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5篇“ 乙状窦前入路“的相关文章
经岩最小化乳突切除的解剖学定量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在不轮廓化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提下,确定经岩手术的最小乳突骨质切除范围,以及轮廓化与否对手术显露面积和手术自由度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无颅骨畸形的成年患者,将头颅CTA数据导3D Slicer软件行三维重建。采用3D Slicer软件分别标记100例三维重建骨质模型中的亨勒棘、上半规管顶点、外侧半规管中点、后半规管点、后半规管后点、乳突尖,并测量连接亨勒棘与乳突尖、半规管各关键点之间的线段在矢面的投影距离,并确定半规管和面神经的最小骨质保护区域。采集尸头标本5具(10侧),模拟常规经岩手术,行乳突骨质切除,分别在未轮廓化半规管(保留保护区域)和轮廓化半规管(磨除保护区域)后,测量各关键点间线段在矢面的投影距离、显露面积和颞下显露面积,以及手术自由度。结果所有尸头手术中的半规管及面神经乳突段均完整保留。三维重建影像与尸头标本上测得的各关键点间线段在矢面的投影距离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轮廓化半规管显露面积为(151.63±32.77)mm^(2),颞下显露面积为(113.12±53.10)mm^(2),手术自由度为(3017.04±839.77)mm^(2);轮廓化半规管后的显露面积为(200.85±42.93)mm^(2),颞下显露面积为(127.14±53.66)mm^(2),手术自由度为(4392.56±906.60)mm^(2),轮廓化半规管、后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该研究中定义的最小乳突切除区域可以在不轮廓化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提下保护半规管及面神经乳突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和颞下的显露面积,以及降低手术自由度。
袁孝宽田震祝应平宋雅洁沈亮刘芳
关键词:半规管面神经
经岩骨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经岩骨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该院神经外科2013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观察,按数字法随机分组,各27例。观察组经岩骨治疗,对照组采用小脑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围术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3.24±2.0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07±1.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59,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5);手术切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21,P<0.05)。结论经岩骨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疗效确切,可以有效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减轻术后并发症。
韩克辉李云
关键词:岩斜区脑膜瘤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小脑幕入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疗效
经小脑幕与经岩骨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观察
2021年
目的:对比研究在岩斜区脑膜瘤临床治疗中采取经小脑幕以及经岩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作为对比研究样本,病例数60例,根据手术的差别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取经小脑幕手术方案纳对照组,病例数30例,另一组采取经岩骨手术方案纳观察组,病例数30例。对比两组患者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岩斜区脑膜瘤根治性切除的概率为96.67%、部分切除概率为3.33%,与对照组80.00%和20.00%相比优势明显,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为听力障碍,概率为3.33%,与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听力障碍4例、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耳漏1例,概率为23.33%,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中可以选择经小脑幕与经岩骨两种方式,相比之下经岩骨的根治性切除率更高,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是更为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应该广泛推广并普及应用。
余志豪
关键词:脑膜瘤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切除并发症
治疗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2021年
临床以脊髓损伤起病的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病例较为罕见,关于其诊断与治疗的报道较少。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手术治疗1例表现为脊髓损伤的小脑幕DAVF患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双下肢肌力明显改善,可正常行走,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DAVF及回流静脉均完全消失。
李伟杭春华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小脑幕脊髓损伤回流静脉术后复查
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治疗中予以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颅脑肿瘤患者,采用双色球抽签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采用方式切除肿瘤,对照组采用右额眉上方式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情况以及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肿瘤压迫、消化道症、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压迫、消化道症、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7.15±4.65)、(85.95±4.76)、(85.20±5.15)、(86.40±4.2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9.78±5.78)、(70.39±6.25)、(68.19±5.95)、(68.40±5.9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选择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李波
关键词:颅脑肿瘤肿瘤切除术乙状窦前入路
经小脑幕与经岩骨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比较经小脑幕与经岩骨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6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采取脑膜瘤切除术治疗,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经小脑幕,观察组经岩骨。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后的NIHSS评分值,术后3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4、8个月的NIHS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术(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肿瘤复发率为3.1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4/28)(P<0.05)。结论经岩骨对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率明显高于经小脑幕,且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更为显著、复发率较低,但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王东流管义祥
关键词: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脑膜瘤
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颅脑肿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经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颅脑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经右额眉上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术,比较不同效果。结果: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2.22%(1/45),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00%(9/45)和15.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神经功能评分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进行肿瘤切除术治疗颅脑肿瘤,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朱子煜
虚拟现实技术量化比较Kawase和显露上斜坡的显微解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显露上斜坡的手术径。测量解剖结构体积,比较两种手术径的显露特征。结果两种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手术径、径中包含骨性结构和静脉结构的体积均多于Kawase,Kawase中包含脑神经体积多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Kawase显露上斜坡的解剖特征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
周青汤可谢金娟
关键词:手术入路手术入路乙状窦前神经解剖学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em的圆柱模拟手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后手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化径中包含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mm3和小脑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mm3。微创化后手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径体积以及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的(7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模拟手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关键词:乙状窦前入路虚拟现实颅底
经远外侧显露下斜坡的虚拟现实显微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比较经远外侧和经显露下斜坡的三维解剖结构显露情况。方法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输15例(30侧)尸头的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选择双侧颈静脉结节缘和咽结节三点为标记点确定平面,平面以下斜坡区域为下斜坡,平面与斜坡相交曲线缘为颅底显露标记点。枕髁关节面后缘和乳突尖部分别为经远外侧和经的开颅标记点,采用直径1 cm圆柱模拟手术径,圆柱轴线经过开颅标记点。圆柱颅底侧底面圆上缘位于上述颅底显露标记点。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经远外侧位于枕骨大孔外侧缘,经过小脑半球腹侧、脑干外侧、颈静脉球内侧、副神经外侧和下部,到达下斜坡,包含舌下神经;经由乳突尖部开始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缘,通过部,位于副神经下部,于枕骨大孔外侧缘经过舌下神经,到达脑干部下斜坡。在以下斜坡为显露终点的两种手术径的比较中,经手术径[(4629.80±81.00)mm^3对(2622.60±72.58)mm^3;t=91.532,P=0.000]和径中包含舌下神经[(10.15±0.17)mm^3对(7.15±0.20)mm^3;t=52.413,P=0.000]的体积大于经远外侧,经远外侧去除骨性结构的体积大于经[(2362.90±80.18)mm^3对(1851.60±63.62)mm^3;t=25.714,P=0.000]。结论经远外侧经过舌下神经时,通过去除部分颅底骨性结构有助于避开小脑和脑干显露下斜坡。
汤可赵亚群周青刘策
关键词:神经解剖学显微外科手术

相关作者

汤可
作品数:57被引量:18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
研究主题:虚拟现实 乙状窦前入路 微创 脑积水 预后
周青
作品数:64被引量:241H指数:9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
研究主题:高温高湿环境 虚拟现实 火器伤 颅脑火器伤 颅脑
王仲伟
作品数:84被引量:157H指数:6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 手术治疗 乙状窦前入路 岩斜区 显微手术治疗
赵亚群
作品数:37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
研究主题:虚拟现实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孔区 微创 肺癌脑转移瘤
苏贺先
作品数:57被引量:156H指数:6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乙状窦前入路 脑膜瘤 显微手术 手术入路 岩斜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