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892篇“ 传教士“的相关文章
论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对长征时期红军形象的塑造
2025年
外国传教士笔下的红军形象是研究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成功的有益视角。传教士薄复礼等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报道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以及方式,展现了敢于斗争的冲锋者、纪律严明的实践者、人道主义的情怀者、好学善学的求知者的多元化红军形象。探究外国传教士对红军在长征中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及方式、内涵,对科学把握该时期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功献曹静
关键词:外国传教士长征时期
被改写的叙事历史——传教士保禄·维亚尔与云南彝族神话研究
2025年
天主教传播与云南彝族神话搜集整理及翻译,作为保禄·维亚尔传教过程中互为关联的文化事件,改写了彝族叙事历史,具有重要的话语实践意涵。创世神话的搜集整理,建构彝族族源历史,推行上帝创造彝族祖先观念;改写神话内容和主题,人类原罪说代替从善而行的主题,彝族男女平等和母性崇拜被上帝主宰论代替;移花接木的神话人物形象塑造将毕摩、天神格兹、母题三兄弟形象分别塑造为神父、上帝和三位一体的神,增进天主教与彝族原始宗教的共同性,试图实现从外在形象到内容实质的发明创造,尤其是通过创制文字,在建构彝族宗教身份认同中推动天主教传播。
刘建波
关键词:彝学神话学
大航海时代的回音: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中国叙事中的历史话语体系重构
2025年
本文通过对克路士的《中国志》与伯来拉的《中国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克路士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问题,以及这一形象在16世纪欧洲视域下的生成和接受过程。本文对学界普遍认定的克路士全面认可并赞美中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他在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方面对中国给予了肯定,但在精神信仰方面则持批评态度,最终塑造了一个物质丰饶、制度先进且亟待精神救赎的,以及具有皈依潜质的他者之中国形象。这种他者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彼时欧洲的历史语境紧密相关,这是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欧洲向东方宣教意图的文本化再现,也是16世纪国际关系史进程和天主教东方传教史的历史折射,同时还是深陷多重危机下欧洲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隐喻性表达。
高博
关键词:中葡关系
晚清传教士粤方言小说考论
2024年
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著、译的粤方言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值得注意的一部分。在较严格的文体区分标准下,现存晚清传教士粤方言小说虽仅存7种,但大部分为长篇之作,份量并不轻于以短篇为主的其他晚清粤方言小说类别。其中《浪子悔改》和《落炉不烧》之确切出版年份虽仍存在一定疑问,但作为最早粤方言小说的事实应当成立,且时间上限可确定为1848年以后。现存最早的粤方言长篇小说《天路历程土话》具备较强的粤方言驾驭能力,译本水准甚至比官话本更高;《人灵战纪土话》是难得的体现外国传教士真实翻译水平的文献;《辜苏历程》的署名译者英为霖当为William Bridie教士,该书译述策略并不突出宗教原则。现有研究对这一批作品界定尚不清晰,对一些基本文献事实和相关问题论述也有不尽准确之处,进一步厘清相关文献问题是后续研究的必要基础。
周仕敏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
在沪传教士与一·二八事变被引量:1
2024年
一·二八事变期间,一批在沪传教士以亲历者身份记录了其战时观感、心路历程、政治主张和应对行动,以第三方视角揭示了事变的多重面向。他们力求通过个案详尽地描述事变细节,印证并补充了日军暴行的诸多史实;他们力驳日军侵华的种种借口,指出日方是事变的罪魁祸首;他们痛批日军违反国际法、深度损害中外权益,呼吁国际社会鼎力援华;他们冒险投身难民救助,缓解了民众的身心痛苦。与其他外侨相比,传教士更关注教会所受侵害及针对基督徒的救援,反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更为坚决。在民族主义和政治高压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基督教界对在沪传教士的言行提出抗议。受到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在沪传教士在清理美国基督教界的混乱认识方面作为有限。
徐炳三
关键词:一·二八事变国际舆论
传教士来华与明代西方艺术的传入
2024年
明代中叶以后,大量基督教传教士跟随商船来到中国,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上帝的“福音”,使基督教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传教士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传教策略。一方面,他们撰写了许多详细阐述基督教思想的著作,并以这些著作为立足点,与中国人展开了讨论;另一方面,为了引起中国人对于天主教的兴趣,传教士们也带来了具有西方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并以此为桥梁建立了他们与中国人之间的联系。
胡梦伊
关键词:传教士基督教思想明代中叶传教策略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传教士汉学作为西方汉学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对西方专业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学术界尚未对传教士汉学的诸多基本问题加以厘清。传教士汉学不仅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紧密相连,而且其学术成果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1500—1800年的初识与和平交往期,以及1807—1949年的紧张与冲突期。传教士汉学对西方中国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其研究成果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张西平龙宇飞
关键词:汉学中西文化交流
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的《红楼梦》译述研究
2024年
1903年3月,上海英文基督教期刊《教务杂志》发表了英国传教士窦乐安所撰文章《见证》。他在文中译介了《红楼梦》中“女娲炼石补天遗灵石”“宝黛木石前盟”“贾天祥正照风月宝鉴”三则故事,并进行寓意发掘、阐释,寻找其中“见证”基督教教义的隐喻。窦乐安在华传教半个多世纪,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与传教活动,文化与宗教著述颇丰。他以“夹译夹述”的方式译介《红楼梦》,翻译策略忠实而又灵活,以阐发耶稣福音为旨归,文学翻译与宗教启迪并行,是近代文化史上第一次具有宗教色彩的《红楼梦》译述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季淑凤
关键词:《红楼梦》译述
明清时期对违规传教士的惩处与安置
2024年
明清时期发生过多起涉及天主教和传教士的案件。朝廷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化外人有犯,依律拟断”的司法原则始终是基本参照。与此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混合运用,法条、历史经验、国家安全、对天主教的政策、贸易关系、传教士与朝廷的关系、朝廷对特殊地区的政策与管理,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态度等等,都是关联因素。具体来看,从晚明到清嘉庆时期,朝廷对京城违规传教士的惩处有别于地方传教士,对所有违规的在华传教士的处置总体上趋于严厉,其间“禁教”政策是变化的关键。与“禁教”趋于严厉相关,朝廷对中国澳门天主教的管治渐与内地接近。
陈玉芳
关键词:明清禁教传教士
明末清初传教士释《易》的思想取向及其影响
2024年
明末清初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各种新兴的理论学说。就易学研究而言,首次出现了传教士对《周易》的翻译、研究和诠释。早期来华传教士从神学的角度出发,拒绝《周易》的宇宙创生主张,坚持认为太极生天地的理论需要被修正和排除。后来白晋等人将《周易》定性为神学作品,才完成了传教士接纳《周易》的历程。虽然这种释《易》的神学取向有诸多问题,但麦丽芝、理雅各和卫礼贤等英译本《周易》均受其影响。由此推知,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周易》的诠释,应该奠定了早期海外易学研究的基本模式。
张丽丽
关键词:太极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

相关作者

高黎平
作品数:27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主题:美国传教士 晚清 西学翻译 翻译 翻译活动
张西平
作品数:158被引量:658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
研究主题: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 中国文化 汉学 耶稣会士
宋莉华
作品数:51被引量:22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传教士 小说 汉文小说 基督教 中国文学
吴义雄
作品数:67被引量:40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
研究主题:传教士 基督教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 鸦片问题
陈才俊
作品数:47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研究主题:传教士 美国传教士 基督宗教 基督新教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