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238篇“ 上皮样“的相关文章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 2024年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软组织和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将其归人恶性肿瘤的一种临床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本病例在诊断及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谷子君徐蕊贾如皓林盟王翔
- 关键词:肝脏肿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
-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血管内皮的低至中级别的恶性血管肿瘤,全身多器官均可受累,常发生于软组织、肝、肺、骨等部位。目前认为,90%的EHE中存在常染色体易位导致的基因融合,这可能驱动了EHE的发生。EHE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血管内皮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如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又称CD31)、Friend白血病病毒整合蛋白1(FLI1)、ERG的表达,融合基因的检测可能会是新的诊断工具。目前,EHE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局限性EHE的治疗多采用手术等局部处理,对于广泛性EHE根据症状及进展快慢多采用观察等待、化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方案。总之,EHE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诊断仍具挑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基于此,本文对EH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对EHE的认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秦雅静孙德志张力张晓彤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发病机制预后
- 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一例
- 2024年
-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组临床上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女性,原发肿瘤多位于子宫和腹膜后等部位,其中子宫PEComa多发生于子宫体浆膜下,少数患者发生于宫颈及黏膜下,恶性者罕见。报告1例因考虑腹盆腔占位及多发骨转移就诊的宫颈PEComa,该患者因左膝关节反复疼痛在当地医院行骶髂关节CT,发现腹盆腔占位性病变及双侧髂骨及腰骶尾骨多发高密度灶,2023年7月收治后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盆腔肿物穿刺活检考虑子宫肌瘤恶变,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活检+盆腔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提示宫颈PEComa、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出院后定期门诊复诊,术后5个月未见复发。宫颈PECo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漏诊,病理诊断是金标准,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肿瘤组织。
- 许佳蓉谢乐庞卓超
- 关键词: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间叶瘤宫颈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病例报告
- 超声诊断肢体上皮样肉瘤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超声在肢体上皮样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肢体上皮样肉瘤患者43例,分析其术前超声图像特征,并随访其复发情况。结果43例肢体上皮样肉瘤超声均明确提示病变位置,定位准确率100%;声像图表现均呈团块状低回声,无包膜,平均最大径(5.73±4.99)cm,以实性为主(81.4%,35/43),边界多不清晰(55.8%,24/43),形态多不规则(88.4%,38/43),内部回声多不均匀(95.3%,41/43),多为单发(72.1%,31/43),Adler血流分级多为Ⅲ级(53.5%,24/43)。超声明确提示软组织肿物42例,另有1例患者肿物感不明显,超声提示为神经病变,瘢痕粘连。术后随访3个月~8年,出现复发并再次手术者22例,超声均直接提示复发,声像图表现均为回声不均匀的实性低回声,边界多不清晰(68.2%,15/22),形态多不规则(72.7%,16/22),Adler血流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超声不仅可在术前明确肢体上皮样肉瘤的病变范围及其周围组织受累情况,术后亦可动态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秦晓婷郭稳王丹丹陈涛
- 关键词:超声检查上皮样肉瘤
- 胰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 2024年
-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少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这个不断增长的间叶肿瘤家族中,最常见的肿瘤包括肾和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和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其他不太常见的实体包括恶性韧带肌瘤和其他盆腔透明细胞肿瘤。这些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具有血管周围的上皮样细胞特征。特征性免疫组化特征包括黑色素细胞标记物。而发生在胰腺PEComa十分罕见。细针穿刺可被误诊为实性假乳头状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转移性肾脏透明细胞癌等。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43岁女性患者,发生于胰腺PEComa,同时归纳其临床病理特点、影像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国内医师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 张胜波张言敏曹月亮范作兰
- 关键词:胰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磁共振成像
- 一种稳定获得鱼鳍上皮样细胞的培养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稳定获得鱼鳍上皮样细胞的培养方法。本发明提供了组合物、培养基及细胞的培养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Y‑27632、A83‑01和CHIR99021,促进鱼鳍中类上皮细胞的生长,...
- 刘合露张海滨黄亚楠
- 骨上皮样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研究1例原发的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影像资料、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35岁,左膝部酸痛不适1年,影像学示左股骨远端囊状低密度影,周围见硬化边缘。术后送检肿物镜下骨小梁间隙成簇的毛细血管样小血管增生,较多血管内壁衬上皮样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局灶呈实性的团状、片状增生,可见部分胞浆空泡状,原始血管腔形成,较多淋巴细胞与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肿物周围骨小梁增厚。免疫组化:上皮样内皮细胞CD31(+)、CD34(+)、FLI-1(+)、D2-40(-)、CK-pan(-)、Ki-67约5%阳性。结论 骨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血管源性肿瘤,依据影像学、形态学并结合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魏思达龚志兵方庆明蒋云饶华春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瘤病理
-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上皮样血管瘤1例
- 2024年
- 报道一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左外耳道及耳后皮肤及皮下多发性结节,自觉瘙痒明显。组织病理见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突向管腔,血管周围致密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上皮样血管瘤。给予局部注射及CO_(2)激光治疗,效果显著。
- 廉信宋延枫耿娟吕丽娟胡伟
-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瘤
-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恶性肿瘤1例报道
- 2024年
-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良恶性潜能未定的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分化标志物表达以黑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为特征,好发于实质器官,国内外报道病例极其少见,尤其为恶性肿瘤者更为罕见,因此缺乏诊断标准,往往需要分子病理进行确诊。本文报道的1例60岁结肠癌术后的老年女性子宫PEComa,结合其发病过程、辅助检查、病理结果及既往史对PEComa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赵晨宇欧玉华郅程罗艳华钟惠敏李琴郭施江梅珍
- 关键词:子宫恶性肿瘤
- 成人右侧侧脑室原发性上皮样肉瘤1例
- 2024年
- 上皮样肉瘤(ES)是一种少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其特征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通常发生在四肢远端,常常误诊为良性疾病;但局部复发倾向高,易发生淋巴和血液转移扩散,预后较差。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E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本文报道1例60岁男性,因记忆力减退1周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颅脑MRI发现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大小约1.8 cm×1.6 cm结节状长T1、稍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完善术前准备,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全切除右侧侧脑室三角区病灶,术后病理诊断为ES。术后未接受放化疗,术后1.5年随访,肿瘤无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罗登建韩锋杨明杨华万豪杰黄睿陈伟
- 关键词:侧脑室肿瘤上皮样肉瘤显微手术
相关作者
- 范钦和

- 作品数:299被引量:1,314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分析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 周晓军

- 作品数:835被引量:5,011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分析 病理学 超微结构
- 赖日权

- 作品数:255被引量:1,20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临床病理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临床病理
- 饶秋

- 作品数:143被引量:69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研究主题:易位 肾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 石群立

- 作品数:537被引量:2,292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淋巴瘤 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