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80篇“ 人工林生物量“的相关文章
- 不同造林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及分配格局差异
- 2025年
- [目的]探究2种造林地马大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iformis)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方法]以滨海沙地和丘陵山地7年生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量收获法分析乔木层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丘陵山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高径比分别比滨海沙地提高了53.81%、97.76%、67.83%、22.30%、21.88%;丘陵山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树干>枯枝>活枝>树叶,而滨海沙地表现为树干>活枝>枯枝>树叶;丘陵山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枯枝、树干及树叶生物量高于滨海沙地,但活枝生物量低于滨海沙地。丘陵山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根生物量整体大于滨海沙地,滨海沙地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表现为根桩>粗根>大根>细根>中根>小根,丘陵山地表现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丘陵山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与各器官生物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滨海沙地马大杂交相思人工林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与树干及根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丘陵山地更适宜马大杂交相思的正常生长,有利于该树种生长发育。
- 陈锦祥
- 关键词:造林地生物量
- 晋北不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2025年
- 为探索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人工林的固碳功能,以晋北3种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法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生物量碳分布特征,并解析华北落叶松乔木层及其各器官碳密度年增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林分间华北落叶松碳密度年增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其中华北落叶松-柠条混交林的碳密度增加最快,从2002年的1.11 t/hm^(2)增加到2022年的44.74 t/hm^(2).华北落叶松不同器官碳密度分布格局随林龄变化显著,幼龄林时期树枝对华北落叶松碳密度年增量的贡献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和树根占比逐渐增大.不同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碳密度年增量与上年7月和当年7-8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12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上年7月及当年7-8月平均气温和月均最高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3月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气候因子对华北落叶松纯林碳密度的影响显著高于两种混交林.另外,随机森林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华北落叶松不同器官碳密度年增量的相对重要性的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华北落叶松碳密度增量受温度与降水共同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更显著;在未来该地区暖干化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华北落叶松的固碳潜力可能会降低,而混交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因子对华北落叶松固碳速率的限制,是气候变化下提高碳储量、增加植被固碳能力的有效手段.(图7表2参45)
- 李华一韩海荣达安吴会峰
- 关键词: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碳密度气候因子
- 库布齐沙漠沙柳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研究
- 2024年
- 为了更准确地估算沙柳(Salix psammophila )人工林的生物量,本研究以库布齐沙漠沙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形态参数(株高H、平均基径D、分枝数B、冠幅直径C)及其组合因子(冠幅面积S、植株体积V、株高与分枝数乘积HB)为自变量,将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作为因变量,选取一元线性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构建沙柳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模型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沙柳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以株高与分枝数乘积为自变量构建的根生物量和以植株体积为自变量构建的枝、叶、全株生物量幂函数模型精度最高、误差最小,生物量模型分别为。模型的构建为库布齐沙漠地区沙柳人工林的生物量测定和碳储量估算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手段。
- 包明明王伟峰萨如拉萨如拉
- 关键词:生物量模型库布齐沙漠
- 湖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可变密度预估模型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利用6~59年生杉木人工林190个标准地资料和517株样木生物量测定数据,以建立的单木生物量估算方程为基础推算出各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并基于林龄、立地指数以及7种不同林分密度指标构建并选择最优的全林分生物量预估方程,研究湖北杉木人工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杉木人工林平均单株生物量为52.8893 kg,以胸径和树高为变量的二元单木生物量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91,其拟合优度和精度更高;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01.4923 t/hm^(2),总体上呈随林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基于多元回归技术的经验方程构建了含7个林分密度指标和不含密度指标共计16种林分生物量预估模型,包含林分立木株数和林木大小信息的林分密度指标的模型均达到了较理想的拟合效果,其中密度指数SDI的Schumacher修正收获模型精度最高,确定系数为0.95,检验精度为97%,对本区域杉木生物量估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为其人工林经营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与支持。
- 杜超群袁慧林虎刘华许业洲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林分密度
- 包头地区主要灌木人工林生物量与固碳特征研究
-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森林在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灌木林是干旱半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构建主要灌木树种生物量模型提高灌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精度,对于评估区域森林生产力,探索碳循环...
- 刘金鹏
- 关键词:碳密度碳储量人工林
- 冀北山地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
- 2024年
- 对乔木层生物量扩展因子(BEF)、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根冠比(R)、木材基本密度(WD)4项主要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冀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BEF为1.521,BCEF为0.833 t/m3,R为0.207,WD为0.468 t/m3。其中BEF值和BCEF值不同林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R值和WD值各林龄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同已有全国水平的推荐值相比较低,表明研究区森林生物量密度较低。建议今后加大区域生物量样地测定数量以提高碳汇评估精度,同时采取提高森林质量的措施以增加森林碳汇量。
