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53篇“ 不同剂型“的相关文章
补中益气方不同剂型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生物活性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补中益气方大蜜丸、小蜜丸、水丸、浓缩丸、颗粒、合剂、汤剂中总糖、总蛋白、总酚、总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党参炔苷、槲皮素、异阿魏酸、橙皮苷、甘草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方法蒽醌-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总蛋白含量,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亚硝酸钠-硝酸铝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7种指标成分含量,检测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糖、总蛋白、总酚、总黄酮含量在不同剂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汤剂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党参炔苷、槲皮素含量最高,合剂中异阿魏酸、橙皮苷、甘草酸含量最高。水丸抗氧化活性最强,浓缩丸、合剂较弱;大蜜丸降血糖活性最强,汤剂最弱。总蛋白、总酚、总黄酮、甘草苷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而橙皮苷含量与后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蛋白、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党参炔苷、槲皮素含量与降血糖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补中益气方不同剂型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存在差异,总糖、总蛋白、总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橙皮苷、党参炔苷、槲皮素可作为该方质量控制指标。
贺嫣然王婧许家强夏昭昭刘应蛟董子舒明良山刘红宁刘红宁
关键词:剂型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降血糖活性
不同剂型黄体酮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5年
分析不同剂型黄体酮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采用黄体酮治疗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药物治疗剂型不同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其黄体酮剂型分别为胶囊剂、注射剂,每组均40例,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对其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变化、治疗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甲组临床疗效对比于乙组的临床疗效,甲组总有效率明显更低(P<0.05)。甲组性激素雌二醇治疗前检测表达水平和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治疗前检测表达水平对比于乙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上述两项性激素检测表达水平对比于乙组的检测表达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甲组治疗安全性对比于乙组,甲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 在子宫异常出血临床治疗中,黄体酮具有良好治疗应用价值,其中以黄体酮注射液在治疗效果方面比黄体酮胶囊更具优势,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改善性激素水平,但是黄体酮注射液治疗安全性不如黄体酮胶囊,在采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时需要加强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及预防,以保障治疗安全性。
周梅
关键词:剂型黄体酮子宫异常出血
不同剂型啶虫脒与枸杞品质相关性研究
2025年
以“宁杞7号”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剂型啶虫脒对枸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枸杞上啶虫脒的残留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随着采样时间的增加,枸杞中黄酮、甜菜碱、胡萝卜素和多糖含量逐渐积累增多,而总糖和微量元素(钙、镁、铁、铜、锰、锌)的含量变化不大,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组分差异显著。喷施剂型对各组分的含量影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在枸杞病虫害的防治上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为枸杞提供施药安全间隔期后最佳的采摘时间,也可为枸杞合理用药和膳食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杨静陈嘉龙吴燕马小龙季莉王晓菁
关键词:枸杞啶虫脒
不同剂型亮丙瑞林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3个月及1个月剂型亮丙瑞林对中枢性性早熟(CPP)女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CPP女童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患者随机分组,3M组(30例):接受3WH月剂型的亮丙瑞林针(11.25 mg),每12周注射1次;1M组(30例):接受1个月剂型的亮丙瑞林针(3.75 mg),每4周注射1次;随访1年,比较两组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子宫、卵巢容积及生长速度及骨龄改变,并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①LH峰值(IU/L):初诊时分别为16.20±14.58及13.75±9.66,12个月复查时分别为2.02±0.81及1.74±0.63;②FSH峰值(IU/L):初诊时分别为18.81±9.22及15.37±5.49,12个月复查时分别为4.17±1.23及3.58±1.12;③骨龄指数(骨龄/年龄):初诊时分别为1.20±0.09及1.19±0.08,12个月复查时分别为1.16±0.07及1.15±0.07;④卵巢容积(ml):初诊时分别为3.60±1.24及3.20±1.34,12个月复查时分别为2.03±0.65及2.07±0.69;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3个月剂型能很好抑制性激素水平,控制性腺发育,并控制骨龄进展,与1个月剂型疗效无明显差别。结论3个月剂型与1个月剂型亮丙瑞林对CPP女童具有相同的抑制效果,值得推广。
冯跃英方洁干冬梅
关键词:中枢性性早熟亮丙瑞林疗效
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剂型对大葱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2025年
从沼渣堆肥中筛选获得两株具有促生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研发制得液体菌剂与固体菌剂,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分析菌剂对大葱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大葱根际土壤细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株枯草芽孢杆菌BNS1和BNS2均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产吲哚乙酸和产铁载体能力。制得的两种剂型的菌剂均能有效促进大葱生长,其中施用固体菌剂效果更佳,与不施菌剂相比,固体菌剂处理大葱株高、鲜重、假茎高度、假茎直径分别显著增加了14.75%、15.50%、15.74%、24.24%,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6.18%、35.46%、33.16%,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8.11%、29.03%和10.89%。施用两种剂型的菌剂均影响了大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与土壤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是影响大葱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土壤速效钾含量与芽孢杆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菌剂发挥着潜在土壤解钾功能。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菌剂在大葱等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李琳王秀红刘可张纪涛温云杰周静王保平史向远
关键词:大葱枯草芽孢杆菌根际微生物
多方法结合建立不同剂型医院外用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方法学及适用性评价
2025年
目的建立医疗机构制剂倍他米松尿素乳膏和松馏油氧化锌软膏微生物限度及控制菌检查方法,并对比其不同基质对方法选择的差异性,填补该院内制剂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的空白。方法该研究起止时间为2023年9—12月,根据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及标准,松馏油氧化锌软膏为特殊的油脂性基质,倍他米松尿素乳膏为水包油乳剂型基质,均需筛选适宜的中和剂使样品溶解或均匀分散,采用常规法、薄膜过滤法和稀释法等对其进行微生物限度及控制菌的方法学综合研究。结果制剂松馏油氧化锌软膏结果显示,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均无法直接采用常规倾注法,而使用薄膜过滤法,回收率可达到0.8~1.5,满足药典规定的0.5~2.0的回收范围,而倍他米松尿素软膏采用倾注法即可以满足回收要求。而控制菌检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需采用培养基稀释法(1000 mL)。结论根据制剂性质不同,多方法共同建立了医院制剂松馏油氧化锌软膏和倍他米松尿素乳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且进行方法适用性验证,适用性良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陈晓双刘义宋毅金朝辉
