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篇“ 人格刑法学“的相关文章
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构建——基于人格刑法学的思考
保安处分思想最早在中国出现于清末修律之中,于民国时期有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出于对人权和民主法制保护的考量,未能将保安处分制度在中国刑法中设立;事实上,中国现行法中不乏保安处分事实的存在,只是未能形成制度化的构建...
马志尚
关键词:刑法保安处分制度法律适用
我国人格刑法学之再定位——兼论人格责任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中的运用被引量:2
2021年
从意志决定论出发,人身危险性理论将行为人的危险性格与其实施的具体危害行为相分离,注重采用生理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等方法对行为人再次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进行测量,具有侵犯人权之嫌。与之不同,人格责任论从相对的意志自由论出发,既重视行为责任,也重视行为人背后的人格形成责任,强调脱离了人格的行为是没有的,脱离了行为的人格也是不存在的,与客观主义刑法理念相契合。在我国,人格责任论之所以备受批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刑法学中的人格刑法学更倾向于人身危险性理论。在明确人格责任内涵的基础上,以之为视角,可以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有关“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入罪的规定作出正当而合理的解释。
热娜古·阿帕尔段阳伟
关键词:人身危险性
刑法中的动机错误——以人格刑法学为视角
2013年
一、刑法中"动机错误"的提出波恩法院判决中,被告人因精神分裂产生一种幻觉,即男证人(被害人,女证人的现任男友)对女证人(被告人的女友)施加坏的影响。在这种幻觉刺激作用下,按判决书所言,形成了"弄掉被害人"的动机,以"将女证人从被害人坏的影响下解放出来"。换言之,行为人就是在对情境、前提事实认识错误下,形成了错误的动机。由于德国刑法典分别于第211条和212条以是否存在卑劣的动机区分了谋杀和故意杀人。[1]在判决书涉及的案子中,被告错误的认识,一方面导致他犯下罪行。
蔡仙
关键词:人格刑法犯罪论体系德国刑法刑罚理论
人格刑法学视野下的累犯制度
任何理论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实际反映。古典旧派在完成其反对封建专制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历史使命中,其报应的正义理论对当时甚至对现代都影响深远。新派提出的社会防卫刑的人身危险性也是基于当时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它虽然...
胡印富
关键词:累犯制度行为主义人格
文献传递
人格刑法学:以犯罪论体系为视角的分析被引量:25
2009年
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是存在对立的,这主要表现为一元的犯罪论体系与二元的犯罪论体系之间的对立。以北京大学张文教授为代表的人格刑法学是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互相融合的人格刑法学,其崛起可谓是侧重于主观主义与行为人主义的刑法学在我国的再生,对此应当予以高度的关注。但是,人格刑法学的观点是否具有刑事政策上的可接受性和司法上的可操作性仍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现今,人格刑法学只是一种美好的构想。
陈兴良
关键词:人格刑法学
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兼评人格刑法学被引量:16
2007年
人格刑法学克服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过于强调行为或行为人的缺陷,调和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将行为和行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立足于对人格的研究,主张考察犯罪时,将行为人的行为置于首位,同时对行为背后的人格予以关注。将行为责任和人格形成责任结合为人格责任,以此作为刑罚适用的依据。人格的综合性和整合性决定其在定罪量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格作为出罪的依据并不是否定人身危险性作为出罪依据,而是扩大出罪的影响因素,把人身危险性中所没有而人格中所包含的因素考虑进去。在量刑中,以社会危害性为主要依据,人格可以作为次要依据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减轻处罚起作用。
胡学相陈文滔
关键词:人格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定罪量刑
人格刑法学的构想(下)被引量:18
2004年
人格刑法学”是在调和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近代学派的对立时提出的刑法理论。人格刑法学从相对自由的主体的人格出发把握刑法学中的人 ,根据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责任三个要件的犯罪论体系 ,把责任作为犯罪论的核心和最后的犯罪要件 。
大冢仁张凌译
关键词:人格刑法学犯罪要件
人格刑法学的构想(上)被引量:46
2004年
人格刑法学”是在调和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近代学派的对立时提出的刑法理论。人格刑法学从相对自由的主体的人格出发把握刑法学中的人 ,根据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责任三个要件的犯罪论体系 ,把责任作为犯罪论的核心和最后的犯罪要件 。
大冢仁张凌
关键词:人格刑法学
人格刑法学理论之推进与重建被引量:20
2004年
本文在分析旧派与新派的刑法思潮并评价各自优劣得失的基础上 ,指出意图糅合二者之长的并合主义刑法观由于只体现在刑罚论而未涉及刑法的核心———定罪 ,因而未能真正消除新旧学派存在的问题。刑法学应该建立起将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并重、以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二元因素为定罪与量刑机制的体系 ,即人格刑法学 ,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张文刘艳红
关键词:人格刑法学犯罪行为人权量刑机制
人格刑法学理论对社会调查制度的借鉴研究
2017年
人格刑法学是近些年兴起的刑法理论,其最初的来源是毕克迈耶提出的人格责任理论,核心之处在于追究犯罪人的责任的依据是犯罪人的客观危害行为及犯罪危险性危险人格.人格刑法学理论对于刑事诉讼法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涉及犯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的社会调查制度,尚有改进的空间,可以在参考人格刑法学理论的基础上作出完善,如适用对象、调查内容等.
刘凯
关键词:社会调查

相关作者

王振
作品数:48被引量:154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风险社会 检视 现代大学制度 刑法 刑罚目的
周亮
作品数:48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
研究主题:柜体 衣物 衣柜 美观性 犯罪学
苏奕欣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
研究主题:犯罪行为 犯罪人格 刑罚 定罪机制 人格刑法学
刘艳红
作品数:242被引量:5,650H指数:4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法学院
研究主题:刑法 量子点 光催化制氢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学
张凌
作品数:10被引量:9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刑法修正案 人格刑法学 刑事和解协议 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