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02篇“ 乡村建设运动“的相关文章
乡村建设运动
分8章,论述乡村建设运动的史略、模式、理论、组织、方法、途径等。附: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都市与抗战。
陈序经著
关键词:乡村建设
从《晚年口述》看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及其自身思想的评价
2024年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对梁漱溟做过一次专访,整理而成《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由这次访谈,可以见出梁先生晚年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其参与领导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渊源,以及对其一生的自我评价。在佛家与儒家之间,梁先生更倾向于自己是佛教徒的身份。他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愿承认是一个“学问家”。梁先生认为他与毛泽东新中国建设方略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乡村入手,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诸多设想后来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得以实现。梁先生认为乡村建设运动之根本点与毛泽东之革命斗争不同:一是改良,一是革命。
周春健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儒家佛学
当乡建情怀遭遇经济规律:对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反思
2024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直是主流趋势,但也有一些青年大学生逆流而上,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成为乡建青年。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出于朴素的情感,而是有着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支撑。他们反思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后果,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在农村探索出另类发展模式。乡建青年的理想情怀令人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往往忽略经济规律而屡屡受挫。从唯物史观来看,分工深化和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思市场化造成的生产社会化不能走向美化前现代的个体小生产。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也不应该走向否定工业化和城镇化本身。乡村振兴不是要反城镇化,而是要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
张慧鹏
关键词:唯物史观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乡村建设运动再审视
2023年
二十世纪20年代,为实现乡村发展,乡村建设运动兴起,并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自身的改良性质、难以处理好现实诉求与行政力量的关系、无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等原因,乡村建设运动最终走向没落。鉴于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教训,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促进乡村更好发展,应切实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的振兴。
邵晓菲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
百年回望:乡村建设运动的现实启示——基于对“乡建三杰”实践模式的思考被引量:1
2023年
自近代以来,乡村的改造和复兴就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切的话题,自此围绕乡村问题的实践拉开序幕。作为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杰出代表,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分别以“文化复兴”“平民教育”和“乡村现代化”为切入点,俯身躬耕,对乡村建设道路进行了选择和探索。由于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条件,对农民主体性的认识不足,以及未能从根本上给中国的乡村问题提供解决之道,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归于失败。作为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历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这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仍然在主体建构、客体面向、介体探索和环体营造等方面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现实启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行动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多元共治格局下,突出普通村民的角色担当;在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过程中,立足乡村教育优先发展;以“三治融合”为抓手,鼓励村民自治模式的创新;在科技兴国的背景下,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张慧敏
民国时期苏南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公共空间被引量:1
2023年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是我国百年乡村建设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公共空间对乡村建设而言意义重大。通过对民国时期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史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民众茶园、农事展览会/陈列馆(室)、民众图书馆、民众公园与体育健身场等形态,发挥着社会性、教育性、休闲娱乐、文化革新、组织民众等功能。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实践对当代的启示有:围绕乡村公共生活紧扣群众需求发展空间,结合多元媒介及文化服务挖掘空间的复合多功能,空间建构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空间发展中新社会动员模式的生成等;从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发展策略等方面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经验。
戚晓明刘春卉尹秋玲
关键词:公共空间乡村建设运动文化空间
救亡与自渡:近代乡村建设运动与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
2023年
近代乡村建设运动萌发于1904年翟城村村治,延续至1950年平教会四川乡村建设活动,形成近代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激发了更多知识分子对超越权力系统之场域的实践与跨越阶层藩篱之群体的关注。他们突破传统士人议政、问政的舆论禁锢,从坐而论道走向起而躬行,从上书议政走向公开协商,广泛参与乡村建设,汇聚群体力量,掀起农村问题讨论之鲸波,蔚成乡村建设行动之浪潮,摆脱知识分子的精神独善困境。在抗日救亡之际,知识界在探寻国家出路的过程中,回归公共性话题,体现出与传统士人有别的学术传承的实践性、政治品格的独立性以及价值目标的社会性。
柳敏
关键词:社会运动知识分子自我超越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未能抓住农民的“心”被引量:1
2023年
乡村建设运动在不改变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谋求改良进步,虽然取得一时一地的成果,但事实证明,这种改良方式并不是解决近代中国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进行社会的根本改造,才能拯救近代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在国难日亟、乡村日敝的严重危局下,中国兴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乡村建设运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乡村建设运动仍在大后方延续,但规模与影响不及以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动者与参与者成分庞杂,各地工作内容和成绩各异。对这样一场运动的成败得失该作何评价呢?
蒋宝麟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成败得失大后方参与者
动与不动:20世纪30年代邹平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女性自觉
2023年
20世纪30年代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曾经轰轰烈烈,但领导者梁漱溟却认为,其“号称乡村运动乡村不动”,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自觉”的意识未启发。基于七年来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特别是乡村建设运动亲历者的口述史资料,立足于民众视角,探讨乡村建设运动中女性的社会参与及行为逻辑的研究发现:一方面,乡村建设运动中,女性在教育中是旁听者的角色,在经济生产活动中是被代理者的角色,在民俗空间中是观望者的角色,并未达到“农民自觉”的理想状态;但是另一方面,从亲历者的记忆来看,女性又有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观意愿和受益者心态。这种主观意愿和心态大多是不被表述的,而被隐藏在维持家庭生计的日常生活中。
李亚妮
关键词:乡村建设运动女性
自主治理视角下乡绅阶层与乡村治理 ——以民国定县乡村建设运动时期为例
中国传统社会时期,乡绅阶层作为连接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桥梁,一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但在专制王朝的严格约束下,乡绅只能协助地方官府管理乡村公共事务,一般没有自主治理乡村社会的权利。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势力不断入侵...
房伟奇
关键词:乡村治理

相关作者

李在全
作品数:42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乡村建设运动 司法官 抗战时期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张秉福
作品数:259被引量:718H指数:13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
研究主题:国外区域经济政策 循环经济 农村社会保障 绿色农业 农民
储诚炜
作品数:44被引量:112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农民教育 高职院校 农业现代化 服务农业 农科教统筹
宋恩荣
作品数:23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晏阳初 乡村建设运动 教育思想 乡村建设 中国教育现代化
鞠忠美
作品数:22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 乡村建设运动 德育衔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