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篇“ 中华圆田螺“的相关文章
- 中华圆田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究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采集中华圆田螺共505只,并对其壳宽(Z_(1))、壳高(Z_(2))、壳口高(Z_(3))、壳口宽(Z_(4))、体螺层高(Z_(5))、螺旋部高(Z_(6))、倒数第二螺层宽(Z_(7))、倒数第二螺层高(Z_(8))和体质量(W)等9个体尺性状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中华圆田螺对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体质量的变异系数为59.61%,其选育潜力较大;壳宽、壳高、体螺层高和倒数第二螺层宽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较高(≥0.949)。通径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均表明,壳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963,0.152),直接决定系数最高(0.927),其他性状与壳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均较高,总决定系数达1.117。建立中华圆田螺体质量与各主要影响性状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W=-24.346+0.214Z_(1)+0.148Z_(2)+0.123Z_(3)+0.306Z_(4)+0.188Z_(5)+0.083Z_(6)+0.383Z_(7)+0.882Z_(8),决定系数(R2)=0.943。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显示,其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壳高是影响中华圆田螺体质量的最主要性状。
- 龙柳平潘贤辉林勇李哲邹欣汐覃俊奇彭金霞王大鹏陈忠黄姻邓潜周康奇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形态性状体质量通径分析
- 3个中华圆田螺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 2024年
- 试验旨在研究和分析3个养殖群体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组成和含量,为中华圆田螺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3个养殖群体选取180只平均体重为(32.12±0.17) g的中华圆田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只,去壳后取肌肉检测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陆川县群体的中华圆田螺肌肉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P<0.05)。柳江区群体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陆川县群体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且动脉粥样硬化指数(IA)、血栓形成指数(IT)均低于其他群体(P<0.05),3个群体的Σn-3/Σn-6 PUFA比值均符合FAO/WHO推荐人类饮食推荐值(0.1~0.2)。融水县群体肌肉中的P、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群体(P<0.05)。研究表明,3个养殖群体中华圆田螺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较低,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陆川县群体肌肉的营养价值优于其他群体。
- 刘康莫飞龙龙宜楠张盛卢玉典杨宾兰甘宝江韦玲静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 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究珠江流域广西境内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采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10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3-0.923,其中有9个为高度多态性位点,有3个为中度多态性位点。10个地理种群的香农信息指数(I)为0.415-1.226,观测杂合度(Ho)为0.231-0.540,期望杂合度(He)为0.239-0.608,说明这些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75%,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5%,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48,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流(Nm)为0.391-21.807,除河池都安(HCDA)种群和百色那坡(BSNP)种群外,其余8个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Nm>1.000)。种群结构分析发现,BSNP种群与玉林陆川(YLLC)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D=0.047),遗传分化程度较高(Fst=0.277)。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HCDA种群和BSNP种群单独为一支,表明这两个种群与其他种群亲缘关系较远。Mantel分析发现,地理距离不是影响各种群间遗传距离大小的主要原因。综上,广西地区中华圆田螺种质资源良好,其中HCDA种群和BSNP种群仍保持着较好的野生资源,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 周康奇李育森林勇彭金霞陈秀荔覃俊奇陈忠黄姻张彩群杜雪松何苹萍韦嫔媛潘贤辉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微卫星遗传分化
- 一种中华圆田螺稻田养殖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华圆田螺稻田养殖装置,包括农田,农田的右侧设置有蓄水池,农田和蓄水池的背端均安装有控制箱,控制箱内腔的中心处纵向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泵。本实用新型通过水泵、进水管、蓄水池、连接...
- 杨革玲邝文校关则贤郑增豪李皓
- 低氧胁迫下中华圆田螺的肝脏转录组学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了探究低氧胁迫下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肝脏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华园田螺低氧胁迫组(2.5 mg/L)和常氧组(6.9 mg/L)某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232379条基因(unigenes),与对照组比较,低氧胁迫组筛到176个差异基因,包含64个上调基因和112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学过程中的几丁质代谢过程和含氨基葡萄糖的复合代谢过程,细胞组分中的胶原三聚体成分,分子功能中的几丁质结合功能和糖衍生物结合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代谢和生物系统这4大类通路。6个关键差异基因的RT-qPCR结果显示,热休克蛋白70B2和热休克蛋白β-6基因表达量上调,几丁质酶蛋白4、α-1胶原蛋白(XIV)、α-4胶原蛋白(XIV)、5-磷酸酶蛋白基因表达量下调,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发现,低氧胁迫激活了中华圆田螺适应缺氧的生理活动,并获得了低氧胁迫下中华圆田螺肝脏组织中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信息,为深入研究中华圆田螺响应低氧胁迫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殷丽坤黄凯于凯宿志健郭睿婕杨旭红吴耀庭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低氧胁迫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热休克蛋白
