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篇“ 伦坡拉盆地“的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中部盆地新生代地层年代、古环境与古高度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24年
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显著的地貌变化就是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长期以来,关于碰撞的起始时间、碰撞方式与过程以及古高度等均有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针对近年在古高度重建方面最受关注的高原中部盆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年代学、古环境演变以及古高度重建方面的进展和分歧.首先,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年代近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盆地的牛堡组和丁青组地层陆续发现了10层左右的凝灰岩,为限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很好的绝对年龄约束,牛堡组的时代已经从此前的古新世-始新世调整为始新世-早渐新世,丁青组则为晚渐新世至晚中新世.其次,盆地牛堡组的植物化石揭示了早始新世晚期(47 Ma)为热带亚热带湿润的森林环境,始新世晚期(39 Ma)则为亚热带开阔森林环境.丁青组的植被类型以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丁青组中、下部地层记录了40万年准周期的干湿旋回,表明地球轨道的长周期偏心率波动驱动了该时期盆地的古降水变化;而丁青组上部的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4 Ma以来高原中部发生的降温与干旱增强事件,而且该事件是对14 Ma以来东南极冰盖扩张、全球持续变冷事件的响应.此外,盆地牛堡组中段及丁青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近年,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证据(包括植物大化石与孢粉)表明,盆地在晚始新世的古高度基本在2000~2700 m左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初期(26~20 Ma)的古高度为3000~3200 m.即便到晚中新世早期的12 Ma,水生浮叶植物的证据表明,盆地古湖面的最大高度为3400 m,由此表明盆地的海拔高度很可能在晚中新世以后仍有1200 m左右的上升.
孙继敏李建国李建国刘卫国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伦坡拉盆地古环境
综合定年标准样品研制——以青藏高原盆地丁青湖组凝灰岩为例
2024年
现今已有的(U-Th)/He、裂变径迹标准样品数量较少,仅有墨西哥的Durango磷灰石、美国的FCT锆石和缅甸的MK-1磷灰石,且多数是针对单定年方法的标样。为了研究青藏高原(LPL)盆地丁青湖组的凝灰岩能否成为多定年方法的标样,我们在凝灰岩中挑选合适的磷灰石和锆石颗粒进行多重年代学定年分析,获得了多个定年结果,并对其进行相互验证。其中,LPL磷灰石(U-Th)/He年龄为24.4±0.3Ma(1s),加权平均方差(MSWD)为4.25;LPL的锆石(U-Th)/He年龄为19.2±0.5Ma(1s),其MSWD为2.5;LPL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2.8±0.8Ma, LPL磷灰石U-Pb年龄为16.3±13.9Ma, MSWD为0.29。将LPL磷灰石与Durango磷灰石、MK-1磷灰石对比后认为LPL磷灰石有两种来源,所以不适合作为(U-Th)/He年龄标样。将LPL锆石与FCT锆石、蓬莱锆石做比较后,可以看出LPL锆石年龄结果较好,精确度和准确度较高且年龄分散性较弱,是一个潜在的(U-Th)/He年龄标样。
安洁吴林吴林刘博任荣王楠王非张志勇
关键词:标样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定年
西藏盆地牛堡组二段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2023年
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信息,选取盆地西南缘382道班剖面牛堡组二段细粒沉积物样品,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元素组合(C值)、Rb/Sr、Sr/Cu和Sr/Ba等比值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元素风化指数(α)、Ln(Al_(2)O_(3)/Na_(2)O)等多种化学风化指数研究了源区风化作用强度,讨论了古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盆地牛堡组二段沉积期古气候整体较为干旱,但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事件,该降温事件并不局限于盆地,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其它地区也被广泛记录,是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全球降温事件的陆内响应。
包万铖夏国清路畅樊秋爽吴敬宣石柱
关键词:伦坡拉盆地元素地球化学古气候
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沉积黏土矿物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始新世—渐新世(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简称EOT)气候转变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它导致了南极大陆冰盖的出现,标志着地球气候从“温室期”进入“冰室期”的重大转折;同时...
