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12篇“ 中国比较文学“的相关文章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理路的三重转向
2025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
季念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西方话语
加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书写的主体意识——以比较文学教材编写为中心
2024年
重视中国比较文学史前史或渊源期的书写,进一步辩证看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比较文学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增补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加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书写的主体意识,并自觉构建中国自主话语知识体系。强调重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书写的主体意识,是为了尽可能客观呈现中国比较文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鲜明特色,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融合繁荣发展的共同体的特征,更理性认知我从哪里来,而并非要刻意自我标榜,凸显自我中心。
李伟昉
关键词:教材编写主客观因素
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2024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纪建勋
关键词:东方文学中俄文化翻译文学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外文学关系新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分组之一综述
2024年
2024年8月16—20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辽宁大连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大连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葡萄牙、巴西等10余个国家近200所高校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主题是“新文科建设与跨文化视阈中的比较文学”,设有20个分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分组,是以“文明互鉴视野中的中外文学关系”为主题。在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中,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分别代表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两大范式,跨文化研究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参与这一学科的标志之一,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成为相互影响并彼此依存的对话主体。
陈睿琦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跨文化视阈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关系及其影响研究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从广义角度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带给今人的思想资源一定程度上足以媲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既是中国现代化转型道路上的重要推动力,又揭示了身处时代转折点的中国知识分子...
丁笑俪
关键词:中国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论争
中国比较文学学派话语的产生和发展:几点思考与质疑
2024年
近几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界提出打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命题,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中国学派”的提法以比较文学研究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为参照系。然而,西方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内部早已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等“西方中心主义”论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超越了这种陈旧的知识范式,当下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视野愈发多元。本文对“中国学派”话语提出质疑,特别是它在参照系上的时空错置,呼吁以学术独立、批评精神作为人文学术研究的原则,探索新型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理论。
张振鲁晓鹏
关键词:中国学派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世界体系论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被引量:2
2024年
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固然是受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作为研究的中国比较文学却有着不同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发生与特征,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跨文化”这一要素,这一点在华夏文明融通递嬗的进程之中便可见端倪。佛教的传入及其已经完成的中国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佛经翻译和从中诞生的“格义”之法是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的重要阶段。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到今日仍然还在进行之中,却也发展出了名为“况义”的异质文化交流之道,“格义”“况义”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之原理研究和方法论建构的宝贵资源。
纪建勋
关键词:比较文学方法论跨文化
由“贯天人”到“赅中西”——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
2024年
1840年以降,国人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无疑有着对抗顽固派、启蒙民智、建构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等目的。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近代比较文学为何在还未“学科化”之时就已经“早熟”地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学理上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之间存在着直接而又复杂的联系。作为近代文化转型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特征,中国比较文学发生期相关人物的成就与相关文献体现出由“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并且经由此种嬗变,把“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和“近代文化转型”两个事件勾连在一起。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历程中,受到近代文化转型前期代表人物林纾、严复的影响,在“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道路上前进得更远。这种嬗变也体现出西方舶来的所谓“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思想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渗透与萌发,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些思想的渗透与萌发也表现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多方面坚持不懈的探索,为下一阶段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初兴夯实了基础。由“贯天人”到“赅中西”,“发生转型论”之启蒙性与完成度,对于今日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方法论建构意义深远。
纪建勋
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化转型
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总目录
2024年
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创刊40周年题词
2024年

相关作者

乐黛云
作品数:170被引量:1,006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文化 文化自觉
曹顺庆
作品数:286被引量:1,445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 变异学 中国文论 失语症 中国古代文论
谢天振
作品数:115被引量:2,073H指数:21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研究主题: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翻译 译介学 文学翻译
纪建勋
作品数:34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利玛窦 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明末 西学
邹建军
作品数:295被引量:679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地理学 诗歌 地理 组诗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