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4篇“ 中侏罗世“的相关文章
- 陕西甘泉发现中侏罗世恐龙足迹群
- 2024年
- 恐龙足迹化石是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重要途径。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甘泉中侏罗世直罗组发现的恐龙足迹群进行了简要记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泉恐龙足迹群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足迹类型包括了兽脚类、蜥脚类、可能的鸟脚类及龟鳖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呈现高度多样化,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的三趾型足迹和大型的四趾型足迹;蜥脚类足迹可归入雷龙足迹;可能的鸟脚类足迹保存较差,难以归入到具体属种;可能的龟鳖类足迹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的首次记录。甘泉恐龙足迹群的发现,扩大了中国恐龙足迹的地理分布,对于重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及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 李兴文李益朝王卓胜孙淼王宝鹏王秦伟唐玉祝捷吴昊季燕南
- 关键词:恐龙足迹直罗组中侏罗世
- 吉林省二道河一带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2024年
- 二道河一带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包括中粗粒花岗闪长岩、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为过铝质钙碱性岩,具有岩浆分离结晶程度较好的特征,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微量元素中大部分元素相关性好,Rb、Th、U、La、Zr明显富集,Nb、P、Ti亏损。显示该岩体可能是增生在大陆边缘的新的地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属于轻稀土富集型,重稀土较平坦,代表地壳重熔的特点;配分曲线右倾,分馏作用明显,结晶分异程度较高。为铕亏损型,但稀土元素总量比较接近。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构造环境应为消减的活动板块边缘花岗岩,属板块碰撞前期-幔源分异型的岩浆侵位产物,为火山弧花岗岩。
- 王家卓王雪石马畅
-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 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天文驱动下的湖平面波动及沉积物分布规律
- 2024年
- 陆相湖盆的湖平面升降导致的盆内沉积充填差异对油气形成与富集具有重要影响,而湖平面波动受气候作用影响明显。选取川中地区中侏罗世早期沙溪庙组一段的湖相连续沉积记录,采用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测井资料作为气候替代指标,开展了中侏罗世早期陆相地层的旋回地层学研究,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建立了沙溪庙组一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发现:(1)沙溪庙组一段陆相湖盆沉积地层中保存了完好的天文旋回响应信号;(2)通过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一段的天文年代标尺计算,认为沙溪庙组一段沉积持续时间约为2.43 Ma;(3)偏心率接近极大值且岁差振幅较大表明气候温暖、潮湿,湖平面相对上升,发育偏泥质沉积,偏心率接近极小值且岁差振幅较小表明气候寒冷、干旱,发育偏砂质沉积,砂质沉积物厚度差异受岁差振幅所调控;(4)中侏罗世早期不同尺度的轨道周期驱动力共同控制了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引起湖平面的波动,湖平面的波动影响了沉积物的分布。
- 冯潇飞赵晓明赵晓明葛家旺张喜梁岳立Massine Bouchakour
- 关键词:旋回地层学中侏罗世陆相湖盆
- 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沟地区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2024年
- 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沟地区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2.7±1.1 Ma。全岩SiO_(2)含量为62.81%~68.78%,全碱(ALK)和Al_(2)O_(3)含量较高,FeO^(T)、MgO和TiO_(2)含量较低;里特曼指数σ=2.27~5.33,Na_(2)O/K_(2)O=1.19~3.57,Mg^(#)=38.0~49.0,属于中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0.91~0.97,为准铝质岩石。稀土总量为(117.70~146.32)×10^(-6),(La/Yb)_(N)值为11.70~18.10,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具轻微的铕负异常(δEu=0.86~0.98),表明源区没有明显的斜长石残留或分离结晶;较高的Zr/Hf、Nb/Ta和Sr/Y值,低Y和Yb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指示源岩具有壳源特征。P_(2)O_(5)随SiO_(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T_(Zr)值为700.50~781.20℃,表明花岗闪长岩的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并具有C型埃达克岩特征。结合区域上的资料表明,中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由碰撞向后碰撞过渡环境,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中侏罗世的构造体系表现为由挤压向伸展、由地壳增厚向减薄的构造体制转换,与中侏罗世岩浆活动明显减弱相对应。
- 孙靖尧郑吉林魏小勇刘军帅蔡艳龙郭晓宇王大可杨志伟
-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中侏罗世
- 地球化学揭示早—中侏罗世陆相地层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以滇中川街盆地老文村剖面为例
- 2024年
- 侏罗纪温室气候是中生代以来重要的气候变暖事件,全球关于该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地层中,关于陆相地层的研究较少,滇中禄丰川街盆地沉积了完整的侏罗纪地层,为研究侏罗纪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本次工作通过对川街盆地早—中侏罗世陆相红层的岩石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滇中地区早侏罗世早期主要为高温、湿润的气候环境,早侏罗世晚期气候波动剧烈且频繁,湖泊盐度急剧上升,气温缓慢下降,在即将进入中侏罗世时气温骤然上升,水体盐度快速降低,发生“T—OAE事件”,之后则保持较为稳定的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通过对滇中侏罗纪恐龙埋藏层位的研究发现,早侏罗世晚期气候环境的突变层位与该层位位置相当,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恐龙的集群性埋藏与该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张耀堂王万能赵见波袁永盛李锁明张宏辉郑洪福李金旺
- 关键词:古环境
- 陇东煤田中侏罗世延安Ⅰ期聚煤规律研究
- 2024年
- 基于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聚煤规律研究。从煤系基底构造特征、层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将煤田延安期分为5个成煤期。从主要延安Ⅰ期(主要成煤期)古气候、古地理、沉积环境入手,较全面地总结了该期煤田内聚煤规律:分析物源区位于西部,河流走向由西向东,主要可采煤5层为分流河道间泛滥平原沼泽相沉积,并反映了主要可采煤层东薄西厚,煤层数东少西多,向湖泊方向尖灭的规律特征。对预测区内煤炭资源,开展煤炭地质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曹大文
