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4篇“ 东昆仑断裂带“的相关文章
- 东昆仑断裂带活动速率研究概观
- 2024年
-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的主要巨型左旋走滑断裂。了解该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对于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和大陆构造变形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东昆仑断裂带活动速率时空变化特征的阶段性认识。本文综述了东昆仑断裂带的几何分段、深部结构和在数十年至数十万年时间尺度下的活动速率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东昆仑断裂带呈现典型的走滑断裂几何结构,自西向东形态逐渐变得复杂,呈现出“马尾状”的构造形态。通过遥感、地质调查、古地震和大地测量等方法,研究者测量了东昆仑断裂带的水平和垂直活动速率。研究结果显示,水平活动速率自西向东总体减小。以阿尼玛卿山(99°E~100°E)为界,西部地区的水平活动速率基本稳定在10~12 mm/a,变化不大;东部地区的水平活动速率范围为1~12 mm/a,不大于西部,但该速率值存在较大争议。垂直运动速率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西部约为水平活动速率的10%,而东部逐步增加。这表明西部的水平变形仍有部分在东部转换为垂向隆升。在地貌位错量和大地测量数据相似的情况下,活动速率的差异可能与位错量相应的起始年龄差异、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次级断裂和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断裂、岷山隆起等因素有关。目前,东昆仑断裂带的水平运动已有深入研究,未来可以尝试补充其垂直运动的研究,利用水平和垂直速率之比的变化来探讨水平走滑和垂向隆升变形的转变过程。不同学科对于东昆仑断裂带的活动速率有不同的认识,这是由于该断裂带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并且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时空尺度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综合分析多学科数据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对结果解释的影响,并尽可能采用相同或相近时间尺度下的数据进行对比。
- 李建军李文巧贡秋卓玛司金罗布次仁多吉李佳怡张军龙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昆仑断裂带活动速率
- 东昆仑断裂带温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震前兆异常分析
- 地震活动引起的应力变化和断层滑动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化学成分,监测和分析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变化有助于为地震预警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东昆仑断裂带(EKF)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地震,但近年...
- 卢超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
- 基于InSAR技术的2021年玛多Mw7.4地震对东昆仑断裂带的影响研究
- 地震活动呈周期性规律,通过断层滑移速率能够有效揭示地壳变形模式、应力积累过程以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此外,断层的闭锁程度分布是评估断裂带未来地震风险的核心指标,而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形变特征则有助于理解震区活动断层的动态以及区...
- 侯海超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INSAR技术地震反演位错模型
-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微震检测与构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本文整理了一套包括微震检测、地震去噪、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的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数据的处理流程。收集了青海省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20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的连续地震数据,并应用该流程进行微震检测、去噪和定位。首先,从台网中心提供的3198个地震事件目录中筛选出1200个信噪比高且震相较为明显的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方法(GPU-M&L)进行遗漏地震的检测与识别,然后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地震波形去噪方法进行去噪处理,再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和双差定位方法对去噪后的地震事件进行震相拾取和定位。使用GPU-M&L共检测出13318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4.2倍;去噪后得到7514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2.3倍,完备震级从台网目录的ML 1.5降低至ML 0.9。定位后共获得7247个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地震以中小震为主,在空间上呈窄条带状或簇状分布,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深度为0~15 km;在101°E附近地震的空间展布发生变化,主要沿阿万仓断裂带向东南展布;在玛沁-玛曲段可能存在地震空区。本研究的微震结果为研究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 马胜男李红谊黄雅芬马玉虎马建新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双差定位
- 接收函数成像揭示东昆仑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壳结构
- 2023年
-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地测量学和地貌学研究指出,东昆仑断裂沿走向向东的滑移速率逐渐递减,在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若尔盖盆地内尤为明显。然而,该盆地分布有广袤的高山草甸、低洼沼泽,使得通过地表追踪断裂的地貌学迹象研究尤为困难。因此,东昆仑断裂带在若尔盖盆地内的位置无法确认。本次研究采用了由167个间隔约1 km的短周期地震仪站组成的密集阵列以及9个宽频带台站,对若尔盖盆地内东昆仑断裂的地壳结构进行成像。通过比较地壳中地层的不连续性和莫霍面的深度变化,确定了东昆仑断裂在若尔盖盆地内继续向东延伸。此外,塔藏断裂和东昆仑断层在地壳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继承关系。高分辨率的接收函数结构为高原的向外生长提供了新的证据。
- 仝霄飞徐啸郭晓玉李春森向波余嘉豪罗旭聪袁梓昭林燕琪时宏城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接收函数青藏高原东北缘
- 东昆仑断裂带秀沟-阿拉克湖段晚新生代走滑距离约束
- 1研究意义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北缘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与柴达木-昆仑地块的边界断裂(付碧宏等,2009),不仅是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扩展的一条重要应力释放线,而且直接控制其周边地区的构造地貌演化与强震活动。估算东昆仑...
