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人类微小病毒B19(HPV-B19)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筛查阳性受者HPV-B19感染特点及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且术后早期(术后第5~10天)mNGS检测HPV-B19阳性的21例受者临床资料,21例受者同期完善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当HPV-B19 DNA>1×10^(3)拷贝/mL时则为qPCR检测阳性。对21例受者检测结果、感染情况、发病特点和诊疗方法等进行总结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受者均抽取静脉血行mNGS检测,其中3例因术后存在肺部感染,另行支气管镜检查取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mNGS检测,余18例留取深部痰标本行mNGS检测。21例受者中7例qPCR检测阳性,占33.3%。21例受者在接受干预性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期间血红蛋白最低值为(75±11)g/L。21例受者中20例mNGS检测阳性后即予降低免疫抑制强度处理,余1例未调整免疫抑制方案,仅作观察处理。21例受者中9例移植后血红蛋白水平持续下降,予输血治疗;9例受者中4例除予输注红细胞悬液外,还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1例受者治疗前CD4^(+)/CD8^(+)T细胞为(1.12±0.47),治疗后1个月为(1.51±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6,P<0.05);治疗前CD4^(+)和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236±130)个/μL和(212±98)个/μL,治疗后1个月分别为(284±252)个/μL和(174±108)个/μL,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9和1.182,P均>0.05)。21例受者术后1、3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8±15)g/L和(130±15)g/L;术后3个月HPV-B19 DNA qPCR复查均为阴性。随访至2022年5月,所有肝移植受者贫血症状均得到改善,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或IVIG治疗。结论对于肝移植术后mNGS早期筛查HPV-B19阳性受者,通过予降低免疫抑制强度�
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受者术后近期感染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肾移植术后感染HPV-B19的39例受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疗方法、防治措施及预后等,并以感染者手术时间相近而未感染的78例受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计算观察期间感染HPV-B19的4例肝移植受者的感染率,比较其与肾移植受者的差异。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期间本中心共有368例受者接受肾移植手术,其中39例(10.60%)发生HPV-B19感染。临床症状方面,39例受者均表现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季节分布方面,秋冬季HPV-B19感染人数占全年74.3%(29/39),其中秋季为48.7%(19/39)。不同移植受者感染率比较,同期123例肝移植受者中有4例(3.25%)感染HPV-B19,感染率低于肾移植受者的10.60%(39/3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5,P=0.013)。输注血液制品为术后近期感染的危险因素(χ^(2)=4.806,P=0.028,OR=2.418,95%CI=1.088~5.373)。结论肾移植受者感染HPV-B19后主要表现为PRCA且较肝移植受者更易感染。秋冬季节可能是HPV-B19易感季节,应增强防护来预防感染。输注血液制品为肾移植术后近期HPV-B19感染的危险因素,故要对供者进行常规检查并检测肾移植术后受者使用的血液制品安全。HPV-B19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切断传播途径能防止进一步播散,避免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