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5篇“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相关文章
经鼻高流量鼻导管加温湿化氧疗对老年重症脑梗死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再插管率的影响被引量:49
2020年
目的观察经鼻高流量鼻导管加温湿化氧疗(HFNC)对老年重症脑梗死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CRF)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再插管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4月—2019年3月70例盛京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脑梗死合并CR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面罩吸氧干预,观察组采用HFNC干预,记录2组拔管前及拔管后6 h、12 h、24 h、48 h血气分析指标,比较2组气道湿化效果、舒适度评分(BCS)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拔管后6h、12h、24h、48h的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O2)/Fi(O2)]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呼吸频率(RR)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pH在以上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气道湿化总有效率为94.3%(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B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纤支镜吸痰次数、拔管后使用无创呼吸机率、拔管后48 h内再插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自主呼吸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ICU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可显著改善老年重症脑梗死合并CRF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氧合功能,降低呼吸频率,提高气道湿化效果,有助于降低再插管率,并缩短ICU滞留时间。
郭银华韩雅男王晶
关键词:脑梗死中枢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
mtDNA8344A>G基因变异导致急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的线粒体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2020年
目的总结mtDNA8344A>G突变临床表型谱,探讨其临床新表型。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4月收治的以急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mtDNA8344A>G突变患者一家系,对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进行临床资料收集、总结,并文献复习。结果该先证者为4岁男童,以快速进展的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持续机械辅助通气,血清乳酸水平波动于4.5~8.3 mmol/L,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延髓背侧至第1及第2颈椎水平脊髓线异常信号,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可见不整红边纤维、破碎蓝纤维、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肌纤维以及血管琥珀酸脱氢酶反应增强,符合线粒体肌病样病理特征;肌肉组织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检测结果为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Ⅳ活联合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尿液脱落上皮细胞均检测到mtDNA8344A>G突变,血中的突变比例为91.08%,尿中突变比例92.64%。患儿母亲30岁,体形消瘦,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其外周血及尿液中亦均检测到mtDNA8344A>G突变,血淋巴细胞中突变比例为77.29%,尿脱落上皮细胞中突变比例为90.13%。结论本文报道了1例以快速进展中枢性呼吸衰竭起病的患儿及其家系,基因检测发现mtDNA8344A>G突变,同时肌肉活检病理和肌肉组织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检测结果均支持线粒体病诊断,通过该病例扩充了该基因的表型谱。
冯硕毛莹莹陈倩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脑干
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疗效及对膈肌功能和脑血流动力学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膈肌功能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1例大面积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血气分析指标、膈肌功能指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评估2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2组治疗24 h后、治疗48 h后、撤机前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 a(O 2)]、动脉血氧分压[p(O 2)]、二氧化碳分压[p(CO 2)]、pH、膈肌运动度、膈肌收缩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在上述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3 d、5 d、7 d后的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峰值(Vs)和血管阻力指数(RI)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在上述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意识清楚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不仅能显著改善肺通气功能和膈肌功能,还能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对神经和呼吸系统具有显著保护功效。
刘丛丛谢光霞张俊利
关键词:苦碟子注射液体外膈肌起搏中枢性呼吸衰竭膈肌功能脑血流动力学
3例颅内后循环缺血介入治疗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的病例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
背景与目的:颅内介入手术风险高,后循环更甚,呼吸、心血管中枢在延髓、桥脑,故一旦术中操作波及此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出现中枢受累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自主呼吸消失、循环中枢紊乱、心脏骤停等情况,本文结合3例颅内后循环缺血介...
李超
文献传递
不同方式人工气道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合并脓毒休克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经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方式建立人工气道对中枢性呼吸衰竭合并脓毒休克患者的治疗影响,为临床决策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根据人工气道方式不同,分为气管切开(试验组)和经口气管插管(对照组),观察两组间呼吸力学、组织灌注指标、并发症、死亡率等,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呼吸力学、组织灌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气管切开方式建立人工气道更有利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合并脓毒休克患者的治疗。
李灯凯安建雄王曦李喜元陈丽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中枢性呼吸衰竭人工气道
循证护理应用于无创呼吸机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应用于无创呼吸机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护理前后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护理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68.5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各项生命体征均有所改善,且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4.29%,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中有效地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促进预后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常根红
关键词:循证护理无创呼吸机脑梗死中枢性呼吸衰竭生命体征
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呼吸机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呼吸机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6例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吸机治疗,分析患者的呼吸、血压、呼吸机相关肺炎、生存率以及GCS评分等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的66例患者中,生存24例,存活率为36.36%,死亡16例,病死率24.24%,其余的患者在治疗7~10天后放弃治疗;发生VAP的有25例,发生率为37.88%,生存患者的平均GCS评分为(5.76±1.23),死亡患者的评分为(4.12±0.63),生存患者的平均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aO_2,PCO_2,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在早期采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积极地配合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有一定的作用。
李倬
关键词:脑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机
呼吸机在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呼吸机在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3例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呼吸机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Glasgow评分(格拉斯哥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呼吸机治疗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症状,促进预后。
黎颖冯勇明
关键词:呼吸机脑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
BiPAP呼吸机治疗急大面积脑梗死所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究对因急大面积脑梗死而导致的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予以Bi PAP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58例因急大面积脑梗死而造成的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9例。参照组予以常规给氧治疗,实验组予以Bi PAP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血气情况、肺部感染发生率、死亡率及30 d功能恢复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氧分压(PO2)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4.14%,参照组为20.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为31.03%,参照组为37.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机体功能恢复率为72.41%高于参照组的4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呼吸机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庄卓周茂森
关键词:BI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枢性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与中枢性呼吸衰竭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无创呼吸机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诊治的68例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为34例。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脱水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使用高频喷射呼吸机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呼吸频率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动脉血气、心律与p H值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病例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对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并有无创安全的特点,值得大力推广。
杨祥陈军龚剑锋向镜芬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中枢性呼吸衰竭疗效

相关作者

陈军
作品数:33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清远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中枢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心力衰竭 BIPAP呼吸机治疗
曹同瓦
作品数:70被引量:375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脓毒症 预后 机械通气 ICU 重症监护病房
杨祥
作品数:20被引量:136H指数:8
供职机构:清远市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乌司他丁 呼吸功能不全 中枢性呼吸衰竭 预后 氧化应激
彭琛
作品数:4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研究主题:机械通气 周围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治疗 转归
赵锋
作品数:15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机械通气 周围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 血清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