- 镉、锌、铅离子对中华圆田螺的急性毒性试验被引量:2
- 2023年
- 在水温(27±1)℃、pH值(6.9±0.1)条件下,用硫酸锌(ZnSO4·7H2O)、氯化镉(CdCl2)和硝酸铅[Pb(NO3)2]配制不同镉离子(Cd^(2+))(0~87 mg/L)、锌离子(Zn^(2+))(0~120 mg/L)和铅离子(Pb^(2+))(0~560 mg/L)浓度,采用静态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析Cd^(2+)、Zn^(2+)和Pb^(2+)对平均体质量为(41.94±0.23)g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的死亡率随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Cd^(2+)、Zn^(2+)、Pb^(2+)对中华圆田螺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9.31,34.04和291.86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0.1931,0.3404和2.9186 mg/L。根据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圆田螺的毒性均为低毒,耐受性较强,毒性按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Cd^(2+)、Zn^(2+)和Pb^(2+)。
- 王超男黄凯罗雨萧殷丽坤宿志健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镉离子铅离子
- 发酵饵料对中华圆田螺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试验旨在探讨发酵饵料对中华圆田螺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25 g的中华圆田螺6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螺。A组、B组田螺分别饲喂基础饵料和发酵基础饵料。试验期20 d。试验结束,取田螺肠道内容物,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A组、B组田螺的成活率均为100%。与A组相比,B组田螺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有所提高,饵料系数降低(P>0.05)。高通量测序得到有效序列共375 141条,序列长度为416~455 bp。将有效序列进行聚类并划分,对OTU进行统计,发现每组样品的OTU覆盖率均在99.9%以上。A组、B组田螺肠道丰富度最高的前6个细菌门类依次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A组、B组田螺肠道排名前5的菌属为变形菌属、拟杆菌属、厚壁菌属、软壁菌属和衣原体,与A组相比,B组田螺丰度前5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有提高,其中厚壁菌属和衣原体显著提高(P<0.05)。B组OTU数量、Chao1指数、Simpson指数均高于A组(P>0.05)。研究表明,发酵饵料可以提高中华圆田螺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
- 孙涛陈李婷邓小红樊荟慧陈静宾石玉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
- 不同养殖环境下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多样性试验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了解2种不同养殖环境下中华圆田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设置稻田养殖组(A)池塘养殖组(B),别取A组和B组田螺的肠道内容物进行总菌群DNA提取纯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16S V3-V4区域扩增子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2组样本共得到131240条序列,共涉及25门215属,其中共有菌属169种,特有菌属各23种。基于97%的样本相似度,样本优化聚类为609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al unit)。A组以拟杆菌门(51.32%)、变形菌门(32.15%)为主;B组以拟杆菌门(43.12%)、变形菌门(25.12%)、厚壁菌门(18.57%)为主。在属水平上,A组以拟杆菌类(Bacteroides)、气单胞菌(Aeromonas)、乳酸菌属(Cetobacterium)等属细菌为主,B组以拟杆菌类(Bacteroides)、气单胞菌(Aeromonas)、变形菌属(Proteocatella)等属细菌为主。指出,A组肠道菌群比B组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个体差异性、更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更高的菌群丰度。
- 黄明磊黄凯宿志健王超男杨旭红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养殖环境肠道菌群结构
- 一种悬挂式中华圆田螺繁育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悬挂式中华圆田螺繁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母螺催产箱和仔螺收集箱,仔螺收集箱位于母螺催产箱下方,母螺催产箱和仔螺收集箱之间设有阻挡网板,所述母螺催产箱内设有田螺繁育附着板组,所述田螺繁育附着板组包括中...
- 陈建华徐维康赵明光王瑞朱洪赓王海华
- 瓯江流域中华圆田螺繁殖特征的观察
- 2022年
- 在中华圆田螺的繁殖季节,对田螺自然群体的繁殖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的寿命通常为4龄,1龄期生长最快,3龄期开始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4龄田螺的壳高参考值分别是3.0~3.8 cm、3.8~5.4 cm、3.8~6.2 cm和4.6~7.0 cm。繁殖季节自然群体的雌雄比例为1.3∶1,雌螺的怀仔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4龄的平均怀仔量分别为23粒/只、36粒/只、46粒/只和78粒/只。自然繁殖群体的年龄以2龄和3龄个体占绝对优势。繁殖季节,雌螺每个月产1次仔,产仔时间为每个月底至下月初,其中3月底4月初、5月底6月初和9月底10月初为繁殖高峰期。选用于繁殖的种螺以1~3龄为好,以2龄最佳。
- 陆君吴燕琴黄富友张任驰程骏
- 关键词:中华圆田螺繁殖特征
相关作者
- 王为木

- 作品数:72被引量:847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 水分胁迫 复水 塑料 中华圆田螺
- 宾石玉

- 作品数:171被引量:731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断奶仔猪 竹鼠 克隆 淀粉来源 黄羽肉鸡
- 刘慧

- 作品数:150被引量:559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
- 研究主题:液相催化 鲫鱼 抗氧化系统 塑料 中华圆田螺
- 曹谨玲

- 作品数:100被引量:34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氟 鲤鱼 奥利亚罗非鱼 产苗量 选育
- 李潇

- 作品数:6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研究主题:氟 中华圆田螺 抗氧化酶 肝胰脏 生物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