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6篇“ 伏毒“的相关文章
- 基于“伏毒”理论探讨溃疡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
- 2025年
- 溃疡性直肠炎归属于炎症性肠病的范畴,其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伏毒是潜伏在人体内不即刻发病、遇感而发的毒邪。本文认为溃疡性直肠炎的病因病机与“伏毒”存在紧密关联,湿热毒邪积聚于肠络,正邪相争,致使毒盛暴发,正虚邪恋,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在“伏毒”理论指导下,依据疾病发展不同时期,审因察机,辨证论治。本文旨在为溃疡性直肠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 赵春智李晓华
- 关键词:溃疡性直肠炎伏毒清热解毒扶正补虚
- 基于“正虚伏毒”理论浅析肿瘤微环境辨治
- 2025年
-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中存在的非肿瘤细胞和成分,包括其产生和释放的分子。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发生、进展、转移有重要意义。肿瘤微环境的形成过程十分隐匿具有“潜伏”的特点,且肿瘤微环境中聚集的乳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有害成分与中医痰、瘀、湿、热等毒邪特征相符,肿瘤微环境是在“正虚”基础上由“伏毒”积聚形成的。基于中医“正虚伏毒”理论提出的“扶正祛毒”治疗原则对重塑肿瘤微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蓝康迟文成蒋巍陈雁雁姜家康
- 关键词:肿瘤微环境病机
- 从“伏毒损络”探析特发性膜性肾病临证法要
- 2025年
- 文章总结张琳琪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张教授认为该病的核心病机为“伏毒潜内,肾络受损”,病位主要涉及肾络,病因与伏毒密切相关,故病情缠绵复杂。在治疗上以“祛毒透邪,扶正养络”为要,因其病理产物及致病关键是风毒、湿毒、痰毒、瘀毒,故治疗上要疏风透毒、除湿化浊、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以祛邪通络,对于长期正气亏虚的患者宜采用滋阴清热或温阳补肾以养肾络,同时在诊疗过程中要重视辛味药和藤类药的运用并注意调理体质及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其反复。
- 黄思雨张琳琪陈冠廷李清茹陈旭王希茜
-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伏毒络病名医经验
- 由“伏毒-巨噬细胞极化-微炎症状态”路径探讨OP研究
- 2025年
- 全世界有数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这会导致骨骼脆弱并增加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症与成骨抑制和破骨细胞生成增强密切相关。此外,微炎症状态和巨噬细胞极化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巨噬细胞对炎症反应至关重要,在微环境的控制下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其有两种主要的表型即经典巨噬细胞极化(M1型)和替代巨噬细胞极化(M2型)。一般来说,M1巨噬细胞主要导致骨吸收,而M2巨噬细胞则引起骨生成。M1/M2比值反映了巨噬细胞极化的“流动”状态,M1/M2比值失衡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本综述以“伏毒”理论为切入点,以“伏毒-巨噬细胞极化-微炎症状态”路径为基础,旨在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 李平顺王佳田杰祥周孟茹王钢
- 关键词:伏毒微炎症状态骨质疏松症
- 基于“伏毒”理论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思路探赜
- 2025年
- 国医大师丁樱教授基于现代免疫学机制,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化繁为简,将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称之为“伏毒”,认为伏毒内侵是ITP的发病基础,血损髓伤是ITP的病理本质,“毒-虚-瘀”转化是ITP的基本病机,并由此制定了“扶正、祛毒、化瘀”的治疗原则,重视藤类药物、炭类药物的应用,在临证中收获了较好的疗效。
- 范淑华丁樱管志伟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伏毒病机名医经验
- 基于“肝主身之筋膜”从风火伏毒探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中医发病机制
- 2025年
-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perianal necrotizing fasciitis,PNF)临床易误诊、误治而导致死亡率较高,目前主要是手术治疗和控制感染,但术后易出现创面难愈、疼痛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PNF可协同增效,进一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创面愈合、改善临床症状等。本文根据PNF病变在筋膜,与“肝主身之筋膜”理论及经络学说相结合,提出本病肝胆筋膜乃起病之源,其中医病机为肝胆风火蕴毒,毒伏筋膜,热胜腐肉,外发内陷。探讨本病之中西医结合证治思路为:早诊断、早手术、局部与整体结合,别阴阳、分虚实、内治与外治并举及息风火、防逆陷、标本与先后宜明。
- 谭锦钰梁心越王袁邹涛莫黎
- 关键词:肛周坏死性筋膜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伏毒病机演变及辨治
- 2024年
- 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机演变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邪伏初期,病机潜伏;伏毒积聚,病情渐显;邪毒致损,病势凶猛;因损致虚,病程迁延。根据伏毒病机演变过程对SLE进行辨治:邪伏阶段表现为伏湿郁热,方用三仁汤加减;毒发阶段表现为热毒炽盛,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毒损阶段表现为毒损脏腑,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正虚阶段表现为气血阴阳俱虚,方用燮理十全膏加减。
- 张祎谢志军黄琳王俏李海昌温成平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阴阳毒伏毒病机演变
- 刘丽坤教授从“伏毒-络病”角度分期辨治紫杉醇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
- 2024年
- 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醇药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症状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结合其临床表现,刘丽坤教授从中医学的“伏毒-络病”角度进行论治,认为药毒损络致络脉失和是核心病机,毒、瘀、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病理因素。治疗上根据络病传变规律和不同阶段的伏毒病机特点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通达气络,调和营卫;慢性难愈期通阳化瘀,益气解毒;渐进肌痿期填益骨络,扶阳托毒,临床疗效明显。
- 孙启蒙李晓丽刘丽坤
-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紫杉醇伏毒络病化瘀解毒
- 基于周仲瑛“伏毒论”辨治肺系疫病瘥后诸症
- 2024年
- 肺系疫病瘥后诸症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病症,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伏毒论”思想,认为其病因为伏毒,包括疫疠余毒、六淫化毒、药毒等多种来源的毒邪;病机为毒藏于内,伏而后发致病;病性属正虚毒伏。临证首要需辨伏毒性质和病位,结合整体气血阴阳的虚实变化,治疗上兼顾透毒与扶正。
- 周崇怡叶放
- 关键词:疫病伏毒
- 动脉粥样硬化从“伏毒”论治被引量:5
- 2024年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反应炎症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是造成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第一致死因素。现代医学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有很多,高血脂、高血压病、高血糖、吸烟、肥胖、饮食等都可以导致其发生,这与古代医学中所言的“伏毒”相一致。“伏邪”理论首次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国医大师周仲英基于“伏邪”和“苛毒”说提出“伏毒”理论;吴以岭院士提出了“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基于此,作者认为正虚是“伏毒”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机制是“伏毒”损络。文章以“伏毒”理论为基础,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并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扶正调脉、解毒护脉、扶正祛邪兼顾的论治方法,展现中医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 金霄吴敏
- 关键词:伏毒动脉粥样硬化病机
相关作者
- 田建辉

- 作品数:241被引量:1,459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肺癌 伏毒 正虚 循环肿瘤细胞 调神
- 罗斌

- 作品数:73被引量:43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肺癌 伏毒 正虚 循环肿瘤细胞 肺癌转移
- 阙祖俊

- 作品数:39被引量:23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研究主题: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伏毒 正虚 重楼皂苷
- 张北平

- 作品数:123被引量:47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 研究主题:溃疡性结肠炎 大肠息肉 伏毒 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胃炎
- 晏子友

- 作品数:155被引量:696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慢性肾脏病 肾间质纤维化 肾衰泄浊汤 肾纤维化 肾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