路畅
关键词:古气候伦坡拉盆地
西藏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黏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2023年
始新世—渐新世是新生代气候从“温室”向“冰室”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气候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为了重建高原中部腹地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探讨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高原中部盆地382道班剖面的黏土矿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盆地在始新世—渐新世牛堡组二段沉积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次之,高岭石与绿泥石含量极少,蒙脱石仅出现在极少样品中。黏土矿物类型及组合特征指示盆地在该时期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但在长周期趋势下伊利石相对含量逐渐减少,伊/蒙混层逐渐增多,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气候系统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时期存在向更加湿润的气候条件转变,这种气候系统的改变可能与南亚季风在晚始新世的演化所带来的更多水汽条件和青藏高原中部中央分水岭的形成有关,但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伊利石含量陡然增多,而伊/蒙混层含量则减少,且两者频繁波动,这反映了该盆地在EOT时期受到全球降温的影响。
路畅夏国清陈云吴劲宣包万铖樊秋爽石柱郝夏炜
关键词:古气候青藏高原腹地南亚季风
综合定年标准样品研制-以青藏高原盆地丁青湖组凝灰岩为例
(U-Th)/He定年和裂变径迹定年由于其独特的封闭温度区间(Wolf et al., 1996)而发展为研究地壳浅部地质过程的重要手段,可以为岩石近地表温度-时间(T-t)历史提供定量约束(Fitzgerald et ...
安洁吴林刘博张志勇王楠王非郑波
关键词:伦坡拉盆地凝灰岩青藏高原
盆地始新统牛堡组物源分析
2023年
针对青藏高原盆地碎屑岩的物源分析问题,通过岩石学结合镜下薄片观察和Dickinson三角图,综合分析了其物源成因。对其岩石组分观察和碎屑含量投图发现,该区域碎屑岩以砂岩为主,多以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部分石英为多晶石英并具有波状消光的现象;岩屑则以变质岩岩屑和岩浆岩岩屑为主,其中岩浆岩岩屑以中性喷出岩岩屑居多。综合以上分析始新统牛堡组物源来源受到了喜山期第一幕的影响,其物源区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作用,并可能伴有中性岩浆的侵入。
赵文瑜
关键词:石英岩屑
曲线重构技术在盆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实现盆地古近系复杂岩性薄层储层分布的精确预测,以牛堡组有利储层为例,运用拟声波曲线重构技术开展波阻抗反演研究。通过拟声波阻抗反演,显著地提高了反演精度及分辨率,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资料基本吻合。最后,明确了研究区有利储层的岩性展布规律:纵向上牛二段中亚段砂岩发育较充分;平面上盆地南北部砂岩发育相对充分,随着向凹陷中部的不断延伸砂岩含量逐渐降低。
刘海涛何志勇
关键词:伦坡拉盆地储层预测波阻抗反演
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伍新和
西藏盆地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3
2022年
为揭示盆地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黏土矿物蕴含的古气候信息,探讨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全球气候响应过程的关系,利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分析对蒋日阿错剖面的黏土矿物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泥质岩中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伊利石次之,仅含有少量绿泥石和蒙脱石。黏土矿物的垂向组合特征显示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在剖面下部低、上部高,伊/蒙混层含量与之相反,伊/蒙混层和伊利石在剖面中部呈明显波动变化,蒙脱石只出现在剖面中下部,可能为区域火山喷发产物在碱性环境中蚀变而成。伊利石结晶度变化于0.24°~0.48°,平均值为0.41°,表明样品未发生明显成岩蚀变,主微量元素比值指示研究区物源位置未发生较大改变,因此研究剖面黏土矿物特征可以有效反映盆地古气候演化过程。根据自生黏土矿物的习性指出盆地在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并且这次降温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周缘地区普遍存在,但造成这次降温事件的根本原因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吴劲宣夏国清陈云徐为鹏伊海生
关键词:黏土矿物古气候

相关作者

刘中戎
作品数:12被引量:6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
研究主题:伦坡拉盆地 西藏伦坡拉盆地 古近系 青藏高原 江汉盆地西南缘
杜佰伟
作品数:45被引量:48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羌塘盆地 烃源岩 藏北羌塘盆地 伦坡拉盆地 沥青脉
谢尚克
作品数:33被引量:24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研究主题:羌塘盆地 油页岩 伦坡拉盆地 地质意义 晚奥陶世
曹强
作品数:30被引量:285H指数:12
供职机构:教育部
研究主题:烃源岩 盆地模拟 伊通盆地 西湖凹陷 伦坡拉盆地
夏国清
作品数:58被引量:340H指数:1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研究主题:羌塘盆地 布曲组 中侏罗统 新生代 碳氧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