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月广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于清晨采集6 mL空腹血,离心处理后将血清标本分成2份,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及前S1抗原(Pre-S1 antigen,Pre-S1Ag)。比较2种方法检测HBV阳性检出率、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及诊断效能。结果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在观察组中HBV感染阳性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37);2种检测方法在对照组中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2,P=0.442);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b阳性率、HBc Ab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灵敏度、准确度较酶联免疫吸附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均具有良好价值,但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准确度更高,利于提高HBV感染诊断效能,为临床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目的了解江苏省1~6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并对组合模式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病毒载量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20年江苏省6个国家监测点1~69岁常住人口进行HB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法,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对HBsAg阳性者血清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共调查4502人,检出8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模式9(未感染)检出率最高(占42.00%),其次是模式8(仅抗-HBs阳性,占33.56%);1~4岁组以单一抗-HBs阳性的模式8检出最高(77.29%);5~69岁组以全阴性的模式9为主(44.26%)。模式8以有免疫史人群为主(占63.53%),且在有免疫史人群中构成比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82.39,P<0.05)。HBsAg阳性人群的模式1(大三阳)与模式2(小三阳)HBV病毒载量M(P_(25),P_(75))分别为2.8×10^(8)(975.0,8.5×10^(8))、268.3(43.8,1.3×10^(3))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4,P<0.05);2组HBV病毒载量主要为高水平复制(占66.67%)和低水平复制(占33.36%),HBV高病毒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江苏省乙肝防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免疫空白,需加强免疫。5岁以下人群以人工免疫为主,成年人群以人工免疫和自然感染相结合的方式为主;HBeAg水平与HBV DNA病毒载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