- 张文渊付碧宏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拉分盆地晚新生代
- Sentinel-1影像约束下的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 2023年
-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活跃的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其东段滑动速率呈自西向东递减的特征;东段的玛沁—玛曲段被认为是地震破裂空段,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本文首先处理2014—2021年间覆盖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的Sentinel-1卫星升、降轨影像,获得该区域近7年的视线(Line-of-sight,LOS)向形变速率场;然后,联合GPS速度场解算该区域的三维形变速率场和应变率场;最后,对玛沁—玛曲段的应变率积累、滑动速率和形变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域地壳变形表现为整体向东运动的特征,LOS向和东西向形变速率在玛沁—玛曲段南北两侧存在明显的梯度,且沿断裂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2)玛沁—玛曲段上的阿尼玛卿山和西贡周断层交汇区附近具有显著的应变率积累,同时这两处距上次地震的离逝时间已非常接近其地震复发间隔,表明这两个区域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3)玛沁—玛曲段的滑动速率自阿尼玛卿山向东分别为6.0±0.2 mm·a^(-1)、5.6±0.2 mm·a^(-1)、3.9±0.2 mm·a^(-1)和3.5±0.2 mm·a^(-1),意味着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滑动速率在距离断裂带最东端至少300 km处的阿尼玛卿山附近就已经开始缓慢递减;(4)玛沁—玛曲段附近的次级块体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刚性运动特征,符合书斜构造模型,即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侧向挤出产生的区域变形由东昆仑断裂带和周缘次级断裂的左旋走滑及其断裂带最东端的地壳缩短共同吸收调节.
- 温扬茂方志斌贺克锋杨九元熊露雲许才军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应变率场滑动速率
- 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现今形变特征及其与2021玛多地震相互作用
- 2023年
-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孕育强震和协调青藏高原内部构造变形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其现今震间闭锁情况与运动学特征一直备受关注.前人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以及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初步厘定了东昆仑断裂带的长期滑动速率,但受限于观测台站的空间分布,难以得到精细化的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及其次级断裂的现今运动特征.本文利用覆盖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2015—2021年Sentinel-1升降轨数据获取了高空间分辨率的沿断层走向震间形变速率场,结合螺位错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得到了该段断裂现今精细化的震间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处于断层锁定状态,闭锁深度分布在8~29 km区间,断层深部滑动速率分布在6~9 mm·a^(-1)范围内.最后,本文基于库仑应力变换探讨了2021玛多地震与东昆仑断裂带的相互作用,发现东昆仑断裂带震间运动对玛多地震无明显应力加载作用,而玛多地震却促进了东昆仑断裂带花石峡至阿尼玛卿山南缘、玛沁—玛曲段的应力积累,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 李少为许文斌李志伟刘小鸽冯光财方楠陈志丹江坤谢磊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滑动速率库仑应力INSAR
- 东昆仑断裂带托索湖段震间地壳形变InSAR观测与断层运动机制研究
- 由于东昆仑断裂带地质构造条件十分复杂,使得传统水准和GPS大地测量观测技术面临极大的挑战。InSAR技术凭借其主动式微波遥感的独特优势,具有弥补地面观测受限的断裂带区域震间大地测量观测资料缺少的能力,然而SAR干涉相位残...
- 徐倩
- 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地壳形变合成孔径雷达断层运动
- 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三维形变研究
- 2023年
-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最活跃的左旋走滑断裂之一,是巴颜喀拉地块的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东段的玛沁-玛曲段是近400年来5级以上地震空区。本文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B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玛沁-玛曲段的震间LOS向形变速率场,结合GNSS数据插值解算欧亚参考框架下的三维速率场,合成平行于断层走向的速度场;然后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反演玛沁-玛曲段及周围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状态。研究结果表明,玛沁-玛曲段未发现明显的蠕滑现象,其滑动速率从距离东昆仑末端300 km左右的阿尼玛卿山开始由西向东逐渐减小,由4.7 mm/a逐渐减小到2.3 mm/a;玛沁-玛曲段大部分存在10 km以上的闭锁深度,并且在不断积累应变,已接近古地震的复发周期。玛沁段与玛曲段的地震矩积累均可达到1.00×10^(20)N·m,均相当于一次M_(W)7.3地震的能量;若两段同时破裂,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相当于一次M_(W)7.5地震,因此玛沁-玛曲段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 张夏董彦芳洪顺英
- 关键词:INSAR滑动速率
相关作者
- 张军龙

- 作品数:58被引量:4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东昆仑断裂带 地震 青藏高原 古地震 晚第四纪
- 李陈侠

- 作品数:35被引量:940H指数:10
- 供职机构:陕西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东昆仑断裂带 汶川MS8.0地震 滑动速率 断裂带东段 晚第四纪
- 徐锡伟

- 作品数:385被引量:6,145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汶川地震 M 地震地表破裂带 滑坡
- 胡朝忠

- 作品数:30被引量:30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 晚第四纪 发震构造 古地震
- 陈长云

- 作品数:55被引量:453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 研究主题:地震 M 断层 东昆仑断裂带 块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