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33篇“ 义务教育教师“的相关文章
- 人口变动新形势下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 2024年
- 优化编制配置对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优化教职工编制配置,加强人员和编制的动态调整,不断提高使用效益。义务教育教师编制配置取决于学龄人口规模及其分布状况。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育政策的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规模及分布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师编制需求也随之处于动态变化中。传统的以户籍学龄人口数量为基数、以师生比为标准的教师编制配置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龄人口流动性的挑战。
- 王爽刘善槐丹锶锶
- 关键词:教师编制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义务教育教师学龄人口人口变动
- 工作压力、工作资源对乡村义务教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基于18省35县教师的实证研究
- 2024年
- 基于涵盖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18986份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调查数据,探究不同工作压力源与工作资源对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中的教学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起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属于挑战型工作要求;在不考虑工作资源的作用时,纪律管理压力起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属于阻碍型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中的教师交流合作、生源素质、课程与教学水平、家校合作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均起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属于激励型工作资源。学校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实际工资起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属于保障型工作资源;纪律管理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在实际工资对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挑战型工作要求“教学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与激励型工作资源“教师交流合作、生源素质、课程与教学水平、家校合作”交互作用在“高工作压力—高工作资源”组合下个人教学效能感最佳。
- 于海波吴茜彭佳
- 关键词:个人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工作资源
- 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24年
- 文章首先介绍了健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义务教育教师轮岗交流的对策,包括完善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科学规划教师轮岗交流范围与周期、科学建立教师轮岗交流保障和补偿制度等。
- 陈梅
- 关键词:义务教育
-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演进:问题审思与优化路向
- 2024年
- 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经历了鼓励引导为主的起步探索、规范初步建立的制度形成、强化政策落实的制度完善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政策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导致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实践进度不一,实施力度有强有弱;交流轮岗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为笼统,“谁去交流”的随机性较大;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师主动交流轮岗的意愿较弱;重流动轻流动后的管理,降低了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最终成效。未来,需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明确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全员流动的轮岗规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交流轮岗教师选拔机制;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高教师主动交流轮岗的意愿;加强教师流动后的监管工作,切实提高教师交流轮岗成效。
- 杨卫安
-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教育均衡
-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C区为例
- 2008年我国通过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随后,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了绩效工...
- 翟培慧
-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
- 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政策选择及审思——基于北京市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2024年
- 教师流动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形成了两种区域内教师流动模式,即各教育集团内部的柔性流动和全区内的刚性流动。优质教育资源丰富、集团化办学突出的区,采取集团内的柔性流动模式,通过各种配套的跨校研修政策促进薄弱校教师专业成长和质量提升,但并没有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师资配置差异。优质资源总量不足、集团化办学不突出的区,通过全区刚性流动,实现了校际间师资配置均衡,但很难通过流动普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教师流动政策的顶层设计应该兼顾校际间师资配置均衡和教师专业发展两大政策目标,政策选择需要契合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将集团内柔性流动的政策重点落在“均衡”上,政策增量向薄弱校倾斜,同时以契约形式让教师的柔性流动更有保障;全区刚性流动的政策重点放在“优质”上,需要省(市)级统筹支持,让教师在流动中实现专业发展和学校质量提升。
- 杜玲玲郝保伟郑磊
-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优质均衡发展
- “双减”背景下提升义务教育教师能力素质的实践策略研究——以博白县初中思政教师为例
- 2024年
- 探讨“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路径,对优化区域内的思政教育环境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作者以博白县初中思政教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博白县初中思政教师在治学研学、学科知识体系及相关领域知识面的现状,指出其在主体性、专业能力及全球化视野方面存在的不足。随后,文章作者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旨在加强对思政教师的综合培养,促进其在实践教育中的专业发展,以满足“双减”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打造一支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 秦祖栋
- 关键词:思政教师
-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研究
- 2024年
- “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课题组基于2023年在全国11省12市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比较“双减”前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突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13小时;参加了课后服务的教师、女教师、班主任教师、初中教师的工作负担更重。与“双减”前相比,“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和结构都有明显变化,教师教学性事务时间增加显著。教师工作负担受到教师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多重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建议,即合理分配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落实“弹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师的休息时间;落实教师工作负担监测机制,关注不同身份教师工作需求。
- 薛海平张诗雅
- 关键词:教师减负
- 以激励为中心:“双减”驱动义务教育教师的能动性策略
- 2023年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约12000字“双减”政策:推动义务教育教师激励转型的价值定位“双减”政策的实施拓展了教师工作的内容,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要求,引发教师激励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转变了教师激励的理念。“双减”政策提出的分层设置作业和开展个性化延时服务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成绩为王”的激励导向,引导教师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 王改英李帅军
-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个性化培养教师激励教师教育教学能动性
- “区管校聘”政策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研究 ——以襄阳市襄城区为例
-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离不开师资配置均衡。近年来,为了均衡教师资源配置,教育部逐步开始在全国推行“县管校聘”改革,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流动,促进教育质量公平实现。襄城区作为襄阳市中心城区,是襄阳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义务教育办学规...
- 张嫱
- 关键词:教师流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相关作者
- 秦玉友

- 作品数:218被引量:1,721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农村教育 农村 义务教育 乡村 城镇化
- 陈啸

- 作品数:57被引量:40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合肥学院
-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教师专业化 大学生 应用型人才 义务教育教师
- 王秋丽

- 作品数:10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义务教育教师 资源均衡配置 教师资源 博士生 课程因素
- 顾一鸣

-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研究主题:义务教育教师 教师专业化发展 评价指标 义务教育 中小学教师
- 赵忠平

- 作品数:19被引量:186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义务教育教师 教师流动 实证研究 村落 个人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