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02篇“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相关文章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2012年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形成主要因素是由于亚热带季风区.雨热同期,降雨充足。适合阔叶林树木生长,冬季较为温和,降水较少。树木可吸收部分水份.
-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气候东南部长江流域
- 2010-2014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数据集
- 2024年
-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云南哀牢山是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森林分布区。本研究依托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开展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的连续测定,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0-2014年的土壤呼吸的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包括土壤5 cm温度(Ts)、土壤10 cm含水量(SWC)和土壤呼吸(Rs),并形成日、月和年尺度三类数据集。本数据集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正确评估土壤有机碳排放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尤其是土壤有机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经验和理论基础。
- 易艳芸周文君张孝良武传胜Zayar PhyoMohd Zeeshan鲁志云鲁志云温韩东沙丽清梁乃申宋清海张一平
- 关键词:土壤呼吸气候变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毛竹扩张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跳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 2024年
- 以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2018—2019年的旱、雨季,毛竹扩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引起的土壤跳虫群落特征的改变。研究结果显示:①共捕获土壤跳虫4455头,隶属于12科27属,其中,符跳属、拟裸长角跳属和小圆跳属为优势属。②3种类型样地中土壤跳虫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均为雨季高于旱季。旱季所有指标在不同林分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雨季土壤跳虫的个体密度、类群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Pielou均匀度指数为竹阔混交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③随着毛竹扩张,凋落物层的β-葡糖苷酶、酸性磷酸酶、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和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导致土壤跳虫的个体密度、类群数显著增加,多样性亦增加,但扩张中过渡类型的竹阔混交林跳虫多样性减少。毛竹扩张不同阶段中土壤跳虫的大部分优势属和常见属相同,表明土壤跳虫群落在毛竹扩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佟富春吴智华林瑞雪吴晓君邓惠方黄子峻李仁杰栾军伟
- 关键词:群落结构常绿阔叶林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4年
-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 李林赵毅温智峰刘佳润魏识广周景钢冯嘉谊
- 关键词: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种壳斗科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 2024年
-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树种及器官间C、N、P含量、化学计量及其相关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器官、树种对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作用显著(除C含量),限制程度为器官>树种。(2)从含量上看,5种壳斗科植物凋落物N普遍高于茎、根,而凋落物P则普遍低于茎、根,幼苗叶片N、P含量均低于成熟乔木叶片;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根N、N∶P高于其他树种,而根P则低于其他树种。(3)从种间变异系数上看,根系N、C∶N、N∶P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从器官间变异系数上看,黧蒴锥N、C∶N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他树种。(4)从树种间和器官间的养分相关关系上看,5种植物绝大部分器官元素间两两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单一器官的养分计量关系不能直接反映其他器官或整树水平的计量关系;器官间C和N、C和P相关关系因树种而异,但N和P关系各树种高度一致。综上,从器官上看,根系N含量、C∶N、N∶P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大,可能是不同树种对N、P的吸收存在差异,从而有利于物种共存。从树种上看,黧蒴锥具有更合理的养分分配模式,有利于在群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 骆金初杨诗敏罗焓毓李旭李保铨郭微王龙远
- 关键词:壳斗科南亚热带种间差异
-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 2024年
- 研究森林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质量分数的年际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对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连续10 a的土壤理化性质监测,揭示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年际间变化对干湿季节性敏感,湿季NH_(4)^(+)-N质量分数为9.41~15.59 mg·kg^(-1)、NO_(3)^(-)-N质量分数为24.50~36.18 mg·kg^(-1),干季NH_(4)^(+)-N质量分数为6.48~10.19 mg·kg^(-1)、NO_(3)^(-)-N质量分数为22.75~30.09 mg·kg^(-1),干湿季差异显著。(2)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NH_(4)^(+)-N质量分数变异解释率为57%,对NO_(3)^(-)-N质量分数变异解释率为28%,NH_(4)^(+)-N质量分数与气温显著正相关,湿季降水量与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关系;干季降水量与NH_(4)^(+)-N质量分数正相关,但与NO_(3)^(-)-N质量分数负相关;干季低温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NH_(4)^(+)-N质量分数负相关。(3)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显著影响土壤NH_(4)^(+)-N和NO_(3)^(-)-N累积;湿季全氮和易氧化碳分别是NH_(4)^(+)-N和NO_(3)^(-)-N累积的主导因子;干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为主导因子。
- 付志高肖以华许涵史欣余海波贲春丽杨紫浓李明
- 关键词:年际变化铵态氮土壤温度常绿阔叶林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的多重分形分析
- 2024年
- 群落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格局问题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传统的分形分析仅能够描述物种在空间上是否存在分形特征,而多重分形分析是揭示多样性格局规律和分形特征的优秀工具,它不仅能够表现群落内不同种组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揭示不同尺度下群落的多样性分布格局.本研究以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 hm2大型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探索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对比分析了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多重分形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在局部尺度具有多重分形特征;(2)物种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多重分形特征表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极优势种组的丰富度和种间亲缘关系呈现减少趋势,极稀有种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呈现减少趋势,其丰富度变化率呈下降趋势;(3)谱系多样性多重分形分析所描述的物种空间分布特征较物种多样性多重分形分析所描绘得更为精细,主要体现在对极稀有种组丰富度和种间亲缘关系变化特征的刻画方面.本文深入剖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与谱系多样性格局的多重分形特征,探究了优势种组和稀有种组在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谱系多样性分布格局中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阴宇航李林魏识广周景钢温智峰钟建军赵毅胡妍
