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1篇“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相关文章
中国新闻史研究路径创新:基于对象、视域与叙事的考察
2024年
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走向展开了自觉性、有组织的学术讨论。这些讨论对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仍有必要从历知识建构的基本维度,亦即研究对象、观看位置以及叙事方式等层面来审视这些讨论,并由此延伸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更为完整、更加多元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版图:其一,在研究对象层面,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新闻史,将新闻理解为与人之存在有着内在牵连的交往实践,不仅从新闻事业与新闻生产层面研究新闻史,而且从生活、交往等更为根本性的层面研究新闻史,从而克服新闻史研究的结构失衡与对象偏重。其二,在观看位置层面,以更为灵活化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视点与视距开展新闻史研究,尤其应当从客观、切近料的观看方式中抽离出来,尝试基于亲在性的观看角色探索新闻史研究的现象学路径,以及基于广角式的观看视域探索新闻史研究的“大历”进路。其三,在叙事方式层面,尝试摆脱线性叙事的传统新闻史叙事方式,引入非线性叙事逻辑以及结构性、机制性叙事逻辑,实现新闻史叙事方式的多样化,推动中国新闻史研究在叙事层面的面相更新。
李泓江
关键词:新闻史研究大历史历史叙事
料批判与中国新闻史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近年来在中古研究领域兴起了“料批判”研究,主要指的是对于料不仅要进行考据,同时还需要对料的生成机制,以及同时代关系进行全面的追问。本文借鉴“料批判”相关理论,结合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实际案例,提出对新闻史料需要至少从料来源、书写体例、文本背景和创办意图等方面进行再批判,从而深入理解新闻事业同社会历环境之间的关系。
涂鸣华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历史书写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2023年
媒介生态视域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诸多理论背景,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对未来新闻的发展有极大启迪意义。针对当下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者以媒介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资源观、互动观思想为研究着力点,以平衡观、循环观的理念对当下中国新闻史研究进行再突破,不断挖掘国内新闻史相关资料,结合当下国内实况,寻找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研究机制,探索属于中国特色的新闻史研究之路。
唐烨斌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发展
2022年
中国报学》问世于1927年,作为挖掘中国新闻史学科内容的开山作品,为各项研究工作奠定了学术基础。此作品首次以中国新闻事业料信息为主题,整编成书,对于后续开展的各项相关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支持作用。书中含有多个学科分类,包括通、人物、地域等,整合丰富的料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新闻史研究的代表作品。从新时期视角探索全新的研究路径,对于中国新闻史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梳理挖掘中国新闻史学术价值的一般研究方法,分别为编年、中体西用、新型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新闻史学术思想的研究近况,提出丰富中国新闻史科目内容的策略,塑造研究自信、关注逻辑因果关系、根基于中国、拓宽学术边界、整合补充新料、开发新闻职业群像、设定个案历专题,以此增强中国新闻史的学术内容完整性,助力相关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杨安琦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史料学术
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史研究——以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林语堂是文坛负有盛名的学者,同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人,中国第一部系统阐释舆论的著作就是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这也是第一部在国外出版的新闻舆论专著,其中包含的新闻与舆论思想是新闻史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对当时的新闻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立足于民国时期新闻业的发展背景,采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新闻舆论》及林语堂的办报实践和其他论述文章为研究对象,从林语堂的成长背景和教育经历、《中国新闻舆论》中林语堂的新闻研究、本书的不足之处、林语堂对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等五个方面,探究其新闻思想与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对现今的新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杨善芝
关键词:新闻史舆论研究新闻自由
中国报学》与中国新闻史研究——兼论戈公振对“报学”的迷思与烦恼被引量:1
2022年
1927年问世的戈公振名著《中国报学》,其第一章绪论第二节“报纸之定义”近乎完整地翻译了日本学者藤原勘治《新闻纸与社会文化的建设》第二章“新闻纸的本质”的第二节至第五节。戈氏此举有违“学术规范”,是他拘泥于“学”而付出的沉重代价。然而瑕不掩瑜,尽管存在问题,戈著的贡献巨大,并非同年代其他新闻学论著所能比拟。
卓南生
关键词:《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史研究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发展与再探索被引量:6
2021年
多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不断强化"本体意识"和创新研究"范式",在多个方面达成共识,学科内不断融合,新闻学和传播学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在学科之林占据了独特的领地。回顾2020年,新闻史研究能够灵活借鉴其它学科的范式和路径,使研究思路不断拓展,整体向着范式多样、学科融合的方向迈进。证明了中国新闻史研究体系具有科学性和不可"颠覆性",其发展处在细节补白、借鉴融合,不断升级,蓄势创新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温和、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也有助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健康发展。
季为民李斌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范式
越境与周边:文化交涉视角下近代来华外人的中国新闻史研究
2021年
以文化交涉视角观察近代来华外国人对中国新闻史研究可见,参与者"跨越"各自的背景与倾向,以"周边"他者的视角观察着近代中国新闻业,并在相遇、联结与碰撞中形成了中外交孚、多方参与的互动关系网络。基于对这一互动关系网络的考察,本文认为其为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滋养,后者是在改造、更新、重构来华外国人成果的基础开始了早期的中国新闻史研究。而至当下,从文化交涉与关系网络的视角反思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之不足,或为促进与西方学界深入对话的重要途径。
赵战花朱茜芸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越境关系网络
民国时期中国新闻史研究——以《战时中国报业》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从民国创立到南京国民政府终结的几十年里,中国大小战争不断。虽然抗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史研究,但也涌现了不少研究新闻史的著作。然而,这些新闻史著作大多属于纵向观,横向的新闻史研究相对匮乏。1944年,程其恒的《战时中国报业》一书出版,程其恒从历的横向概述了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全国新闻事业,具有时代意义。笔者在拜读和梳理《战时中国报业》一书之后,从该书的作者、撰写内容和行文逻辑等方面着手,探析该书的闪光之处与缺憾不足,以期对当今新闻史研究有所启迪。
匡俞佳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转向——社会建构论
2019年
针对当前中国新闻史书写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建构论作为新的书写角度被引入,其着重于对历主体与结构之间互动过程的分析,力图重现历的本真。本文将着重从历观、实践转向的维度探索社会建构论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启示,并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演绎新闻史研究中社会建构论转向的特点。
梅汝阳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新闻史研究

相关作者

倪延年
作品数:77被引量:18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新闻史 民国 新闻史研究 中国新闻史 民国时期
阳海洪
作品数:87被引量:198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新闻思想 电影 《湘报》 中国新闻史 文化领导权
邓绍根
作品数:184被引量:44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新闻宣传 新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教育
赵战花
作品数:42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新闻史 报刊 新闻 新闻业 媒介素养
方汉奇
作品数:69被引量:28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新闻史 新闻史研究 新闻事业史 新闻工作者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