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52篇“ 中国新文学史“的相关文章
- 中国新文学史
- 周锦著
- 史实与史论: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转向——兼谈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
- 2025年
- 当代文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转向了历史化研究,在回到历史现场去描述文学发生情况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如何平衡史实与史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黄修己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提及的“史论结合”这一研究方法,为解决史实与史观的平衡问题提供了参考。
- 兰轲轲
- 关键词:历史化
-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 2024年
-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思想方法、历史观上的联系,呈现《中国新文学史稿》引起的讨论中所具有的共识,指认在文学史的体例中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王瑶的治学理路具有的激进一面,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般性的思想状况。《中国新文学史稿》本身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其内部的增删与公开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是思想史上的典型个案,体现着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打开《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个人的、集体的精神史的维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转折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激活“新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 陈澜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稿》精神史马克思主义
- 中国新文学史的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
- 2024年
- 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体例性入史有着一个出场的先后顺序和所持观念的逐步拓展的问题。现代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史,并没有在体例上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叙述。新时期以后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顺序依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民族国家整体观”之下将台湾文学入史纳入叙述,稍后将香港文学与台湾文学一起纳入文学史叙述,21世纪初叶在“汉语文学整体观”下将海外华文文学与台港文学一起纳入新文学史叙述。中国内地的中国新文学史的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有3种叙述方式: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分阶段插入中国新文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以独立版块的形式置于新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分;将台湾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内地的当代作家作品混合编排。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方式一直为新文学史家反复实验。
- 方维保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
- “万古长新”的“欧阳山现象”——在中国新文学史延长线上重读欧阳山
- 2024年
- 欧阳山是贯穿整个20世纪,经历各个重要文学时期,有着三个创作高峰的重要作家,接受过毛泽东、周恩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精神引领,具有独立美学理念、独特艺术风格与审美探索意识的文学大家。事实上,欧阳山的创作不仅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而且在不同时期都创作出了具有时代共振审美效应的作品,被誉为“欧阳山现象”。欧阳山的《三家巷》,更是打破了“十七年文学”的审美禁区,提供了理解和阐释中国革命文学、“十七年文学”的新路径、新空间、新模式。因此,从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大历史视域来认识和思考欧阳山的创作道路,重新审视和探究欧阳山的审美理念、创作路径、精神转向与艺术风格,进而在整体上呈现欧阳山的创作风貌、独特审美个性及其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启示,认识和思考百年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进程中岭南文学的独特价值,思考文学广东在中国新文学中的独特性存在,推行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性意义。
- 张丽军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三家巷》
- 论早期中国新文学史写作的四种路径
- 2024年
- 文学革命之后新文学迅猛发展,中国新文学史写作随之发生。四种不同身份认同的写作者开启了不同的写作路径:新文学倡导者以进化论诠释新文学是对旧文学的超越;古代文学研究者认为新旧文学各有其妙,应该兼收并蓄,以开创新文学的新局面;通俗小说家认为通俗小说才是中国小说正统,晚清民初之时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青年诗人则反对新诗的格律派、象征派,号召新诗继续“革命”,倡导诗歌内容的社会化、阶级化。
- 张军
- 关键词:进化论
-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日译本考被引量:2
- 2022年
-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翻译成日语。日译本虽然以1953年版本为底本,却经作者若干增删修改,是一个新版本。该译本通过增加索引、年表与撰写《解说》等方式丰富了原著的内涵,在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和新中国的文艺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和译者协力突破了当时冷战结构下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和日本政府对中国信息的封锁,其翻译实践在世界面临重重危机的当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 王志松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稿》
- 白璧有微瑕——论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 2022年
- 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自2013年出版以来,颇受瞩目与好评。该书体例新颖、创新度高,但如果从作为高校中文专业本科生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的角度观察,该书还存在一些缺憾,具体表现为存在不适合纳入教材的学术争议性内容、一些观点有失偏颇、史实叙述方面存有硬伤、结构行文逻辑线索不够清晰、所论文体比例失衡。
- 王明洁
-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现当代文学
- 中国新文学史著作的鲁迅杂文书写及其变迁
- 2022年
-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新文学史著作的鲁迅杂文书写,从“毛泽东时代”到“新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阐释视角为主到多元化阐释视角、从“重思想、轻艺术”到“思想与艺术并重”的演变过程。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和“冷战”时期的台港地区暨海外,文学史中的鲁迅杂文书写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大陆是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政治话语来解释鲁迅杂文的内涵,而台港地区暨海外则表现为基于“冷战思维”而贬低鲁迅的杂文。冷战之后,这种对于鲁迅杂文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则基本消失了。台港地区暨海外的文学史家基本能对鲁迅杂文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大陆文学史家对鲁迅杂文的评价呈现出一致性。
- 古大勇
- 关键词:新文学史鲁迅杂文
- 百年中国新文学史著作中郭沫若书写的嬗变
- 2022年
- 百年中国新(现代)文学史中的郭沫若书写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时期,郭沫若进入新文学史的版图,但其重要性并没有凸显,核心作家的地位在文学史秩序中并没有确立。“十七年”时期,由于受到“鲁郭茅巴老曹”国家命名工程的影响,郭沫若成为文学史秩序中最重要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受到重视,但阐释视角比较单一,带上鲜明的意识形态印记。新时期以来,郭沫若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心化特征仍然延续,文学成就也仍然得到高度评价,在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上,摆脱了“十七年”时期的那种“意识形态化”缺憾,回归到文学本位,同时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倾向。
- 古大勇
- 关键词:文学史书写
相关作者
- 刘忠

- 作品数:125被引量:18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知识分子 重写文学史 延安时期 中国文学 寻根文学
- 袁洪权

- 作品数:69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考释 选集 信札 文学史料 书信
- 夏中义

- 作品数:171被引量:32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陈寅恪 反映论 学案 学术史 兼及
- 杨洪承

- 作品数:102被引量:17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现代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 王统照 文学社团 革命文学
- 丁帆

- 作品数:203被引量:1,260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乡土小说 文学史 乡土文学 风景 中国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