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08篇“ 中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文章
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几点思考
2024年
在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时,根据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增长的动力。在投资和消费之间的选择实际是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菲尔德曼模型对此做过清楚的说明:当期少消费,多投资,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意味着下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品供应的增加。简言之,为了未来牺牲当下。问题是,未来是指什么时候?明年?5年之后?
余永定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长期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23年):从分化到平衡增长被引量:1
2024年
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产生活秩序修复是2023年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突出问题是市场内生性总需求不足,信心恢复缓慢。总需求不足背后有资产负债表冲击等周期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原因。进一步深究,结构性问题背后是我国经济处于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轨期,宏观治理体系和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还未能全面适应,政策的合力和传导效率下降。2024年依然处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红利窗口期、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落地实施期、新技术推动国产替代的突破期和周期性因素筑底后的上行期。伴随着周期性力量见底回升和新动能逐渐集聚,各行业有望从分化状态进入平衡增长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于泽刘元春刘晓光闫衍杨瑞龙毛振华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性调整
刘元春:走向新均衡的中国宏观经济
2024年
在第十八届中国CFO大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发表了题为“走向新均衡的中国宏观经济”的演讲,提出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和见解。他强调了在全球和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的思路和框架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的运行。刘元春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变化和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理解中国经济的核心动力和发展路径变得尤为重要。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特点,特别是宏观数据与微观体感之间的偏离。
赵新昊
关键词: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结构经济数据中国宏观经济元春宏观数据
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演进逻辑与理论内涵
2024年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政策文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变革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综合平衡”阶段、从“综合平衡”到“宏观调控”的过渡阶段、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发展和完善阶段、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阶段。“宏观经济治理”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治理理念从传统宏观调控向更全面、系统的方向迈进,是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响应,也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深入认识。同时,“宏观调控”并未被新兴的“宏观经济治理”所取代,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成为治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以确保宏观经济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实践中,应从全局出发、从系统出发,在多重治理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相向发力。
倪红福倪红福
关键词:宏观调控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研判与新质生产力解读(下)
2024年
文章对今年中国宏观经济两个最重要的主题——稳增长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稳增长包括三项工作,全面启动消费、全面扩大投资、全面扩大出口;化解金融风险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市场、股本资本市场和外汇。其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全面扩大投资中的企业投资的原则之一,同时与政府投资的重要方向相关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实现科技创新,这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投资、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基础研究的投资。
魏杰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研判与新质生产力解读(上)
2024年
文章对今年中国宏观经济两个最重要的主题——稳增长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稳增长包括三项工作,全面启动消费、全面扩大投资、全面扩大出口;化解金融风险主要涉及五个方面,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市场、股本资本市场和外汇。其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全面扩大投资中的企业投资的原则之一,同时与政府投资的重要方向相关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实现科技创新,这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投资、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基础研究的投资。
魏杰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与前瞻被引量:2
2024年
2023年,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仍保持向上势头和较强韧性,全年经济回升向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回落。展望2024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将逐渐消退,内需市场将继续恢复,经济复苏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宏观经济政策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思想下,应适时适当扩大力度,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张生玲张思思王诺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预期
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肖金成被引量:1
2024年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深远意义。本期《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特邀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梳理总结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解读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分析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方法和路径。他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赵磊
关键词:国土经济学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
基于金融开放的中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研究
本书构建了中国开放型金融体系的DSGE模型框架,并以宏观经济体系的资产负债表框架为桥梁,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商品与金融市场均双向开放的多期动态数理分析的新框架,探究总产量、价格水平与利率的性质及其动态特征。
罗融作
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下半年展望被引量:1
2024年
当前中国出现了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的现象,集中表现为物价低迷、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景气度不足、失业率回落仍不明显。出现这些现象,除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消费需求不振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化债压力下地方政府支出过快缩减,这不仅导致政府部门去除对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后的实际需求显著下降,更是挤压了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为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忧患意识,全力避免因经济长期处于潜在增速之下运行而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同时,需要重新认识国债的性质以及国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大规模增发国债置换地方债,以此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并引导地方政府从重视投资与生产转向重视消费与居民收入,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李稻葵伏霖厉克奥博吴舒钰
关键词:宏观经济财政支出国债

相关作者

刘元春
作品数:267被引量:2,65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 结构性改革 杠杆率 经济增长
郑超愚
作品数:82被引量:32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
李稻葵
作品数:596被引量:3,391H指数:2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
张明
作品数:893被引量:4,672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研究主题: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 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
余永定
作品数:361被引量:3,483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速度 资本管制 资本项目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