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69篇“ 中国当代诗歌“的相关文章
中国当代诗歌转型观察与个案解读
本书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公共性建设、诗歌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联、诗歌与日常生活的接轨、高校新诗教育等理论问题,阐释张曙光、西渡、周伦佑、晴朗李寒等诗人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发展的关系。为深化诗歌理论的理...
吴昊作
中国当代诗歌在拉美地区的传播--基于对中国当代诗人参与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的调查
在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华文化传播中,存在语言教学重于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播远超现代文化的不平衡现象,现代文化中的诗歌更是经常被忽视的内容之一。中国当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个性表达,也是对特定时期...
毛佳兴
关键词:中国当代诗歌拉美诗歌传播
数字化媒体对中国当代诗歌传播与创作的影响研究
中国当代诗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发展和变革。从"文化大革命"后的朦胧诗、第三代诗人对口语诗的探索,到新生代、网络诗歌等多元化的诗歌流派,中国当代诗歌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但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传统的诗歌传播和...
马晶
关键词:数字化媒体中国当代诗歌
中国当代诗歌年鉴 2022卷
本书稿是一本诗歌年度选本。书稿分后口语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当代先锋写作、人文实验写作、沉思写作、异质写作等7辑,辑录了活跃于中国诗坛的诗人的诗歌作品,较好地体现了2022年中国诗歌的发展水平。所选诗歌题材内容和...
周瑟瑟编
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气质
2022年
中国诗歌从古典到现代经历多次颠覆性的转型,改革开放以降的当代诗歌更是对激烈变动的社会和文化现实的诗意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现代性无疑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有效视角。《虚无与开花》作为一部当代诗歌思想史研究的力作,饱含了作者作为当代诗歌参与者深切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生动地叙述了近半个世纪本土诗歌流变的故事,以及隐含其后复杂的美学精神。
周宪
关键词:当代诗歌诗歌美学
经验、趋向与格局考察——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述论
2022年
完整意义上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可从1990年代算起。经历三十余载的实践,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形态多元、种类繁多、远超同时期各体文学,当代史书写态势的过程中,其以卓有成就的探索为自身实践拓展出清晰的发展线索。通过对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史的梳理与考察,不仅可以总结其写作相对繁荣的原因、了解其丰富治史观念,而且还可以在评价其成就的同时,总结其问题和不足,进而为其未来发展获取新的增长点。
张立群
“世界诗歌”之辩中的翻译论题与中国当代诗歌的语境化阅读被引量:1
2022年
由宇文所安引发的"世界诗歌"之辩本应开启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研究的序幕,然而在这场论争中,却少有学者真正去阐述语言本身。本文寻根溯源,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在这场论争中学者们有意或无意忽视的翻译论题,揭示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空间中的真实境遇。同时,中国当代诗歌的译文远未如宇文所安所形容的由于自身的"可译性"而趋向完美,相反,其粗糙与尚需打磨之处数不胜数,世界文学空间中的读者对中国当代诗歌译文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由于其"语境化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表明一个平等的世界文学空间远未到来。
郝琳
关键词:世界诗歌中国当代诗歌翻译
重提“中国经验”——中国当代诗歌海外发展的理论思考
2022年
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考察中,中国当代诗歌常常被忽视。实际上,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之后,在海外遭受了“走进去”难、接受度不高的困扰,主要原因是其在海外文学地位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以世界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经验”为方法论和创作资源,主动与世界文学进行平等对话及融合,共同建构世界文学的复杂模式。
曹莉
关键词:世界文学当代诗歌
“零距离”英译中国当代诗歌:问题与实践
2022年
中国文学的外译与海外传播,即“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是中国文学界与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向,该问题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各种文化与学术会议上频频出现。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外译与传播情况,目前国内已有海岸、北塔、李德凤、鄢佳等多位学者撰文讨论。这些文章资料非常翔实,基本上勾勒出了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的总体面貌。简单来说,就朦胧诗以来的中国诗人而言,北岛、杨炼二人的海外译本最多,各有10本以上,且逐年增多。其他朦胧诗人以及“第三代”诗人大多也有了海外译本,但普遍数量较少,大约每人一到三本。70后诗人译本较少,只有宇向、余秀华、尹丽川、墓草等数人有海外译本,但这一群体正在迅速增长。80后与90后诗人海外译本极少,目前已知只有戴潍娜与余幼幼在海外有单行本出版。
梁余晶
关键词:朦胧诗人中国当代诗歌零距离
法无定法:中国当代诗歌叙述者的诗性变奏
2022年
诗歌叙述学是一门正在建构中的新兴理论,其核心议题是叙述如何产生诗性。从中国当代诗歌叙述者的类型角度研究此问题,可发现不同类型的叙述者生成诗性的方式有异。根据叙述者和隐含作者关系的不同,可将中国当代诗歌叙述者分为三类:显性合一型、显性分裂型、隐性框架型。显性合一型叙述者,面对不确定的受述者往往将复杂情思隐藏在象征意象或意境中;面对亲近的受述者,喜欢以“概念叙述+展示”模式来表情达意;若受述者是陌生人,则以复调方式生成诗性。显性分裂型叙述者,或以小人物的独白形式表达独特历史认知,或通过主客易位的方法打破人本意识的束缚,或将隐含作者的评论隐藏在他者声音的背后来表达洞见。隐性框架型叙述者,往往通过特殊叙事视角、创作方法和叙事语法来创造诗性。
郭海玉
关键词:叙述者隐含作者诗性

相关作者

刘波
作品数:167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研究主题:诗歌 诗歌写作 新世纪诗歌 诗歌批评 写作
何言宏
作品数:151被引量:347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文学 诗歌 新世纪文学 中国诗歌 文学反思
张清华
作品数:272被引量:1,018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主持人 诗歌 诗人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
谭五昌
作品数:75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新诗 诗歌 新诗 朦胧诗 中国当代诗歌
杨匡汉
作品数:86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海外华文文学 诗学 笔记 文学 文化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