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3篇“ 上颌前部“的相关文章
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与牙槽骨九分区法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口腔科接收的80例上颌前部埋伏牙患者共88颗上颌埋伏前牙,所有患者均因牙列不齐、缺失等情况就诊,牙槽骨九分区法后加颞颌骨CBCT片发现埋伏牙。统计牙冠牙根的外上、外中、外下、中上、中中、中下、内上、内中、内下上颌前部埋伏牙的颗数以及埋伏牙位置、牙冠定位及牙根弯曲情况等。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埋伏牙位置、牙冠定位及牙根弯曲情况等方面的诊断准确性,牙槽骨九分区法分类及CBCT的研究结果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88颗埋伏牙中,50颗牙冠、根在邻牙同侧,5颗牙冠、牙根在邻牙间,33颗牙冠、牙根在邻牙不同侧。埋伏牙牙冠、牙根以位于上颌骨内中和外上2个区间最多(占23.86%和19.32%)。88颗埋伏牙的诊断与术中所见一致,诊断准确率为100%;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1.340、4.460、4.570、0.900、0.930、0.030、0.040、0.200,P<0.05)。结论: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牙定位中具有清晰直观、准确便捷的优点,牙槽骨九分区法对治疗复杂上颌前部埋伏牙具有精确定位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诊治指导价值。
高红侠徐蓬许荣宸王立军
关键词:三维重建
395例非综合征性上颌前部多生牙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多生牙是一种因牙齿发育异常导致牙齿数目增多的常见疾病,根据是否伴有全身系统疾病可将其分为综合征性与非综合征性多生牙,前者较罕见。本文探讨非综合征性上颌前牙区多生牙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式,为临床诊治及科研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多生牙患者395例,对所有患者个人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上颌前牙区多生牙患者395例,多生牙551颗。男性患者293例,女性患者102例,男女比例为2.87∶1。患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45岁。1颗多生牙比例最多,共256例,占比64.81%;患者初次就诊以替牙期最多,共251例,占比63.54%;多生牙形状以锥型、结节型最多见,共529颗,占比96.01%;多生牙与邻牙轴向关系以倒置型数目最多,共计264颗,占比47.91%;手术以腭侧入路最多,共计292例,占比73.92%。结论非综合征性上颌前牙区多生牙临床多无症状,少数临床表现为牙阻生、牙间隙增宽等;多见于替牙期儿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高位阻生多生牙最常见,手术常采用腭侧入路。
程旭吴晓婷王银龙
关键词:多生牙锥形束CT手术入路回顾性分析
CBCT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诊断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上颌前部埋伏牙诊断中锥形束CT(CBCT)的应用价值,以期提升疾病诊出率和定位准确率,继而提高治疗有效性。方法分析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于我院口腔门诊进行检查的150例阻生齿患者基本资料,对患者实施口腔锥形束CT检查,进行定位分型。结果150例患者中阻生牙率100%,其中存在埋伏牙20例,占比13.33%。所有埋伏牙均经CBCT扫描准确确定了牙体大小、埋伏牙形态、埋伏深度、萌出方向、与相邻齿的位置关系等,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准确图像参考;共有上颌前部埋伏牙21颗,包括左上颌埋伏牙9颗、右上颌埋伏牙12颗。结论CBCT检测能够极大提升埋伏牙检测定位的准确性,为医师提供准确影像学参考,以此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手术安全性,避免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可在埋伏牙阻生齿诊断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黄玲
关键词:CBCT上颌前部埋伏牙
不同方法拔除上颌前部Ⅱ、Ⅲ型埋伏多生牙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骨凿、反角高速手机及超声骨刀拔除上颌前部II型、III型埋伏多生牙(supernumerary teeth,S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上颌前部埋伏多...
