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5篇“ 伦理形态“的相关文章
中国现代伦理形态的发展与建构——基于梁启超新民伦理的研究
2024年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梁启超的新民伦理含有三个维度的伦理观念,即“国家认同类”“社会合群类”和“个人自觉类”,且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之间互补相通,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伦理观念体系。这些思想智慧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平衡性和全面性的伦理体系,有助于指导个体在中国近代复杂的伦理抉择中找到契合的实践方向。梁启超关于新民伦理的思考与探索,对中国近代伦理道德的完善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伦理话语的推进以及现代伦理理论的建构给予了重要启示。
徐亚州谢桂山
关键词:现代伦理
人工智能的法伦理形态探析
2024年
作为人工智能具体形态之一的法伦理,除了体现法律的一般原理之外,也具有伦理认知和伦理实践的特点。从人工智能法伦理认识的深度、人工智能善恶律的高度、人工智能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广度、人工智能的法伦理意蕴厚度等四个方面共同建构人工智能的法伦理形态。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不能只限于对人工智能技术论的把握,而是既要追求“至善”的生活,又要体现人类对技术道德品性的实践探索。要以对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态度,创造人工智能的法治环境,遵守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
陈翔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伦理
伦理形态”视角下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建构
2023年
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既需要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科学”视角以及“科学伦理学”研究范式的束缚,探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范式新的生长点,也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尝试在“伦理形态”视角下确立“哲学伦理学”的新研究范式。“伦理形态”视角下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通过打破马、中、西伦理学的学科壁垒和思想隔阂,在伦理现实和道德形态发展维度上实现三者的会通与融合,以期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价值生态。
高广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形态伦理精神
伦理形态”视角下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建构
2023年
一、“伦理科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有研究范式由于长期深受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塑造起科学理论形态的同时,在打破马、中、西伦理学研究的学科壁垒。
高广旭
关键词:伦理形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研究哲学原理研究范式
《秦腔》新论:空间转捩下新乡土伦理形态的衍化
2023年
“空间·伦理”研究双范式并置是近年贾平凹文本批评实践中尚值进一步拓深的理论新域,该两者的交互关系在《秦腔》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叙述承担者引生在“疯”与“不疯”两种心理意识形态间转圜,构成了向内聚焦与向外辐散的双向度叙事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呈现出内外两种空间中乡土伦理形态的时代衍化——引生“清醒”时关照的外部空间中旧宗族伦理走向没落;而其“疯癫”时私忖的内部空间则显示出当代乡村伦理公共性的崩坏,“伦理私有化”开始走向乡土生活舞台的中央。
徐梅李兆玥
关键词:乡土文学伦理形态《秦腔》
新家庭主义: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形态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在农村家庭转型过程中,家庭不仅是被现代性力量改造的对象,而且是回应现代性压力的能动主体。新家庭主义的伦理形态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家庭功能调适的产物,体现为“虚分实合”的家庭结构。发展目标的嵌入、村庄竞争的激活和家庭风险的内化定义了现代性压力对家庭转型的路径和机制的影响,激发了功能导向的家庭伦理实践原则。不同于传统家庭主义的伦理本位,新家庭主义的伦理形态具有鲜明的功能本位色彩。在家庭转型过程中,家庭政策既要引导和调动农民家庭的能动性,也应适当疏解家庭压力和维系家庭的伦理韧性。
李永萍
关键词:伦理实践
西方社会治理的伦理形态及其批判——兼论走向善治的中国社会治理被引量:1
2023年
作为社会治理核心价值的观念表达,伦理形态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延续了制度构建下的社会治理理论,以制度设计的方式将资本作为社会治理的展开逻辑,并使受资本统驭的人逐渐丧失主体性而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导致当代西方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缺乏合法性基础,难以摆脱社会“不可治理性”困境。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善治模式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嵌入“国家—社会”的二元结构,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在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上实现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超越了西方社会治理的理论预设。
马文武龚宇润
关键词:伦理批判
文学批评的伦理形态探析
2021年
中西方文学思想有重视伦理的共同传统。以文学批评涉及的行为主体为划分依据,文学批评的伦理形态主要包括作者伦理、读者伦理、外部环境伦理三种,且是动态发展的。三种伦理形态之间、三种伦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分别形成互相影响的伦理关系,最终作用于文学文本伦理价值的生成与发挥。文学批评伦理形态的理论建构,对完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并运用于批评实践、促进作者和读者素质的提升及文学外部环境的改善、推动当代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伦理秩序建设有积极意义。
赵晓梅
关键词:文学批评伦理形态
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中政治伦理形态与蕴含探析--兼议边疆学视域下的中国陆地边疆治理底蕴被引量:4
2021年
近些年,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的“五个认同”理念,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其实践意义和学术阐释也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一个命题。在“五个认同”中居于第一位的是“对祖国的认同”,这个认同既有对祖国和祖国史的认同,也有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史的认同。由此,延伸的逻辑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哲学伦理学的角度看其中所体现的内核,是国家伦理以及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与实践。“五个认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其最高的指向性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直接的指向性在于国家社会治理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治理。有了国家认同的伦理意识,当代中国“五个认同”逻辑叙述的结点,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中国陆地边疆治理的底蕴之一。
孙勇杨明洪
关键词:国家认同国家伦理边疆治理责任伦理
社会心态质性分化的伦理形态与生成逻辑
2021年
“现象形态学”范式的引入与伦理道德研究视阈的转换,对于社会心态研究的合理性在于:在社会心态与“人的存在和可能生活”原初相关的界面上,还原社会心态生成与质性分化的本体根源与深层的伦理道德动因。从而,一方面,回归伦理道德生活,以历史与逻辑的相互转换,在传统与现当代伦理道德生活实践的“形态演进过程”中与伦理分层的结构上,考察社会心态的质性分化及其伦理类型形态:自然“实体”形态、现代“理性”形态伦理“精神”形态。其演进的精神特征可以在个体与实体、特殊与普遍、权利与责任、现实生活与伦理道德原则等关系秩序中获得理解。另一方面,深入把握社会心态作为群体性精神特质的生成机制与演化逻辑: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与意义体系的心理群体生成、集体表征与个体认同之间的互动建构,以及“强国家—弱社会”关系结构中的“框架整合”。
张廷干
关键词:社会心态

相关作者

孙全胜
作品数:122被引量:343H指数:8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列斐伏尔 马克思主义 逻辑 毛泽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樊浩
作品数:216被引量:1,734H指数:2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伦理 伦理道德 伦理精神 道德 道德发展
田海平
作品数:155被引量:737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伦理 道德 哲学 生命伦理学 形而上学
王美凤
作品数:17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文理学院
研究主题:关学 冯从吾 佛学 儒佛之辨 演进
车凤成
作品数:41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伦理学批评 犹太教 贝娄作品 贝娄 逻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