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7篇“ 主害代“的相关文章
不同药剂对单季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研究
2024年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及安全性,采用喷雾施药法对单季稻五(3)、六(4)稻纵卷叶螟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单季稻安全。20%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50、225 mL/hm^(2),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80 g/hm^(2),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270、345 mL/hm^(2)这5个处理防治五(3)稻纵卷叶螟幼虫效果均较好,药后5 d对幼虫的校正防效均达77.8%及以上,对虫苞的校正防效分别为51.7%、54.4%,57.0%、60.3%、68.0%;药后14 d对虫苞的校正防效仍达55.7%、56.2%、58.8%、58.1%、60.9%。15%多杀·茚虫威悬浮剂240、300 mL/hm^(2),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300 mL/hm^(2)3个处理防治六(4)稻纵卷叶螟幼虫效果均较好,药后5 d对幼虫的校正防效分别达89.1%、95.2%、97.3%,对虫苞的校正防效分别为43.9%、58.5%、59.0%;药后13 d对幼虫的校正防效下降,分别为57.1%、62.5%、57.2%,对虫苞的校正防效仍达54.0%、65.6%、62.1%。
申屠兰欣赵敏何丽娟方雪勇赵燕昊方筱轩
关键词:单季稻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药剂校正防效
三氟苯嘧啶防治单季稻稻飞虱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为明确新型杀虫剂三氟苯嘧啶防治五(3)稻飞虱和六(4)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及对稻飞虱要天敌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不同施药方式在不同施用期施用三氟苯嘧啶对单季稻五(3)稻飞虱和六(4)褐飞虱的防效及要天敌安全性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在不同施用期喷施20%三氟苯嘧啶WG 120 g/hm^(2)对单季稻五(3)稻飞虱低龄若虫为期与六(4)褐飞虱高龄若虫为期的速效性,以低龄若虫为期的防效较佳,药后5 d校正防效分别为96.5%与65.2%,药后10 d与12 d校正防效达高效,分别为99.7%与97.9%,且持效性均较好、控效期均较长,药后14~50 d防效均在99.0%~100%。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一次20%三氟苯嘧啶WG 120 g/hm^(2)对单季稻五(3)稻飞虱中龄若虫为期表现出速效性好,药后3 d校正防效为94.0%,药后7~14 d校正防效高达99.3%~99.7%,且持效性较好、控效期也较长,药后21 d校正防效仍达94.3%,药后35 d、45 d控效均达100%。20%三氟苯嘧啶WG处理区与喷清水对照区相比,对稻飞虱要天敌:蜘蛛数量的减少相对较安全,但对黑肩绿盲蝽数量的减少相对欠安全。【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浙西北单季稻区推广使用三氟苯嘧啶防控单季稻五(3)稻飞虱或六(4)褐飞虱,以及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三氟苯嘧啶有效防控单季稻五(3)稻飞虱提供科学技术依据。
赵敏张国忠何丽娟黄元杰申屠兰欣方筱轩方雪勇
关键词:单季稻稻飞虱
4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防控效果试验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单季稻四(2)、五(3)稻纵卷叶螟兼治三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方法】对4种杀虫剂防治四(2)、五(3)稻纵卷叶螟兼治三二化螟的田间试验。【结果】每667 m^(2)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6%阿维-氯苯酰SC 40 mL、5%甲氨基阿维菌素WG10 g 3种处理对单季稻四(2)稻纵卷叶螟以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较佳,药后4 d对幼虫校正防效达80.0%,其次为6%阿维-氯苯酰SC 40 mL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WG 10 g防效分别为66.7%和64.7%,对五(3)稻纵卷叶螟持效性以6%阿维-氯苯酰SC较好。每667 m^(2)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6%阿维-氯苯酰SC 40 mL、12%甲维-氟酰胺ME 20 mL对五(3)稻纵卷叶螟防效均较好,药后7 d对幼虫校正防效分别为76.9%、51.1%、60.0%,药后17 d保叶效果分别达49.3%、38.9%、59.8%,对六(4)稻纵卷叶螟持效性以12%甲维-氟酰胺ME较好;对三二化螟兼治防效均较好,株防效分别达78.9%、100%、78.9%,但以6%阿维-氯苯酰SC为最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浙西北单季稻区四(2)、五(3)稻纵卷叶螟和三二化螟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赵敏徐立军朱霄岚洪美萍方雪勇
关键词:单季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杀虫剂
烯啶·吡蚜酮等4种杀虫剂对单季稻稻飞虱的防控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进行4种杀虫剂防治单季稻稻飞虱四(2)白背飞虱和六(4)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3种处理对四(2)白背飞虱以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好,药后4~27 d校正防效达71.0%~84.7%;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为63.1%~82.6%,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较差,校正防效仅为35.6%~50.5%。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溶性粒剂225 g·hm^(-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3种处理对六(4)飞虱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发、低中龄若虫为的防效均较好,药后7~26 d校正防效分别为87.7%~96.7%,93.8%~99.8%,91.8%~98.7%,但以80%烯啶·吡蚜酮225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佳。
