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0篇“ 下志留统“的相关文章
方解石双晶古温标基本原理及其利用--以川南上奥陶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2024年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五峰组—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3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170~200℃和大于200℃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μm、密度30~50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μm)、密度较低(15~20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160~180℃和200~220℃,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杨雨然刘佳刘恣君何泽亮殷樱子王恒吴娟吴娟林家善林家善
关键词:地质温度计
四川盆地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
2024年
四川盆地西南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量巨大,裂缝发育特征与形成期次对页岩气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岩心分析、FMI成像测井、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测试、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等分析技术和综合地质方法,研究页岩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时期。结果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天然裂缝以构造成因的直立缝与低角度缝共同发育为特征,岩心裂缝具有发育程度高、延伸短、充填程度高等特征。成像测井裂缝倾角比对、岩心裂缝交切关系、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及岩石声发射实验等结果表明,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裂缝形成与3期构造运动有关。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可证实:第一期为NW向、NNE向平面剪切缝和NEE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燕山中期—晚期(130~62 Ma),构造应力方位为近SN向(345°±5°),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5~206℃;第二期为NE向、NWW向平面剪切缝和NNW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期(62~34 Ma),构造应力方位为EW向(80°±5°),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5~184℃;第三期为近SN向、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E向剖面剪切缝,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现今(34 Ma至今),构造应力方位为近NW向(315°±5°),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5~162℃。结合地质力学背景,建立了天宫堂地区龙马溪组3期构造裂缝演化模式。
李林豪范存辉赵圣贤刘绍军徐飞聂珊余亚伟
关键词:构造期次龙马溪组下志留统四川盆地
川南地区石牛栏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2024年
川南地区石牛栏组具有较为丰富的油气显示,一直是油气勘探的关注层位,但对石牛栏组沉积相模式与沉积展布的认识依然存在分歧。本文基于野外剖面、测录井、薄片以及地化数据等测试分析,开展了川南地区石牛栏组岩相古地理展布及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川西南地区石牛栏组以碳酸盐岩沉积发育为主,识别出中缓坡、外缓坡、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台地前缘斜坡等沉积亚相,其东西两侧受陆源碎屑限制,北部为广海陆棚沉积;石牛栏组早期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晚期转变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生物建隆、碳酸盐沉积速率增大以及碳酸盐岩较碎屑岩海域高沉积速率差异是其转变的关键因素。
吴小林田亚铭王勇李文杰胡修权胡修权
关键词:沉积相岩相古地理
塔里木盆地柯坪塔格组沉积和层序地层特征——以柯坪县阿恰剖面为例
2024年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笔者等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面沉积与层序特征进行了系分析,认为:①阿瓦提凹陷西缘阿恰地区柯坪塔格组以混合水动力控制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自而上,段为由粗至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中段与上段整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②柯坪塔格组顶、底及内部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段构成第一个三级层序(SQ1),中段和上段构成第二个三级层序(SQ2);SQ1中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均发育,SQ2中只发育TST和HST;③柯坪塔格组中段与段的界线对应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全球冰期海平面降所形成的不整合;④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LST中以河流作用为主,HST中波浪与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⑤SQ2中的TST为区域性的优质盖层,与SQ1中的HST可构成良好的盖、储组合,故SQ1中的HST可作为该套地层中的首要勘探目标。
王正和张荣虎张荣虎余朝丰杨钊智凤琴
关键词:层序地层志留系塔里木盆地
深层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2024年
与中、浅层页岩不同,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奥陶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发育不同的孔隙结构,影响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为了探讨深层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以该盆地南部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机碳分析、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低温氮气吸附等测试手段,定量表征研究区深层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的基础参数及其孔隙结构特征;并运用FHH分形理论,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计算页岩孔隙分形维数,讨论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有机质含量(TOC)高,平均值为2.04%,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占38.00%~73.00%;(2)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普遍发育墨水瓶状有机孔、狭缝型或平板状无机孔等,BET比表面积介于1.252~28.676 m^(2)/g,BJH孔体积介于0.013 192~0.063 874 cm^(3)/g;(3)深层页岩孔隙分形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分形维数D_(2)>D_(1),孔隙结构受页岩组成控制,分形维数受控于比表面积和孔径,且与TOC密切相关;(4) LM1—LM3笔石带沉积的富有机质硅质页岩TOC高、分形维数D_(1)和D_(2)值大,介孔BET比表面积和BJH孔体积最大,既有较多的气体吸附位点赋存吸附气,又有良好的孔隙空间贮存游离气,是深层页岩气富集的“甜点段”。结论认为,综合页岩品质参数和分形维数特征可有效评价页岩气富集的“甜点段”,并对实现深层页岩气的增储上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管全中董大忠孙莎莎胡澜潇漆麟李冲达陈诚陈鑫