秦雅芝
关键词:上颌埋伏多生牙CBCT超声骨刀
不同入路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比较腭侧入路、唇侧入路和乳牙拔牙窝入路3种术式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焦作市人民医院的44例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接受唇侧入路拔除埋伏多生牙,对照组2接受腭侧入路拔除埋伏多生牙;试验组1和试验组2接受乳牙拔牙窝入路拔除埋伏多生牙。比较分析试验组1与对照组1、试验组2与对照组2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h疼痛、术后2 d肿胀情况等。结果 试验组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h疼痛评分、术后2 d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P<0.05)。试验组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h疼痛评分、术后2 d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P<0.05)。试验组术后腭侧黏膜麻木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通过乳牙拔牙窝入路拔除儿童上颌前部低位埋伏多生牙,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及术后肿胀程度。
张时松郭凯杰姜瑞中
不同方法拔除上颌前部II、III型埋伏多生牙临床研究
2023年
比较传统骨凿、反角高速手机及超声骨刀拔除上颌前部II、III型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的90例(125颗多生牙)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II、III型埋伏多生牙患者各随机分为3组,分别由传统骨凿、反角高速手机及超声骨刀拔除。比较各组手术时间,疼痛、肿胀程度及拔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变化值。结果 II、III型骨凿组手术时间、术后1-3天疼痛、肿胀及牙槽骨骨密度差值均高于反角高速手机组及超声骨刀组(P<0.05);II型反角高速手机组手术时间、牙槽骨骨密度差值与超声骨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疼痛、肿胀程度高于超声骨刀组(P<0.05);III型反角高速手机组手术时间、术后1-3天疼痛程度、术后1、3天肿胀程度及牙槽骨骨密度差值均高于超声骨刀组(P<0.05)。结论 1 反角高速手机、超声骨刀拔除II、III型埋伏多生牙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肿胀等均优于骨凿。2 反角高速手机与超声骨刀均可有效拔除II型埋伏多生牙。3超声骨刀拔除III型埋伏多生牙较反角高速手机术后效果更佳,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肿胀更轻,骨组织愈合更快。
秦雅芝侯甜张妍温国琛董伟
关键词:超声骨刀埋伏多生牙CBCT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诊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诊疗中的作用并分析阻生牙的相关情况。方法通过CBCT观测79例患者共84颗埋伏牙的位置、生长方向、牙根情况,根据测量结果将阻生牙分类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84颗埋伏牙,中切牙51颗,侧切牙9颗,尖牙24颗,尖牙和侧切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切牙(均P<0.05);以位置分类,高位16颗,中位30颗,低位38颗,不同阻生位置的牙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位构成比较高;依生长方向分类,平行15颗,倒置18颗,侧向51颗,不同牙冠生长方向的牙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向阻生发生率最高。牙根弯曲41颗,牙根发育未完成67颗。CBCT对埋伏牙生长方向的诊断正确率为98.81%(83/84),且可以准确观测到牙根的位置、发育程度、弯曲程度。结论埋伏阻生牙在颌骨内的位置和生长方向大多数为低位侧向牙槽嵴方向,以低位近中唇侧最为常见;CBCT能够正确诊断和精确定位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生长方向、牙根弯曲及牙根发育情况;依据CBCT对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的测量结果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费晓文郭艳敏孙景垚靳友士于蓝宁王青山
关键词:埋伏牙上颌
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治疗分析
2022年
探究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医院2022-02-21至2022-11-25收治的56例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均分为CSD组(28例)、QGZ组(28例),CSD组-超声骨刀治疗,QGZ组-骨凿去骨治疗,对比CSD组/QGZ组手术指标,疼痛情况,咀嚼功能、并发症、满意度。结果 CSD组手术时间短于QGZ组,VAS评分低于QGZ组(t8.942/4.248,P0.05);治疗前,CSD组/QGZ组咀嚼功能差异可忽略(P>0.05),治疗后,CSD组牙齿咬合力、咀嚼频率高于QGZ组(t16.216/8.949,P0.05);CSD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QGZ组28.57%(χ24.383,P0.05);CSD组治疗满意度92.86%高于QGZ组71.43%(χ24.383,P0.05)。结论 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治疗过程中采用超声骨刀去骨,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儿术后疼痛,改善患儿口腔咀嚼功能,提高患儿牙齿咬合力,且该种治疗方法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患儿家属治疗满意度,可推广。
郑浩凯姚红英
关键词: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超声骨刀临床疗效
即刻种植修复在上颌前部单牙牙列缺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即刻种植修复在上颌前部单牙牙列缺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期间北京大兴兴业口腔医院收治的上颌前部单牙牙列缺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成2组,即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入院)与观察组(2019年3月—2020年3月入院),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种植修复,观察组行即刻种植修复,对比2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种植体体积、治疗后美学效果[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种植体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1年,观察组的PES、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予以上颌前部单牙牙列缺损患者即刻种植修复,可以改善牙槽骨吸收,提高美学效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田龙
关键词:即刻种植修复美学效果
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41例。所有患者行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0~12个月行头颅CT平扫。以mimic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手术前后各解剖标记的三维数据,系统分析患者鼻部软组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上颌前突外形明显改善,随访10~12个月,畸形无复发。分析鼻部区域三维解剖数据,术后患者的鼻长无明显变化,鼻翼最宽宽度、鼻翼基底宽度、鼻翼切线点最宽宽度、鼻翼-面角及鼻唇角显著增加。结论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对患者上颌前突改善明显,但对鼻部形态存在不良影响,对于计划接受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的患者应进行相关评估。
都乐张栋靳小雷宗宪磊宋国栋吴荣薇
关键词:三维测量分析

相关作者

古向生
作品数:57被引量:14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多生牙 上颌前部 埋伏多生牙 X线 老年人
贾淑娟
作品数:20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上颌前部 多生牙 口腔 埋伏多生牙 立体图
陈坤
作品数:58被引量:233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变形链球菌 基因表达 表达及意义 上颌前部 免疫组织化学
崔敏毅
作品数:69被引量:19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口腔颌面 锥形束CT 颞下颌关节 体层摄影术
郑军华
作品数:7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X线 埋伏多生牙 上颌前部 髁状突 颞下颌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