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4篇“ 人性回归“的相关文章
《年会不能停》:拼贴美学、狂欢叙事与人性回归
2024年
2023年董润年自编自导的电影《年会不能停》是一部关注当代职场生态的喜剧电影。影片在美术设计与视听语言中运用拼贴的手法展示了后现代的都市生活,同时塑造出狂欢化的喜剧空间。以拼贴美学为入口、以狂欢化为理论路径,可以为我们提供别样的解读视角,深入影片背后人性回归的主旨。
谈映虹
关键词:拼贴狂欢人性喜剧
从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科技异化后的人性回归被引量:1
2024年
自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同样,科技所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也相继引发人们的思考。其中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思想,就是这种对科技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反思的代表。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成为适用于一切目的的工具,把人类量化,把人工具化;技术优先权成了政治优先权,因为改造了自然也就改造了人;它使人服从于机构控制,造成了人的不自由的合理性。[1]关于马尔库塞所提到的这种不自由的合理性,也就是技术理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人们大都将眼光放到了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科技带给了人们极大的物欲满足感,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技术理性也就变得更加推崇。在人们普遍信仰技术理性的社会,人们会不断迷失自我。科技的力量越大,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感就越强,而人们也会不断深陷其中,最终成为科技的“奴隶”。因此,要想摆脱这种科技所带来的异化现象,必须要完成从技术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渡。
游格
关键词:科技异化
创世神话的人性回归坚贞情侣的倾情塑造——评长篇民歌体叙事诗《喜鹊之歌》
2023年
《喜鹊之歌》三部曲是诗人蓝朝云依据流传于桂西北民间的非遗项目,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创作的5万行民歌体长篇叙事诗。文章从人物形象这一维度对该诗作展开讨论,认为作品是基于“人”性的刻画,进而向完美的“神”性蜕变,然而又始终具有布努人精神禀赋的“人”性的塑造;作品还是一首坚贞爱情的颂歌,作者不落俗套,写出了民族特色;作品的语言形式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是以“正在进行时”的方式诠释着情感、思想和形象塑造。
谭为宜
从深圳出发,向人性回归——邓一光论
2023年
2009年邓一光举家南下深圳成为他写作的分水岭。暂停后爆发式的深圳叙事与此前的军旅题材同样光芒四射。邓一光对现代城市丰富性的探索引人注目。2019年长篇《人,或所有的士兵》出版,叙事聚焦“二战”期的湾区,以一个中日混血战俘的审讯展开对战争与和平、人与士兵、个体与共同体等宏大命题的思考。宏阔的全球视野、抵制认知的简单化、回到历史情境、拓宽价值认同等诸种努力将中国的抗日书写推到崭新的水准。
申霞艳
关键词:邓一光军旅神性
珠海街道公共空间的人性回归设计方法创新——以《珠海市南湾城区街道设计手册》为例
2023年
近年来,街道设计在寻求一种“以人为本”的回归。珠海市作为全国宜居城市典范,需要探索一种适宜海滨小城市发展特点的街道设计方法,改善目前街道公共空间缺失的现状。《珠海市南湾城区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珠海市街道设计的一次全新尝试。实现从单一的工程性设计向规划、设计、建筑、交通、景观、心理、社会等多学科与建设、管理、公众等多部门的全方位统筹设计转变;从枯燥的线性空间向丰富的城市活力之源的转变。
赵婷婷罗威欧阳兆龙邢西玲
关键词:街道公共空间指引工具箱
新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性回归与重构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进行"人的存在"的一种精神层次的探索,也是回应"人的需求"的精神生成的一个过程。可是,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对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去倡导人...
周宁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人性
儿童对话:实现学科教学的人性回归
2021年
基于人性回归的高度探讨“儿童对话”的学科教学建构,旨在通过“儿童对话”让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命成长产生联系,并在知识活化的过程中建构学科情感与文化,形成扎实的学科素养,实现对人性的培育。
张燕
关键词:学科情感学科素养学科文化
浅析电影《1917》长镜头画面下的人性回归与救赎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从电影赏析的角度出发,选取《1917》中主要的4个场景片段,尝试理解并分析长镜头画面下主人公人性回归与自我救赎的艰难之旅,从而领略本片别具一格的电影美学与人文关怀,重申“和平与爱”的坚守和追求。
黄帅
关键词:长镜头人性
论林芙美子小说《浮云》中的人性回归
作为日本昭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林芙美子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其作品类型包括童话、诗歌、日记体散文、小说以及纪行等,展示了她强烈的创作欲望。其中,小说分为自传小说、客观小说以及战后小说三个类型。《浮...
马飞飞
关键词:浮云堕落
文献传递
“无根”焦虑与人性回归:《吉姆爷》的身份建构被引量:1
2019年
康拉德在小说《吉姆爷》中展示了主人公在政治权利、职业伦理中所遭遇的身份建构困境,流露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无根"焦虑状态。本文认为,康拉德利用小说人物在人性回归中消除困境,构建人性身份的方法,实质在为自己追寻欧洲文化身份认同之根失败后,将消除自己"无根"焦虑的希望寄托在人性之根的追寻之中提供了合理的途径。
梁雨孙睿超
关键词:身份建构康拉德人性

相关作者

李建民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文学伦理学批评 人性回归 呼唤 人性
王勤
作品数:54被引量:498H指数:1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女大学生 社会公正 党政机关干部
谢佳
作品数:4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人性回归 道德教育 和谐视域 教育发展 文化更新
刘永胜
作品数:1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天津美术学院
研究主题:连环画 袒露 伤痕 人性回归
邹婷
作品数:14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隐喻 素质教育 语言哲学 教学方法 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