- 关键词: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
- 江西官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粒度效应研究
- 2024年
- 确定合理的粒度是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为深入了解空间的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该研究基于2015年、2020年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 hm 2森林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8种不同景观类型的各个景观指数在5~5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通过变异系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各项景观指数变化拐点选取最佳粒度。结果表明:(1)根据重要值分析得出,大样地内乔木层划分出8种不同的景观类型,分别为林窗、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杉松混交林、竹松混交林、竹杉混交林。(2)整体景观的斑块分布较为均衡,分布形式变化不大;更大的空间粒度下,各景观类型的聚集度增加,发生景观融合的概率增加,而小粒度下,景观类型有明显的破碎化趋势,能更全面地展示各景观类型的数量、密度、形状等特征;斑块密度(PD)、斑块数量(NP)、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分维指数(FRAC_MN)、蔓延度(CONTAG)随粒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随粒度的增加而减少。(3)景观指数中PD、NP、ED、LSI、AREA_MN的变异系数最大;综合景观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不同景观指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5 m处的拐点。综上认为,江西官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格局研究的最佳粒度为5 m。该研究结果为森林资源、林分结构的恢复提供了有利证据。
- 冉欢兰勇戴宇峰熊勇文仁权宋庆妮杨清培刘骏
- 关键词:景观指数敏感度
- 降雨季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透冠雨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迁移作用
- 2024年
- [目的]作为森林土壤中活性最高的组分,可溶性有机质(DOM)不仅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还是生态系统中C、N、P等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其迁移过程受到透冠雨驱动的水力作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原位控制透冠雨输入试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砂质红壤为对象,对照林窗降雨,分析降雨季节森林透冠雨对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有机磷(DOP)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1)相对于林窗降雨,整个降雨季节以透冠雨为载体输入到土壤的DOM显著增加(p<0.01),DOC、DON和DOP浓度分别增加37.00%,93.47%,85.12%,DOC、DON和DOP通量分别增加20.76%,49.93%,61.55%,但通过40 cm深土壤后,其输出通量差异并不显著,表明土壤对透冠雨中DOM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2)相较于林窗降雨,透冠雨显著降低土壤表层输入C/N的29.19%,C/P的26.00%,而无明显改变N/P,而经过40 cm深土壤后,透冠雨显著降低土壤40 cm深度输入C/N的19.35%,C/P的13.35%和N/P的7.45%。表明透冠雨DOM增加主要是因为吸收冠层中的DON与DOP,而在土壤中DOM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DOC与DOP。(3)土壤DOC与DOP表现为截留减少,而DON表现为富集增加。相较于林窗降雨,透冠雨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对DOC截留量的39.93%和DOP截留量的72.42%,显著减少对DON释放量的32.37%。[结论]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透冠雨能促进DOM的输入,有利于土壤各层次对DOM的吸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王宏宇吴福忠张耀艺郑旭灵吴捷录张雪张欣影
- 关键词:亚热带森林林冠截留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年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
- 2024年
-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稳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内在的长期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碳(ROC)、速效氮(AN)、pH、土壤温度(ST)和土壤含水量(SWC)进行连续10年监测;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及稳态分析等探究MBC和MBN的年际变化和稳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MBC和MBN含量分别在171.32—358.45和25.90—54.08 mg/kg区间波动,雨季分别在394.01—507.97和68.40—88.05 mg/kg区间波动;旱、雨季的MBC含量年际间变化显著(P<0.05),但MBN含量仅在旱季变化显著(P<0.05)。雨季MBC和MBN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P<0.01),且雨季的MBC和MBN含量是旱季的2倍以上。(2)旱、雨季的MBC与MBN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旱季,MBC和MBN均与ROC和A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MBN含量也与TP(P<0.05)和SOC(P<0.01)显著正相关。在雨季,仅SO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5)。(3)在旱季,MBC含量变化主要受ROC(P<0.05)和AN(P<0.001)影响,MBN则受AN控制(P<0.05)。在雨季,AN(P<0.05)主导了MBC的变化,TP(P<0.05)和SOC(P<0.05)是MBN变异的主导因子。AN(P<0.001)和SOC(P<0.001)是旱、雨季土壤MBC和MBN变化的主导因子。(4)土壤MBC和MBC/MBN稳态指数在年际间均为绝对稳态型(P>0.05);雨季的MBN(P=0.685)为绝对稳态型,但旱季为非稳态(P<0.01,H>1)。雨季微生物熵显著高于旱季(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及养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MBC和MBN含量受季节更替显著影响,且主要受土壤SOC和AN的影响;受旱季水分限制,MBN的稳态更差。
- 付志高肖以华许涵史欣余海波贲春丽杨紫浓李明
-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环境因子
相关作者
- 张一平

- 作品数:316被引量:2,276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研究主题:热带季节雨林 林窗 气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橡胶林
- 徐小牛

- 作品数:158被引量:1,386H指数:19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 研究主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理化性质 城市土壤 土壤养分
- 叶万辉

- 作品数:177被引量:4,048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薇甘菊 生物入侵 种子 入侵种
- 练琚愉

- 作品数:32被引量:50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群落 样地 功能性状 公顷
- 王伯荪

- 作品数:165被引量:3,255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薇甘菊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森林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