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29篇“ 临床医学检验“的相关文章
临床医学检验
本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临床血液、体液等常用实验技术及其临床适用简介。
吴佳学等主编
临床医学检验
本书由朱忠勇与陈之航主编。
福州部队总医院编
临床医学检验
朱忠勇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效果
2025年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稀释比和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稀释比和标本放置时间,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PLT)进行了试验。结果 表1显示,在1:10000和1:5000的稀释比下,WBC、RBC、HGB、PLT的采样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表2显示,血样放置30分钟,2小时和5小时,WBC、RBC、HGB、PLT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3,P<0.003),且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血细胞计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结论 不同稀释比例和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应注意选取合适稀释比例和妥善管理样本存放时间,以确保血液细胞检验的准确性。
闫俊琴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稀释比标本放置时间临床医学检验
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作用效果分
2025年
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近一年的血液细胞检验报告数据,共计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8例。通过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分析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后,血液细胞检验的准确率显著提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显著降低。同时,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显著减少了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之间的变异,提高了检验结果的一致性。低温下存放0.5、3h后,两组RBC、WBC、PLT含量差异较大(P<0.05)。此外,质量控制还有助于发现和纠正检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结论 对血细胞检测的质控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进行有效的质控,可以有效地改善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帮助医师更好地进行诊疗。所以,在今后的几年里,我们应该把对血细胞检测的质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断地进行改善和提高。
张兰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临床医学检验
临床医学检验科用高效血液混合装置及操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临床医学检验科用高效血液混合装置及操作方法,包括底座、安装板和混合箱,所述底座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上固定套接有第一齿轮;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先将血液通过进液管导入混合箱内,然后启动...
张群妹张春晓狄文玉王海峰杨雪鲁广建
一种临床医学检验用振荡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临床医学检验用振荡装置,其结构包括顶触机构、支撑杆、弹簧、伸缩管、放置机构,顶触机构外侧边缘与支撑杆顶部相焊接,通过顶板底部的伸缩软管进行弹性伸缩,带动扣盖扣在试管的顶部,不仅能够对试管的顶部进行抵触扣合...
李伟罗炫任珊韦桂喜张兰作周凡琦
临床医学检验在乙型肝炎(HBV)鉴别中的作用
2025年
探讨临床医学检验在乙型肝炎(HBV)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24年5月-2024年6月收治的2000例HBV鉴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定量检测作为主要方式,分析其在HBV鉴别中的作用。结果 对本次的参与主体介入HBV-DNA检测后,HBsAg、HBcAb与HBeAg均为阳性1089例,HBsAg、HBcAb与HBeAb均为阳性725例,其他异常结果186例。1089例HBsAg、HBcAb与HBeAg均为阳性的患者HBV-DNA阳性率最高(P<0.05);HBV-DNA阳性患者的HBeAg阳性率高于HBsAg阳性率(P<0.05)。结论 HBV-DNA定量检测在HBV鉴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诊断价值和可靠性良好,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意义。
张娜龚志辉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乙型肝炎
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的血液细胞检验质量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对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展开调查,以探讨保障检验质量的方法。方法60例行血液细胞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不同存放时间、抗凝剂比例的检验结果,并统计不同存放时间的溶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10000抗凝剂比例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144.31±10.69)g/L、(184.49±24.94)×10^(9)/L、(10.33±1.89)×10^(9)/L、(5.41±0.91)×10^(12)/L,比1∶5000抗凝剂比例的(106.22±7.09)g/L、(134.01±20.69)×10^(9)/L、(6.31±1.01)×10^(9)/L、(3.92±0.61)×10^(12)/L更高(P<0.05)。存放2、4 h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比存放0.5 h更高(P<0.05);存放4 h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比存放2 h更高(P<0.05)。存放0.5、2、4 h均出现溶血事件,分别为1、3、7例,占比分别为1.67%、5.00%、11.67%。存放4 h的溶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存放0.5 h(χ^(2)=4.821,P=0.028<0.05)。结论抗凝剂比例、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均会给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带来影响,而且标本长时间存放还会引发溶血事件。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抗凝剂比例、存放时间,加强对每个环节的控制,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俞淼王祎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
观察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观察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了60名患者作为样本,进行了全面的血细胞检测。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重点考察了不同存储时长与抗凝剂浓度配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学手段详细剖析了溶血现象随存储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 当抗凝剂比例为1:10000时,观测到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44.31±10.69)g/L,血小板计数为(184.49±24.94)×10^9/L,白细胞计数为(10.33±1.89)×10^9/L,红细胞计数则为(5.41±0.91)×10^12/L。相比之下,1:5000的抗凝比例下,这些指标的均值或范围显著降低,具体为血红蛋白(106.22±7.09)g/L,血小板(134.01±20.69)×10^9/L,白细胞(6.31±1.01)×10^9/L,红细胞(3.92±0.61)×10^12/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存储时点上,血样存储0.5小时后各血细胞计数值显著低于存储2小时及4小时后的数值(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存储4小时的血样中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存储2小时的血样(P<0.05)。溶血事件的发生率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具体表现为:存储0.5小时发生1例(1.67%),2小时增至3例(5.00%),4小时则高达7例(11.67%)。特别是,存储4小时与0.5小时相比,溶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显著(χ2=4.821,P=0.028<0.05)。结论 抗凝剂的浓度配置以及血样的保存时长均对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显著影响,且长期保存的血样更易发生溶血现象。因此,在血细胞检测流程中,必须严格监控抗凝剂的配比与血样的存储时间,并加强各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最终检测结果的精准可靠。
赵霞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

相关作者

顾建文
作品数:34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NT-PROBNP 骨转换标志物 临床医学检验 胱抑素C 肾小球滤过率
郭爱林
作品数:126被引量:452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抗原肽 非小细胞肺癌 克隆
吴一龙
作品数:707被引量:5,610H指数:30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 肺肿瘤 循证医学 非小细胞
姚丽娜
作品数:29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NT-PROBNP 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医学检验 心力衰竭 13Q14缺失
张绪超
作品数:175被引量:527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试剂盒 AGM区基质细胞 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