- 王超尤海舟杜向前
-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森林碳汇冀北山地
- 2007–2020年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数据集
- 2024年
- 杉木人工林是我国面积最大,蓄积量最多的人工林。通过对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会同站)杉木人工林综合观测场生物量数据的长期监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7–2020年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数据,具体包括树干、树枝、树叶、果(花)、树皮和气生根的干重。本数据集通过野外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野外调查和实验流程严格遵照CERN的规范执行,数据的质量控制和评估由台站监测人员、数据管理员和分中心质控人员共同完成。本数据集的建立和共享主要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对深入了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制定合理的杉木人工林经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关欣黄苛颜绍馗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生物量
- 汕尾市城区山杜英人工林生物量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山杜英人工林生物量和林下土壤理化性质,为山杜英人工林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发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取汕尾市城区市郊种植的山杜英人工林为试验对象。试验地山杜英人工林于2010年左右人工种植,树龄约为14 a,采用相对生长法,以胸径为变量与乔木各器官结合,建立标准木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四种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通过换算干重比的方法估算生物量并加以比较;检测山杜英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山杜英树干、树枝、树叶、树根的占比分别为50.83%、28.24%、3.58%、17.35%,山杜英乔木层生物量为26.56 t·hm^(-2);总森林生物量为34.18 t·hm^(-2);试验地土壤呈弱酸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为中等水平。【结论】运用了标准木法,并借助幂函数拟合计算,成功构建了山杜英人工林的森林生物量模型。该模型不仅适用于测定山杜英林木的干、枝、叶、根四种器官的生物量,而且其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速效钾含量缺乏,速效钾可能是影响山杜英人工林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土壤养分调整分析利于生态系统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机理。
- 谢燕山
- 关键词:山杜英人工林森林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
- 基于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估测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揭示间伐干扰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利用江西省吉水县石阳林场的36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实测数据和研究区气候数据,通过基于经验的引入地位指数(SI)的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和基于机理的3⁃PG模型,模拟并预估林分生物量,分析在间伐和非间伐的情况下,不同立地的林分其生物量0—50a的变化。结果表明:(1)构建了生物量生长方程组,并在参数a、b、c中引入地位指数SI,发现改进后的模型对于基础模型拟合精度更高,且对数似然比检验表明,改进效果显著(P<0.05)。(2)通过对3⁃PG模型预测精度验证发现,预估值和实测值之间有很高的一致性,各因子的决定系数(R^(2))在0.65—0.96之间,其中,胸径和树高的R^(2)均高于0.92;各因子的平均相对误差(MRE)不超过26%。(3)通过比较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的生物量预测发现,经验模型的预测误差MRE为16.50%,机理模型为23.52%,经验模型预估精度更高。进一步对未来预测对比分析表明,机理模型预估值高于经验模型。(4)两个模型模拟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规律一致,即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平稳的趋势;并且间伐不会改变这种趋势,但间伐林分在间伐后的生物量生长速率高于无间伐林分。此外,由于SI对经验模型影响显著,改进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参数化后的3⁃PG模型模预估精度较高,能够为江西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提供依据。虽然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在对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预估上均具有较好的表现,但各具特点和局限性。经验模型参数较易获得,且经验模型预测生物量、林分胸高断面积和林分平均树高的R^(2)、MRE均优于机理模型;但模型对于建模数据内的评价效果较好,对于建模数据外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即经验模型更适合模拟生长期间的某一阶段的林
- 李佳怡阮红玉邱思玉梁瑞婷朱兆廷文毅王成雨王轶夫孙玉军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间伐林分生长
- 呼和浩特市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分布特征及碳计量参数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平原区杨树(Populu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分布特征和碳计量参数研究,以期提高研究区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精度。通过对不同龄组的杨树人工林设置标准样地,研究分析标准木的不同器官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杨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呈现一致趋势,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器官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树干50.19%、树根17.79%、树枝14.72%、树皮11.40%、树叶5.90%;实测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为0.42 t.m^(-3)、生物量扩展因子(BEF)为1.64、根茎比(R)为0.22、木材基本密度(WD)为0.25 t.m^(-3);通过实测碳计量参数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缺省值计算得到的不同龄组林分生物量无差异,表明采用实测碳计量参数和IPCC缺省值均能较准确地计算呼和浩特市平原区杨树人工林的固碳特征。
- 李虎虎张鑫张海东贾秀斌付红丽邢钰坤
-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生物量
相关作者
- 明安刚

- 作品数:131被引量:920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人工林 生物量 马尾松 桉树人工林
- 秦武明

- 作品数:147被引量:1,172H指数:19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厚荚相思 马占相思
- 卢立华

- 作品数:133被引量:1,920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生物量 人工林 马尾松 灰木莲
- 覃德文

- 作品数:47被引量:22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人工林 生物量 麻栎 柳杉 生产力
- 郑路

- 作品数:117被引量:46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土壤 凋落物 植物 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