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0篇“ 伤寒副伤寒“的相关文章
- 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2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防控对策,为全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中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肠道传染病基地项目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贵州省2005-2020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746例,死亡14例,年均发病率3.93/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005年,为15.21/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市州和县(市、区)分别是黔西市南州(8.40/10万)、兴义市(15.08/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7 835例,占34.45%)和学生(6 027例,占26.50%)为主,季节高峰在5~10月(15 826例,占69.58%),发病年龄以10~50岁为主(17 758例,占78.07%)。暴发疫情24起,发病例数939例,罹患率为0.55%。分离菌株1 883株,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74.14%)。伤寒和甲型副伤寒菌株对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26.45%和93.18%。伤寒副伤寒防控策略和重大行动18条,对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有重要推动作用。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既往防控对策和重大行动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有重要推动作用。应针对性推动既往有效对策,有效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危害。
- 胡灿姚光海王丹黄艳萍黄荷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防控对策描述性流行病学耐药性
- 灰色模型GM(1,1)在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了解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苏州市2009—2021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灰色模型GM(1,1)模型,并进行发病率预测。结果2009—2021年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2009年最高(14.264/万),2021年最低(1.177/万),其他年份在1.306/万~6.818/10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χ^(2)_(趋势)=194.714,P<0.001)。建立GM(1,1)模型:■。拟合检验显示模型拟合精度好(C=0.143,P=0.923),预测2022—2024年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分别为0.984/万、0.845/万、0.726/万,呈缓慢下降态势,符合整体发病趋势。结论GM(1,1)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苏州市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预测2022—2024年全市发病率继续呈下降趋势。
- 崔朋伟杭惠沈严章陈立凌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 基于Joinpoint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2019年队列分别由0.60和0.53增长至1.90和1.99。结论 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时期推移而降低,随出生队列推移而升高。应对易感人群做好健康教育,降低我国伤寒副伤寒疾病负担。
- 魏文宇孙静陈昱名张渝疆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 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和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2—2021年四川省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288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0.40/10万,总病死率为0.061%,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74.98,P<0.001)。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每年5—10月;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35%,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3.27/10万;职业分布中农民占病例总数的46.75%,其次是儿童(24.45%)和学生(11.59%);地区发病水平差异明显,发病率居前3的依次是凉山州,攀枝花和成都,凉山州的高发病率是四川省伤寒副伤寒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结论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整体处于低发病率水平,以散发为主,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应在高发季节前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
- 郝彩霞刘雅琼廖雪春袁珩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描述流行病学防制措施
- 2004-2018年中国内地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变化趋势的流行特征
- 2023年
- 目的探索2004-2018年中国内地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流行特征,为做好伤寒副伤寒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4-2018年伤寒副伤寒病例数和死亡数收集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共享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的人口学资料。利用Excel 2019软件创建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库。使用Joinpoint 4.9.0.0软件进行的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估计2004-2018年全国各个年龄组、各个省份及不同分区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分析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2004年1月-2018年12月全国总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819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586/10万),病死率为0.3261/1000。2004-2018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均P<0.05),其中2008-201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of changes,APC)(APC:-24.96%,P<0.001)较2004-2008年(APC:-4.10%,P=0.003)的下降速度呈放缓态势,21个省份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均P<0.05)和10个省份呈平稳趋势,七大分区发病率均呈下降变化趋势,西南地区年平均发病率下降幅度最大,华南地区的下降幅度最小。伤寒副伤寒在40岁以下高发,发病率最高的为0~<10岁组(1.906/10万)。伤寒副伤寒年平均病死率在≥80岁年龄组最高(1.3636/1000),30岁以上者的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呈现较迅速的上升变化。结论2004-2018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年报告发病率趋势均呈平稳下降状态,各省份仍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与散发,发病率的降幅不同。0~<10岁组发病率高,≥80岁组病死率高。伤寒副伤寒的预防控制仍应高度重视。
- 李荣秀梁玉婷杨楠苏永健陈茜露李海董柏青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发病率
- 2005-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2005—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有关年度专题调查资料和部分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金华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 356例,其中伤寒595例,副伤寒761例,分别占43.88%和56.12%,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71/10万,2007年之后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2=951.941,Ρ=0.000)。金华市伤寒副伤寒夏秋季高发,地区间发病差异较大,浦江县、义乌市和武义县发病率相对高。病例的乡镇(街道)分布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年均发病数≥1例的乡镇(街道)不到总数的1/5但病例数却占到了2/3,累计病例数≥50例的乡镇(街道)仅7个但病例数却占到了43.44%。病例主要发生在0~4岁儿童和15~39岁青壮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和散居儿童为主。对21例伤寒和50例副伤寒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14例伤寒和19例副伤寒有明确的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对2株伤寒沙门菌和20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复核,2株伤寒沙门菌和5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和医疗机构一致,15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经鉴定为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结论 2005年以来金华市伤寒副伤寒发病逐步减少,病例分布有高度的地区聚集性、一定的季节性和人群聚集性。金华市所报告病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误报,且该市尚未规范开展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无法掌握其菌型变迁、耐药谱变化等情况。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检测技术的培训,并应尽快规范开展流行菌株病原学监测工作。
- 庞志峰金学怡金祝平吴斌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防制措施
- 2005-2019年江西省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2005-2019年江西省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了解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9年报告的江西省伤寒副伤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5890例,死亡4例,年平均发病率0.88/10万。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以0-4岁组最高,分别为702例和1.47/10万。男女报告发病数比例为1.4:1。宜春市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居全省前列。病例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每年的6月到9月为江西省伤寒副伤寒发病高峰期。结论2005-2019年江西省伤寒副伤寒处于相对较低的流行水平,要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监测力度,在饮用水消毒、宣传教育等方面也要加强与卫生监督等部门合作,确保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避免小范围疫情的再次发生。
- 王健章承锋胡嘉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 云南省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375.149,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段丽忠何恺赵丽娟黄东升李庆芳王生芳张天鸿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
- 2005—2018年山西省伤寒 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伤寒(typhoid fever)、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全身系统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据估计,全球伤寒、副伤寒每年发病约2200万例,死亡20多万人[1]。近十年,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和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部分地区发病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健康[2]。本研究旨在研究2005—2018年山西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樊婷李国华高雪芬李晓清赵维敏高璐
- 关键词:报告发病率
- 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掌握广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工作方案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病例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广州市伤寒和副伤寒共报告发病126例,发病率0. 8 972/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结论2017年广州市伤寒副伤寒常年散发,以夏秋季、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 王德东王大虎江思力李晓宁鲁影汪慧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相关作者
- 张静

- 作品数:2,364被引量:13,674H指数:3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儿童 护理 微波辐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姚光海

- 作品数:89被引量:471H指数:12
-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伤寒 伤寒副伤寒 副伤寒 流行病学
- 孙军玲

- 作品数:58被引量:1,79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伤寒 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 手足口病 疟疾
- 伏晓庆

- 作品数:97被引量:40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基因特征分析 VP1基因 病例 VP1区
- 林玫

- 作品数:213被引量:1,326H指数:18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结核病 伤寒 结核 腹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