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29篇“ 云微物理过程“的相关文章
一次干下击暴流的物理过程及移动和传播机制研究
2024年
本文使用风廓线雷达、跑道自动观测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14日半干旱地区兰州的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的干下击暴流(简称“5.14”)过程的发生和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该次过程的形成、移动及辐散出流区上空的水凝物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探讨了“5.14”过程外流传播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5.14”过程的生命期约为30 min,顶高度在9 km以上。在体移向后侧3~6 km高度,同时出现突发性干冷空气急流侵入,体断裂,顶崩塌,动量下传和中低空1~4 km高度辐散出流急流,是下击暴流外流发生的可能原因。雪晶碰撞过冷滴使之冻结合并,形成了下沉及外流区域的中霰粒子均快速增长,模拟的霰粒子混合比在下击暴流暴发时增大了105倍;下沉区霰粒子加速了中冷池的形成,是激发强下沉气流的原因之一。随着体的移动,强下沉气流在地面上产生辐散出流,和相邻的辐散出流间交汇引起气流间的辐合上升运动,在体移动方向前沿的下沉气流两侧形成两个气流上升区;随着干冷入流急流的深入,在体移动方向激发出两个垂直环流,垂直环流由一支内上升气流与一支紧邻的湿下沉气流相伴而成。垂直环流中的湿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形成冷池扩散促使了下击暴流的暴发,激发阵风锋。阵风锋向下击暴流辐散中心的外流方向扩散,阵风锋前的暖湿上升气流有利于新生单体合并进原风暴,风暴发展加强,随着阵风锋推进切断了暖湿上升气流导致重冷顶下沉,顶的不断上冲和崩溃形成了下击暴流的外流传播过程。阵风锋前的上升气流输送的雨滴粒子在0°C温度层附近冻结,冻结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导致外流传播过程中0°C温度层不断升高,中下沉的霰粒子融化层升高,融化后形成的雨滴粒子在下落过
李彦辉张飞民杨凯王澄海
关键词:下击暴流WRF模式云微物理特征
庐山秋冬季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秋冬季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庐山地区易形成。深入研究庐山物理特征,尤其是冷锋等大尺度天气系统对物理的影响,将增强对物理的理论认识,为发展和改进物理参数化奠定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庐山仰天坪观测站的综合...
张一炜
关键词:冷锋离散度微物理过程
基于物理过程的北方冻雨的模拟与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通过耦合AFWA(Air Force Weather Agency)冻雨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对2020年冬季因暖锋引发的中国北方严重冻雨灾害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此次冻雨过程中降水相态的空间分布。通过分析暖锋的演变、水成物物理特征以及降水相态的变化,得到:在辽宁中北部—吉林中东部地区,暖锋导致中低空形成“冷—暖—冷”的温度层结,该区冻雨形成机制以“冰相机制”为主,即高空的雪花落入大于0℃暖层内融化、再降落到次冻结层后形成冻雨。同时,发现存在高空无固态水成物、逆温层内暖雨下落到次冻结层在地面形成冻雨的现象,这种新机制被定义为“暖雨机制”,更多水成物垂直剖面与同期地面观测降水相态的比对,验证了新机制的存在,并解释了该机制形成的可能原因。为更深入理解冻雨形成机理以及北方冻雨的预报、预警提供科学支撑。
曾箐芃韩永翔陆正奇李嘉欣刘唯佳
关键词:云微物理过程WRF模式
基于物理过程的天气预报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天气预报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拟合干气溶胶半径与活化半径的回归方程,建立气溶胶活化参数化模型;通过构建数浓度、谱形和斜率参数常分方程组,建立多模态滴谱凝结三参数模型;通...
