、66.94%的阴性LCPL征象可在3 s内被快速识别(OR=4.536,95%CI:1.372~14.997,P=0.013)。结论内镜下LCPL征象在诊断胃黏膜高危肠化中有较好效能,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郑喜鹏潘惠琳吴林育侯永英刘琴马强秦修远刘凯军王斌陈东风王涛
关键词:肠上皮化生胃癌内镜
皮化生中铜死亡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免疫学特征
2025年
本研究探讨了肠皮化生(IM)与铜死亡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预测模型。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GSE2669数据集中22个IM样本的铜死亡相关基因簇和免疫特征的表达谱,并确定差异表达基因簇。通过评估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广义线性模型(GLM)及极限梯度提升(XGB)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选出了性能最优的RF模型。同时构建了基于4个基因(DMBT1、HPN、SLC13A3及YWHAZ)的RF模型,通过表达分析发现,这4个基因与CDX2水平显著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这4个基因在正常胃组织及肠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分析高度一致。本研究初步确定了铜死亡在IM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并成功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钱菲菲陈松张里钟洁费素娟庞训雷
关键词:肠上皮化生机器学习模型
金实应用萎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经验
2025年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正常胃黏膜发展到肠型胃腺癌通常经过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皮化生、异性增生、肠型胃腺癌的过程^([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是容易发生癌变的一类胃黏膜病理改变,通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早期干预是防御胃癌的有效策略^([2])。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主要以根治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等进行干预治疗,没有针对性的靶点药物,临床疗效有限^([3])。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病理状态,可有效控制甚至逆转病程^([4])。
林朝亮沈贤发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腺癌幽门螺旋杆菌
和胃降逆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和胃降逆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皮化生(I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期间某院肝胆脾胃科的4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两组均进行个人史、家族史、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胃复春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和胃降逆方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中医症候(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纳差)积分、胃黏膜组织评分、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胃黏膜组织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GⅠ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GⅡ水平均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PGR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两组患者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和胃降逆方可显著减轻CAG伴IM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评分及胃黏膜功能,且临床疗效确切。
丁伟亮王玉芹谭波
关键词:和胃降逆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中医药治疗
通降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的疗效观察
2025年
观察通降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皮化生(IM)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25例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25例患者予以通降活血法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结果 研究组胃黏膜组织评分、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指标均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通降活血法可有效提高CAG伴IM治疗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和癌变的发生,值得推广。
周媛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的防治
2025年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胃黏膜病理肠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该阶段较常见的病理变化。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对PLGC的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具有重要延缓作用,甚至可以逆转其进展。“毒邪”贯穿于CAG病变之始终,文章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认为脾胃虚弱、痰湿瘀毒互结为CAG伴肠皮化生的重要病机;从毒论治,将健脾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的防治,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王毅刘冬梅
关键词: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毒邪肠上皮化生
消化内镜联合病理活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皮化生程度、病理类型诊断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评估消化内镜联合病理活检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皮化生程度及病理类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病理活检和消化内镜检查。对比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ROC曲线,分析联合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皮化生程度、病理类型的诊断价值。结果:不同肠皮化生程度的胃黏膜皱襞、血管透见及肠皮化生表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内镜联合病理活检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皮化生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95%CI)、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50(0.900-1.000)、95.24%、95.37%,显著高于消化内镜或病理活检单独诊断效果(P<0.05)。联合诊断在区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类型方面AUC(95%CI)、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82(0.953-1.000)、95.96%、98.34%,显著高于单独诊断。结论:消化内镜联合病理活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皮化生程度及病理类型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情况。
颜岩弋龙江宗亮亮
关键词:消化内镜病理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类型
茶花粉或茶花粉提取物的应用及预防或治疗胃黏膜肠皮化生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花粉或茶花粉提取物的应用及预防或治疗胃黏膜肠皮化生的药物组合物,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茶花粉或茶花粉提取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胃黏膜肠皮化生的药物中的应用,以及预防或治疗胃黏膜肠皮化生的药物组合物,该...
曾进浩唐健元郭翠张鹤缤李瑞璘王亭尧郑季君马佳
脾胃培源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随机对照研究
2025年
目的 观察脾胃培源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均为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患者。符合纳入标准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8例。治疗组予以脾胃培源方颗粒治疗,对照组予以叶酸片治疗,均持续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理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胃镜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泌素-17(G-17)、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运用Western Blot、RT-qPCR法检测胃组织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xC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表达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病理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胃镜评分均下降(P<0.05),血清PGⅠ、PGⅡ、G-17及IL-10水平升高(P<0.05),血清IL-6、TNF-α降低(P<0.05),病灶组织xCT、GPX4、PPARα蛋白和mRNA水平亦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各项病理评分和黏膜色泽、黏膜质地胃镜评分降低(P<0.05),胃脘胀满、胃脘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中医症状评分亦降低(P<0.05);治疗组PGⅠ、G-17、IL-6、IL-10、TNF-α表达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病灶组织xCT、GPX4、PPARα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胃培源方可通过调节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和病灶组织xCT、GPX4、PPARα蛋白及mRNA表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裴蓓孙琴丁文静吴凯瑞李学军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中药复方
香连化浊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70例临床研究——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2025年
目的观察香连化浊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予香连化浊颗粒口服,每次12.5 g,每日2次;对照组予安慰剂口服,每次12.5 g,每日2次,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病理分型、消化系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血清胆汁酸(TBA)、白细胞介素23(IL-23)、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水平,同时检测安全性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和病理分型疗效,并随访18个月,记录胃镜病理结果,与治疗结束时病理结果比较。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共纳入分析168例,其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68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TBA、IL-23、DKK-1水平均降低,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均明显升高,对照组癌胚抗原(CEA)、CA125、CA199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积分及血清TBA、IL-23、DKK-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80.00%(56/70),对照组有效率为20.59%(14/68),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混合型肠皮化生的病理分型疗效有效率为72.73%(8/11),对照组为46.15%(6/1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事件。1年以复查胃镜病理患者共有40例,治疗组21例,其中11例肠皮化生程度减轻,9例无明显变化,1例加重;对照组19例,其中4例肠皮化生程度减轻,13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两组均未发现癌变。治疗组随访胃镜病理结果肠皮化生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连化浊颗粒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皮化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混合�
李子昱张茂鹏赵雯李薇盛时运白海燕杨倩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肿瘤标志物随机对照试验

相关作者

刘为纹
作品数:424被引量:1,767H指数:2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胃肿瘤 胃癌 胃粘膜 肝肿瘤 胃癌组织
李春启
作品数:39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胃粘膜 胃肿瘤 癌前病变 肠化生 癌前状态
王崇文
作品数:360被引量:3,054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癌 胃肿瘤 内镜
徐萍
作品数:295被引量:1,04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 内镜 护理 超声内镜
谢勇
作品数:397被引量:3,765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壳聚糖 胃癌 抗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