关键词:微生物限度检查常规法薄膜过滤法
“护场”理论指导下的不同剂型自拟“止痒合剂”治疗急性肛门湿疹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比较在“护场”理论指导下的不同剂型自拟“止痒合剂”治疗急性肛门湿疹(E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和县中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接受治疗的59例E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29例。两组使用不同剂型的自拟“止痒合剂”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水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散剂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随访6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随访发现,观察组6个月内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EA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基于“护场”理论指导的自拟“止痒合剂”散剂治疗对病情的控制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且经随访发现,半年内采用散剂外用的患者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
王军丁俊张艳陈旭
关键词:急性肛门湿疹中医证候积分水剂散剂
基于AMPK/PGC-1α/SIRT3通路研究不同剂型开心散改善线粒体功能防治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
2025年
目的:研究不同剂型开心散(KXS)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KXS汤剂、散剂、配方颗粒剂组(3.08 g·kg^(-1)),多奈哌齐组(0.51 mg·kg^(-1)),每组各10只。采用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AD模型大鼠,连续给药30 d进行行为学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含量,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生化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视神经萎缩1蛋白(OPA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AMPK、磷酸化(p)-AMPK、PGC-1α、SIRT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识别指数、自发交替反应率、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目标象限路程占总路程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P<0.01),海马组织线粒体损伤明显,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含量显著减少(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SOD活力降低、ROS含量升高(P<0.01),PGC-1α、SIRT3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OPA1、p-AMPK/AMPK、PGC-1α、SIRT3蛋白表达降低,FIS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KXS各剂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P<0.01),海马组织线粒体损伤减轻,内脊排列较清晰,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SOD活力升高、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GC-1α、SIRT3 mRNA表达升高,OPA1、p-AMPK/AMPK、PGC-1α、SIRT3蛋白表达升高,FIS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KXS各剂型组间比较,配方颗粒剂组大鼠自发交替反应率高于汤剂组
康舒悦喻燕姿孙家群陈玟璇杨雅琴王奇李伟荣姚丽梅
关键词:开心散线粒体功能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同配比不同剂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024年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配比、不同剂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情况,对比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最大血药浓度等参数,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最优配比和剂型选择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方法利用LC-MS法测定大鼠分别灌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4∶1、7∶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4∶1、7∶1)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4∶1、7∶1和14∶1)后24 h内阿莫西林血药浓度,用DAS 2.0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比相同时,干混悬剂和颗粒剂药代动力学参数相近,均优于分散片;剂型相同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比7∶1时的最大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优于4∶1。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比为7∶1时,剂型为干混悬剂和颗粒剂时,药代动力学参数表现更好。
万妮莎张志儒石禹阳刘宏生王淼
关键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同剂型药代动力学LC-MS
不同剂型异烟肼、利福平血药浓度监测
2024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型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cin,RFP)的血药浓度。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日至2022年11月30日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二科住院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1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注射组(n=64)和口服组(n=59),两组均服用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组RFP注射液和INH注射液,给予口服组RFP胶囊和INH片。于治疗第7天用药2 h、24 h后采集患者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INH、RFP的血药浓度。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治疗史、结核菌培养、病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用药2 h后注射组RFP血药浓度和达到目标浓度的占比均高于口服组(P<0.05),注射组RFP血药浓度<8 mg/L、8~24 mg/L的占比均小于口服组,血药浓度>24 mg/L的占比大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是INH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血药浓度越低,模型检验F=7.774,P=0.006。结论RFP注射液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口服RFP胶囊,临床对于重症或口服治疗胃肠反应大的患者可优先考虑使用RFP注射剂型,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建议INH按体质量给药以提高其血药浓度,并加强其血药浓度的监测。
汪林万荣刘莎刘蕾何静唐理斌李明武
关键词:结核利福平异烟肼不同剂型血药浓度

相关作者

刘韬
作品数:277被引量:72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合理用药 肝微粒体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抗肿瘤 抗肿瘤药物
周望
作品数:29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酶活性 肝微粒体 睾酮 不同剂型 KB细胞
周文菁
作品数:26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酶活性 肝微粒体 睾酮 不同剂型 KB细胞
符立梧
作品数:173被引量:64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多药抗药性 肿瘤 细胞凋亡 多药耐药 P-糖蛋白
陈倩超
作品数:68被引量:20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研究主题:紫杉醇 不同剂型 KB细胞 体外杀伤作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