张军孙继明邓玮胡文豪邵梦琪
播撒碘化银人工消雹对冰雹物理过程和起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消雹对中冰相粒子的浓度和时空变化以及冰雹物理过程和起放电的影响,本文利用包含了AgI催化方案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以AgI播撒量为唯一变化量进行了多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过后,整体上,-40~0℃范围内的冰晶、雪花和霰粒子数浓度和比含水量增多。播撒AgI使霰的平均尺度减小,向雹的转化比例大为降低,因此冰雹的比含水量和浓度都减小。随着AgI播撒剂量的增加,冰晶、雪花和霰粒子的数浓度和比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不变,增大与减小区域相对应,但变化更明显;消雹效果会更好,但降雨量呈先增加后减小。播撒AgI会使冰雹前期正的非感应起电率区出现时间提前,中心增强,上界高度抬升,后期负的非感应起电率区中心增强。所以,播撒后前期主要使底部次正电荷区增强,后期主要使上方主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增强。随着催化剂量增多,这些变化越明显。播撒AgI对地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使闪和总闪少量增多,首次放电和闪的峰值时间提前,放电持续性更强,闪电频发时段的闪电频率略有降低。
鲁鲜郭凤霞吴泽怡刘舟邓洁陈可王清源
关键词:冰雹云人工消雹电荷结构放电类型
中国大地形对冻雨天气物理过程的影响
2023年
贵高原的冻雨是中国南方冬季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对贵高原大地形进行了敏感性实验,模拟了不同地形高度对大气环流、物理参量及冻雨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贵高原大地形的抬升,准静止锋的锋线一直维持在24°N附近,但锋面越来越陡,表明高原大地形是形成贵准静止锋的主要因素,准静止锋长时间滞留在贵州中东部和湖南西部,是该区冻雨高发的原因。随着高原的抬升,从全境的滴碰并增长逐渐在高原东部出现冰晶融化过程,高原主体上的冻雨以过冷暖雨机制为主,而低海拔的东部地区以融化机制为主。随着高原抬升,高空逆温层及冻雨区均从贵州西北向贵州中部及东部地区移动,逆温层的存在及其冷-暖-冷的垂直结构是冻雨形成非常重要的因子。当贵高原降至原地形的一半时,冻雨量最大,其后随着高原抬升,冻雨量开始减少。该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贵高原大地形对冻雨形成、范围和强度的影响机制。
姚德贵陆正奇秦沛韩永翔刘善峰李哲
关键词:准静止锋
基于物理过程的天气预报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天气预报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拟合干气溶胶半径与活化半径的回归方程,建立气溶胶活化参数化模型;通过构建数浓度、谱形和斜率参数常分方程组,建立多模态滴谱凝结三参数模型;通...
张军孙继明邓玮胡文豪邵梦琪
物理过程对黄山滴谱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2008年4—7月、2009年5—8月和2011年5—9月黄山光明顶的滴谱观测资料,对离散度和体积平均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随着体积平均半径的增大,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之间的相关从正变成负,主要与活化、凝结、蒸发和去活化有关,与以往研究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负相关比较弱,主要与碰并过程有关。当雨自动转化阈值函数增大时,碰并增强,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之间的相关性由负转正,且正相关性逐渐增强。碰并导致的正相关削弱了凝结和蒸发导致的负相关。此外,尽管滴谱出现了双峰谱,但第一档强度(第一档浓度除以总的浓度)仍然可以很好地区分正负相关性。
芮雪陆春松朱磊王元银燕陈魁
关键词:云滴谱云微物理过程离散度
热带气旋物理过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物理过程是影响热带气旋(TC)强度、结构和降水变化的重要因子。本文主要对近几十年有关TC物理过程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由于观测资料的增多和数值模式精细化程度的提高,对TC的物理结构和特征有了较深的认知,但物理过程如何影响TC路径、强度和降水还有很多不同观点,反映在物理过程对TC数值预报的影响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物理过程的季节性和局地性特征不清楚。物理方案和模式分辨率以及其它物理方案之间如何协调匹配,业务预报如何选择物理方案等问题还有待更多的研究。
李江南庞思敏
关键词:热带气旋云微物理过程
基于GPU的物理过程加速算法研究
在地球气候模拟和天气预报研究中,物理过程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过程包括空气中的水蒸气、水、冰晶的碰并、自动转化、凝结/蒸发、凝华/升华、冻结/融化、冰晶核化/衍生等过程。CAM(Community Atmo...
杨帆
关键词:GPU云微物理过程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何宏让
作品数:99被引量:341H指数:11
供职机构:解放军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暴雨 中尺度模式 WRF模式 云微物理过程
雷恒池
作品数:165被引量:1,216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层状云 降水 数值模拟 机载微波辐射计 降水粒子
刘卫国
作品数:43被引量:35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人工增雨 微物理 层状云 数值模拟 云结构
平凡
作品数:37被引量:18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台风 云微物理过程 积云参数化方案 云微物理
肖辉
作品数:201被引量:1,488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X波段 降水 雨滴谱 冰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