关键词:四川盆地孔隙结构
四川盆地大足地区上奥陶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
2024年
上奥陶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3500~4500 m)页岩气已成为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主领域。位于川中隆起南缘的大足地区构造平缓,断裂不发育,但页岩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生产效果与现有储层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利用测井、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大足地区古地貌研究成果,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适用于“大面积、连续型”甜点区的储层评价方法,明确页岩储层的纵横向展布规律。研究成果表明:(1)五峰组—龙一1亚段沉积厚度受3个古地貌单元控制,整体呈现出南厚北薄的特征,五峰组—龙一_(1)^(1)小层的沉积中心位于古地貌单元Ⅲ北部;(2)储层展布规律与地层展布规律具有差异性,古地貌单元Ⅱ中五峰组—龙一_(1)^(1)小层Ⅰ类储层总厚度高于古地貌单元Ⅰ和Ⅲ;(3)古地貌单元Ⅱ是大足地区最有利开发区域,古地貌单元Ⅰ具备产能接替区开发潜力。研究成果丰富了大足地区晚奥陶世—早世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与优质页岩气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为川中隆起南缘近剥蚀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效益开发提供了新的储层评价方法与勘探目标优选思路。
张海杰牟泳澄韩贵生蒲俊伟罗彤彤
关键词: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岳池–丰都地区龙马溪组生烃史研究
2024年
龙马溪组烃源岩是四川盆地岳池–丰都地区系–石炭系含气系的主力烃源岩,但其成熟度演化及生烃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制约着该区域石炭系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研究。本文以构造–热历史为约束,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龙马溪组烃源岩进行成熟度史及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岳池–丰都地区龙马溪组烃源岩总体上经历了三期成熟度增加阶段,分别为早世早期–晚世末期、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末期和早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末期;两期快速生烃阶段: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末期、早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末期。岳池–丰都地区龙马溪组烃源岩的生烃中心位于东南部,最大生烃强度达到100 × 108 m3/km2,生烃中心生成的大量油气可以有效地向石炭系的古构造高部位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形成古油藏。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岳池–丰都地区系–石炭系天然气的勘探提供重要依据,一步勘探应着眼于在东南部生烃中心及其周缘的优质储层中寻找大中型规模的天然气气藏。
张涛张佳珍陈波张志伟
关键词:龙马溪组生烃史成藏
四川盆地北缘龙马溪组重晶石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年
扬子板块北缘系黑色岩系中重晶石-毒重石成矿带的形成构造背景和成矿过程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选择四川盆地北缘城口月亮坪剖面龙马溪组泥页岩中的重晶石矿物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矿物学入手探讨重晶石发育特征,并结合锶同位素分析重晶石的成因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结果显示:重晶石主要发育成岩作用为主的针状晶体、冷泉作用为主的较大粒径溶蚀状晶体、热液作用为主的树枝状晶体,以及生物作用为主的小粒径椭球体形晶体;重晶石结核以扁椭球体形顺层分布,存在同心分层结构、致密均一结构、龟裂纹充填结构,其成因以成岩作用为主,局部出现后期热液流体充填收缩缝形成的龟裂纹;层状重晶石的^(87)Sr/^(86)Sr值为0.7084,反映其形成过程受到深部幔源(低^(87)Sr/^(86)Sr值)和围岩(高^(87)Sr/^(86)Sr值)的混染作用,推测其成因为深部幔源热液与冷泉(或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北缘龙马溪组沉积时期为一个具有拉张构造背景的被动大陆边缘,在北大巴山发育同沉积断裂;在龙马溪组早期四川盆地北部斜坡区受到弱的拉张作用,断裂发育规模不大,形成间歇性小规模的冷泉渗流;在龙马溪组晚期拉张作用增强,断裂加深,产生重晶石黑烟囱,大量含Ba^(2+)和H2S的热液进入海水中并在北大巴山地区形成重晶石矿床。
肖斌郭东旭王浩熊姝臻富向赵忠海李胜
关键词:黑色岩系重晶石锶同位素冷泉龙马溪组
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以上扬子渝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2024年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陈浩沈均均谭光超王玉满李姗姗严佳凯周林刘计勇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黑色页岩
浅析断层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以长宁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作为现阶段页岩气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关于断层对页岩气储层含气性影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心描述、包裹体测试以及FMI成像测井技术等对长宁地区裂缝与断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
李博杨洪志刘勇吴建发张鉴赵圣贤夏自强刘永旸
关键词: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

相关作者

聂海宽
作品数:147被引量:3,810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页岩气 页岩 四川盆地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王玉满
作品数:100被引量:4,347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页岩气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 页岩 中国页岩气
胡宗全
作品数:172被引量:1,925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页岩气 页岩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彭勇民
作品数:92被引量:1,044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 页岩气 四川盆地 岩相古地理 页岩
严德天
作品数:104被引量:838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 页岩 下志留统 煤层气 烃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