赵敏徐立军叶伟清石一珺方雪勇
关键词:单季稻白背飞虱杀虫剂
浙北桐乡地区稻纵卷叶螟虫量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浙北桐乡地区水稻上的虫。本文对浙北桐乡地区2007—2018年的稻纵卷叶螟灯诱和大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各次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其中,7月上旬的四(2)迁入峰是迁入当地的要虫源,是影响全年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五(3)和六(4)大田蛾量(y1和y2)与四(2)迁入虫源(灯下蛾量x)具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4.96x+64.08(R2=0.650 7, p=0.001 5)和y2=8.28x+950(R2=0.858 7,P=0.000 2)。
姚张良李红艳陈轶蒋建荣胡琪琪王霞周国鑫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灯诱发生期
冀中南地区二点委夜蛾幼虫田间消长与暴发为规律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幼虫在麦秸下隐蔽危玉米幼苗,早期难以发现。本文研究其在田间的消长动态和暴发危规律。【方法】2014-2016年间,在河北省中南部进行广泛监测,选择在二点委夜蛾的重灾区开展调查。从玉米播种后进行系统监测,一旦发现有幼虫的田块,每天进行调查,其中在邯郸的馆陶县和沧州的南大港得到了完整数据。【结果】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幼虫消长规律呈现Peal-Reed曲线,具体表现为在田间发现幼虫后,虫量迅速增加,维持高水平后开始化蛹,而后开始迅速下降。玉米苗被株率随时间呈现S曲线,玉米苗出现被危后,被株率迅速增加,4 d后被株率达到最高值,然后趋于稳定。【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二点委夜蛾属于生态型气候性虫,具有暴发性强、危迅速的特点,其结果为二点委夜蛾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玉强王永芳王永芳杨长青刘磊刘磊姚树然董志平董志平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
钟祥市粘虫的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粘虫Mythimna scparate(Walker)是危我国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农业虫。粘虫具迁飞性、暴食性和群聚性,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湖北省是粘虫发生危区域之一。湖北省钟祥市因种植冬小麦成为粘虫一发生区。本文观测了钟祥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第一卵孵化盛期在5月上旬,卵历期为5d,幼虫发育历期18d^26d,即5月中下旬为幼虫危盛期;老熟幼虫预蛹期平均2d,蛹期平均10d;成虫在6月上旬羽化,雌雄成虫寿命7d左右,雌雄性比为1:2;雌成虫产卵前期6d,每头雌虫产卵几百粒至上千粒,平均568粒。卵孵化率达85.08%。
李黄开媚黄求应李超王家刚
关键词:粘虫主害代生物学特性
新罗区水稻粘虫的防控措施被引量:1
2013年
从压低第4虫口基数、关注气象预报、密切监测虫情、适时施药等方面,总结了新罗区粘虫的防控措施。
谢笑秋
关键词:主害代防控措施
早稻稻纵卷叶螟迁入期的综合估测浅探
2013年
经整理1981~2009年29a资料,列出早稻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峰期的马尔科夫链法估测矩阵。同时利用简化多因子综合相关法计出早稻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峰期的平均条件概率值,使用2种方法对早稻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峰的大致时间段作简易分析并综合校正估测。经回测1984~2009年26a并估测2010~2012年3a该虫实际迁入峰期符合率75.9%,对准确预报早稻稻纵卷叶螟迁入期具有参考作用。
翟汉高王凯学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
贵州三都一季中稻区褐飞虱的发生规律被引量:5
2013年
为明确贵州三都喀斯特褐飞虱的发生规律,2009—2011年采用灯光诱测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该地区一季中稻区的褐飞虱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各迁入灯下诱捕虫量和田间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9年单日最大诱虫量达6688头,分别是2010年和2011年的15.3倍和2.5倍。2009、2010、2011年预测圃虫量高峰分别为10777、4630、1615头/百丛,但均为第4和第5,始见日与迁入峰日呈显著相关。不同年份、不同移栽期稻田第4、5褐飞虱各虫态发生程度不同,2010、2011年褐飞虱若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晚栽稻田成虫、若虫的发生高峰日均迟于早栽类型田;早、晚栽时间差异形成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并存,利于褐飞虱栖居、繁殖。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具有同步性,但其自然控制作用不足以控制褐飞虱危
刘天雷金道超杨洪艾祯仙周朝霞
关键词:褐飞虱种群动态

相关作者

赵敏
作品数:132被引量:1,239H指数:14
供职机构: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研究主题:浙西北 防效 单季稻 稻纵卷叶螟 杀菌剂
董志平
作品数:259被引量:508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谷子 二点委夜蛾 玉米 锈病 小麦
何丽娟
作品数:27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研究主题:防效 浙西北 不同药剂 单季稻 杀菌剂
王金辉
作品数:22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南省植保植检站
研究主题:稻曲病 水稻 二化螟 棉铃虫 水稻螟虫
王茂涛
作品数:10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植保站
研究主题:褐稻虱 桃蚜 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 主害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