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篇“ 五族共和“的相关文章
从“共和化”到“中华民化”: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民交融宗旨解析
2024年
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具有教育普及和民交融两大使命。其基本宗旨大致经历了从“共和化”到“中华民国化”,再到“中华民化”的演变,最后以孙中山晚年平等团结“融合各民为一个中华民”的民主义为准绳。为团结一致抗日,国民政府强调化特殊为一般,融歧异于大同,将边教宗旨调整为谋求境内各民语言文化的统一,催生了描述民文化交融的“涵化”一词。国民政府的“边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困难和流弊,相关经验教训可为当今发展民教育、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杨思机
关键词:边疆教育五族共和中华民族涵化
从“华夷之辨”到“共和”——清末民初政治变局中各方势力民国家建构思想之转变
2024年
在清末的政治变局中,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和边疆民上层等不同势力拥有着不同的“华夷”观念。立宪派对“共和”进行了理论构建,并提出了“中华民”的概念。革命派出于现实的民疆域问题的考量,放弃了反满的革命主张,转向“共和”。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延续自雍正以来的“华夷一家”理念,放弃分裂国家的割据可能,通过和平逊位的方式对“共和”进行了明确表达。而作为拥有政治话语权的蒙、藏、回各上层,接受了清帝逊位的现实,积极拥护中华民国的统治,参与“共和”国家的建构。最终,各方势力殊途同归于“共和”,为统一多民国家的未来奠定了思想基调。
张丹丹郝运
关键词:立宪派革命派
民国时期北京地坛公园中的共和
2024年
坐落在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是北京标志性的历史文物古迹之一,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参观游览。民国时期,地坛于1925年被时任京兆尹的薛笃弼辟作京兆公园。当时园内新建有一座共和亭,它既是宣扬共和观念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培育现代中华民意识的生动见证。
于慧鑫陈鹏
关键词:城市名片中外游客标志性
共和”与民国初期中华民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及其演变
2023年
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与“各民”的“二重面相”。由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为一人的“民融合进路”与国内各当一视同仁的“各平等结合进路”。同时,“两条构建进路”在民国初创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之后,国共两党的路线分殊及其民观念、国家观念的分歧在客观上导致了相互依存的两条构建进路的分离。而共和开启的中华民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的互动依存,以及两条进路分野之后的结果及影响,对今天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国整合与民平等的关系,意即整合中实现着平等,平等中孕育着整合;二是应在“各平等结合进路”延续下来的中华民共同体构建路径(民团结政策机制等)之外,强化中华民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民机制、国民化机制等;三是要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崛起阶段的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行动,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理解中华民共同体的意涵。
王江成
关键词:中华民族各民族
国家认同建构:从“共和”到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被引量:15
2022年
从民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共和”开启的“国家民身份建构”与“承认各身份”的“二重民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建构”的“国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滑向了大汉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解放联合”的“各民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王江成
关键词:国家认同各民族
从“共和”到“民熔炉”与“民自决”——孙中山民思想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孙中山作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民思想在近代民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思想历经了从“共和”到“民熔炉”与“民自决”的变化,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华现代国家的时代命题,将国家与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国家与民同构性。孙中山民思想包容性的增强,推动了国家与民同构的中华民观念传播,对近现代中华现代国家与中华民共同体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晓燕薛昊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民主义思想变化分析——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共和被引量:1
2020年
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内充斥着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汉本位的单一民国家,而视少数民地区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军队斗志和革命情绪,推动了革命的进程,可是在更大程度上使中国面临民冲突、领土分裂甚至外来侵略的危机。随着革命形势的进展,革命党内气氛逐渐温和,色旗取代了十八星旗,标志着民共和思想取代汉本位思想,从而避免了民冲突;再加之南北议和的成功,清帝逊位,实现国家政权和领土的和平交接,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民冲突和领土分裂,使得近代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现代国家。
韦子琦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主义五族共和
孙中山的民国家观与日本关系考述——从“驱除鞑虏”到“共和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历经从“驱除鞑虏”到“共和”的民国家观的思想流变。本文旨在通过对孙中山民革命思想来源、欲构建的理想国家范式等问题的考察,阐释辛亥革命前后日本在孙中山民国家观转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全文共分为...
吕美玲
关键词:孙中山革命派改良派
文献传递
孙中山共和思想与民认同的社会轨迹
2014年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了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使中国在积贫积弱、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困境中,迈进了现代国家的门槛,走上国家民的整合之路。从"驱除鞑虏"到"共和"孙中山的民观经历了从建立单一民国家到多民国家的转变,这个过程曲折而艰辛。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如何从"驱除鞑虏"和"仇满"的狭隘的种主义逐渐演变成为倡导民平等的"共和"的民主义思想,本文从历史学的角度阐述其思想变化的历史渊源。
曹海霞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主义五族共和
清帝逊位与“共和”--关于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被引量:21
2014年
近年来,因法、史学科的交叉融合,辛亥革命史研究新见叠出。一种意见援据日本人有贺长雄的观点认为,《清帝退位诏书》授权袁世凯组织共和政府,以"禅让"方式实现了"主权转移",民国主权的合法性由此得以实现;由于清帝拥有"天下共主"地位,诏书的颁布使中华帝国得以避免同期奥匈帝国似的分裂命运,促成了"共和",因而诏书是中华民国建国的纲领性文件,作用堪比《临时约法》。本文认为这种意见错漏甚多。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是对立的政治制度,法理上,两者绝无权力授受关系;事实上,中华民国系革命建国,即便是袁世凯的总统权力,也系民国政府授予;至于说诏书避免了分裂,更是与事实不符。从根本上讲,"主权转移"说无视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既乖法理,又违事实,碍难成立。
杨天宏
关键词:五族共和

相关作者

章永乐
作品数:81被引量:660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门罗主义 妥协 帝国 辛亥革命 霸权
郑大华
作品数:225被引量:1,04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 中国近代思想史 民族主义 张君劢
常安
作品数:80被引量:503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北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 图书馆权利 人权
杨强
作品数:9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蒙古族 交融 五族共和 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
饶权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国家建构 五族共和 管理哲学 人性论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