- 关键词:延安组古地理聚煤规律
- 新疆北部早、中侏罗世富油煤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被引量:4
- 2024年
- 新疆北部富油煤资源丰富,约占全国富油煤资源的一半左右,富油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煤制油气用煤资源的重要补充。以往对本区煤炭资源的研究忽视了其油气资源属性,对其富油煤质特征和成因规律认识不清。在系统整理新疆北部6个赋煤带富油煤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采样测试数据137组,分析早、中侏罗世富油煤的煤岩煤质特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富油煤形成的控制因素。通过对焦油产率的研究发现,新疆北部地区东北部、西部、中部部分地区焦油产率相对较高,东北部地区八道湾组高油煤呈不连续带状分布。按照煤的焦油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巴里坤–三塘湖赋煤带、准南赋煤带、伊犁赋煤带、准北赋煤带、吐哈赋煤带和准东赋煤带。新疆北部地区早、中侏罗世富油煤的形成主要受到成煤沉积环境、煤化程度和煤的显微组分等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覆水还原环境为富油煤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富油煤主要形成于相对覆水还原的泥炭沼泽环境,还原性越强,越利于富油煤生成和富集。煤的焦油产率随着镜惰比(V/I)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并且与挥发分和镜质组呈现正相关关系。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在生油高峰之前与焦油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煤的焦油产率逐渐增加。煤的显微组分中含量相对较高的镜质组对焦油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富氢镜质组为富油煤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 宁树正张莉徐小涛张建强邹卓
- 关键词:焦油产率煤化程度
- 冀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玄武岩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2024年
- 笔者等在张家口市宣化区—涿鹿县一带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底部首次发现玄武岩组合,其时代归属、地球化学性质及地质意义需要开展研究。本文对玄武岩开展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玄武岩SiO_(2)含量为39.49%~49.74%,Mg^(#)为28~65,里特曼指数σ主要为2.61~33.12。玄武岩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64.3±2.6 Ma,时代为中侏罗世,代表髫髻山组底界年龄。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与上覆粗面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表明髫髻山组早期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该套玄武岩是髫髻山组中性火山岩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地质学、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证据。
- 白春东许凡李泽阳孟家葆朱本鸿
- 关键词:冀西北髫髻山组底侵作用
- 双柏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及恐龙动物群初步研究
- 赵染尘
- 华北克拉通北缘宣化一带中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双峰式火山岩对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笔者首次在宣化地区蟒头山-祁家庄和滴水崖一带髫髻山组下部发现了玄武岩与粗面岩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对其开展了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以期为中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地幔状态和构造环境研究提供新的地质证据。结果显示,玄武岩分为两类,下部玄武岩的SiO_(2)含量为42.91%~46.63%,K_(2)O含量为0.28%~0.37%,TiO_(2)含量为1.42%~1.51%;Mg^(#)为40~61,属于拉斑系列;ΣREE为56.40×10^(-6)~85.85×10^(-6),La_(N)/Yb_(N)为1.55~2.01,轻重稀土弱分馏;δEu为1.04~1.09,具弱正铕异常。上部玄武岩的SiO_(2)含量为39.49%~49.79%,K_(2)O含量为2.08%~2.74%,TiO_(2)含量为2.32%~3.39%;Mg^(#)为28~42,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ΣREE为248.60×10^(-6)~329.56×10^(-6),La_(N)/Yb_(N)为7.24~8.22,轻重稀土分馏强烈,δEu为1.08~1.20,具正铕异常。粗面岩SiO_(2)含量为61.45%~63.79%,K_(2)O含量为5.22%~5.81%,Na2O含量为4.31%~4.7%,A/CNK为0.96~0.99,属于偏铝质岩石,属于碱性系列,ΣREE=262.55×10^(-6)~323.85×10^(-6),La_(N)/Yb_(N)=8.59~9.98,δEu=0.91~0.99,无铕异常。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62.5±1.3)Ma。髫髻山组下部玄武岩与粗面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年龄为(162.5±1.3)~(164.3±2.6)Ma,时代为中侏罗世末期,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研究认为中侏罗世末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因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发生破坏使其地幔转变为大洋型地幔,自下部玄武岩至上部玄武岩,形成其岩浆的地幔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程度降低,地幔源区的深度变大,地幔源区为受古亚洲洋俯冲作用和陆壳富集组分改造的大洋型地幔。粗面岩形成于加厚地壳背景,由碱性玄武岩与高分异新太古代地壳物质混合物部分熔融形成。
- 白春东许凡李泽阳孟家葆杨济远朱本鸿申伍军
- 关键词:髫髻山组双峰式火山岩大陆裂谷亏损地幔
相关作者
- 任东

- 作品数:172被引量:333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化石 昆虫 昆虫化石 中生代 昆虫纲
- 邵龙义

- 作品数:560被引量:4,786H指数:39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层序地层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聚煤作用 PM
- 辛存林

- 作品数:107被引量:614H指数:16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中侏罗世 地质特征 原位孢子 地球化学 地质特征及成因
- 张武

- 作品数:52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木化石 中侏罗世 化石 植物化石 髫髻山组
- 王永栋

- 作品数:109被引量:30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古气候 化石 侏罗纪 古环境 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