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5篇“ 亚致死效应“的相关文章
- 基于CiteSpace的杀虫剂对昆虫亚致死效应研究可视化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解当前杀虫剂对害虫亚致死效应的研究现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检索WOS和CNKI数据库“亚致死效应”主题相关论文,对论文的发文情况、作者、国家以及研究热点和趋势等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该领域的发文情况较相似,呈上涨趋势;发文核心作者呈现较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机构之间的交流联系十分紧密,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最大,而中国是国际发文的主要国家之一。国内主要的发文机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目前,国内外有关于亚致死效应研究的高频词及聚类都聚焦于“农药”“、杀虫剂”以及“毒性”等关键词。热点词的演变过程较相似,前期集中在亚致死的研究,中期阶段针对不同杀虫剂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究,后期开始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 刘迪施秋萍蒋琴杰唐鑫李黄开媚安丰轩陈恩海
- 关键词:杀虫剂亚致死效应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 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亚致死效应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2024年
- 为明确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亚致死效应以及甜菜夜蛾对唑虫酰胺的生化抗性机制,本研究在测定10种药剂对甜菜夜蛾室内毒力的基础上,研究了唑虫酰胺LC_(10)、LC_(30)和LC_(50)浓度对甜菜夜蛾生长繁殖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及甜菜夜蛾的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高浓度处理组(LC_(50))的甜菜夜蛾成虫寿命、羽化率和卵孵化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浓度唑虫酰胺(LC_(10))诱导了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上升,显著抑制了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增效试验表明,增效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唑虫酰胺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抗性种群的CarE、MFO和GST酶活都显著高于敏感种群。综上,低浓度的唑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FO、CarE和GST在甜菜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郭文丽杨慧段慢慢徐昊赵文甜王成菊
- 关键词:甜菜夜蛾亚致死效应解毒酶抗性机制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害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进展
- 2024年
- 以阿维菌素为基础研究开发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对鳞翅目害虫幼虫、螨类和其他害虫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具有超高效、低毒、低残留和无公害等特点,广泛用于经济作物。甲维盐的大量使用使很多害虫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已有报道甲维盐对海洋动物有毒性作用。从甲维盐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现状,亚致死浓度的甲维盐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及抗药性的影响,害虫抗性机理等方面进行总结,为甲维盐在害虫防治中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 谌巧何恒果
- 关键词:甲维盐害虫亚致死效应
- 毒死蜱对荔枝园捕食性天敌叉角厉蝽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是一种常见的捕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中,在果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荔枝园中叉角厉蝽的发生数量不大,但由于它们的发生时间长,能够为果园提供持续...
- 徐淑
- 关键词:亚致死效应毒死蜱捕食行为
- 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和二化螟盘绒茧蜂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目前,制定了许多防治二化螟的策略,但占防治手段主导地位的仍是化学防治,其中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广...
- 沈佳忠
- 关键词:螟黄赤眼蜂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效应转录组学
- 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分析
- 2024年
- 【目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高效治理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的新型抗生素类生物源杀虫剂。本研究旨在探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以不同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的水稻苗饲养白背飞虱3龄若虫,72 h后计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LC_(10),LC_(25)和LC_(50)值;采用稻茎浸渍法以LC_(10),LC_(25)和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的水稻苗饲养白背飞虱3龄若虫48 h,测定F0代雌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统计F_(1)代卵历期、1-5龄若虫历期、成虫寿命、成虫前历期、总发育历期、成虫产卵前期、成虫总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Timing-MSChart软件预测白背飞虱未来60 d种群动态。【结果】处理72 h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LC_(50),LC_(25)和LC_(10)值分别为0.831,0.222和0.068 mg/L。与对照组相比,LC_(10),LC_(25)和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使白背飞虱F0代雌成虫平均寿命分别缩短了7.19%,24.81%和34.21%,单雌产卵量分别减少22.24%,31.22%和41.53%;LC_(25)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5龄雌若虫历期,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雄成虫寿命和总发育历期,LC_(25)和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成虫产卵前期和总产卵前期,且显著降低了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下F_(1)代净增殖率(R_(0))显著降低,LC_(25)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下F_(1)代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LC_(10),LC_(25)和LC_(50)这3个亚致死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明显抑制了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结论】亚致死浓度甲氨基阿维菌�
- 章冰川廖琪张世燕何树林乔梁周操
- 关键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亚致死效应
- 烯啶虫胺对南疆棉区两种蚜虫亚致死效应及其共生菌的影响比较
- 在新疆棉花上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iko)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重要的害虫,一段时间以来棉长管蚜主要在棉花生长前期危害,而棉蚜危害棉花生长中后...
- 魏引弟
- 关键词:棉蚜烯啶虫胺共生菌
- 吡虫啉对非靶标害虫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 郭勇
-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小地老虎的亚致死效应
- 高士顺
- 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 2024年
-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和慢性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吡唑醚菌酯(0.328~32.0μg·L^(-1))长期暴露斑马鱼胚胎30 d后,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氧化胁迫、能量代谢和肝脏能量代谢酶活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吡唑醚菌酯暴露30 d后,5.12μg·L^(-1)吡唑醚菌酯能够显著降低斑马鱼仔鱼的体长,2.05、5.12和12.8μg·L^(-1)吡唑醚菌酯长期暴露后可以显著增加仔鱼的体质量,0.819、5.12和12.8μg·L^(-1)吡唑醚菌酯可以引起仔鱼肝脏不同程度的空泡化。此外,为了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效应,分别于暴露2 d、6 d、10 d、16 d和30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的丙酮酸、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与氧化胁迫和肝脏代谢相关的酶活。在30 d暴露期间,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对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脂肪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吡唑醚菌酯处理对斑马鱼体内丙酮酸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对甘油三酯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吡唑醚菌酯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体内的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合成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暴露6 d和30 d时所有吡唑醚菌酯处理组鱼体内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干扰葡萄糖、总胆固醇等糖类和脂类的合成,影响斑马鱼体内抗氧化系统和能量代谢,引起肝脏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变进一步干扰能量代谢,进而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和肝脏发育异常。
- 李烨青张昌朋赵学平杜丽慧蒋金花
-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斑马鱼慢性毒性
相关作者
- 芮昌辉

- 作品数:184被引量:89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铃虫 杀虫剂 抗药性 抗性 杀虫活性
- 杨洪

- 作品数:163被引量:659H指数:14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 研究主题:白背飞虱 异色瓢虫 烟蚜 杀虫剂 褐飞虱
- 金道超

- 作品数:283被引量:718H指数:12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 研究主题:蜱螨亚纲 昆虫 水螨 白背飞虱 英文
- 何恒果

- 作品数:58被引量:295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阿维菌素 甲氰菊酯 桔全爪螨 亚致死效应 七星瓢虫
- 高希武

- 作品数:405被引量:2,970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抗药性 棉铃虫 小菜蛾 杀虫剂 羧酸酯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