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18篇“ 伯氏疟原虫“的相关文章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在改善和治疗疟原虫所致脑型疾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在改善和治疗疟原虫所致脑型疾中的应用。本发明试图在小鼠脑型模型上,单独使用AKK菌或辅助药物(双氢青蒿素、雷帕霉素、阿托伐他汀)使用情况下,评价其改善和治疗小...
李健莫金余李昱婷祝黛芊赵燕清
疟原虫Pbg63蛋白的表达及其传播阻断活性评估
2023年
目的研究Pbg63蛋白在疟原虫各期的表达情况和定位,评估其作为疾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在效应。方法从NCBI数据库获得Pbg63基因同源序列,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通过SMART在线网站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利用Immunomedicine Group工具预测蛋白抗原决定簇。利用双交叉同源重组的方法在Pbg63基因C端加入HA标签,在获得阳性克隆虫株的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蛋白在虫体各期的表达特点和定位。用rPbg63蛋白免疫小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通过体外试验观察Pbg63抗血清对疟原虫雄配子体出丝中心和动合子形成的影响。结果BLAST同源序列比对显示Pbg63蛋白在不同疟原虫种属中较为保守。成功表达rPbg63蛋白,免疫小鼠后用ELISA检测血清中抗Pbg63抗体滴度为1∶25600,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免疫原性。Western blot检测Pbg63在疟原虫裂殖体、配子体和动合子阶段均有表达;IFA检测Pbg63在雌、雄配子体的胞浆和细胞膜均有表达,但在动合子主要表达在胞膜上。体外传播阻断试验表明,抗Pbg63免疫血清对配子体出丝中心数以及动合子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影响。结论Pbg63在疟原虫各种属中相对保守,在无性期和有性期均有表达,但抗Pbg63免疫血清无明显传播阻断作用,表明Pbg63尚不能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
于鑫鑫姚桂香张迪张碧莹刘飞杨帆闵慧曹雅明
关键词:疟疾伯氏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
PbIMC1g蛋白在调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和配子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目的:疾是由按蚊传播疟原虫的感染性疾病,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疟原虫的发育周期中,配子发生过程是有性发育阶段的第一个瓶颈,以此阶段为靶点的传播阻断药物或疫苗可有效阻断疾...
陈露萌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配子
疟原虫Pb22截短蛋白免疫血清的传播阻断能力的研究
2022年
为探讨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Pb22蛋白免疫血清的传播阻断能力,应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Pb22截短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免疫血清。IFA实验证明Pb22截短蛋白免疫血清均可与疟原虫天然抗原结合。通过传播阻断实验,比较了Pb22截短蛋白和全长蛋白免疫血清的传播阻断效果,证明截短蛋白和全长蛋白对雄配子体出丝均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全长蛋白免疫小鼠的雄配子体出丝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截短蛋白免疫小鼠的雄性配子体出丝具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全长蛋白和截短蛋白免疫小鼠的动合子形成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抗Pb22截短蛋白免疫血清具有传播阻断能力,但阻断效果不如全长蛋白免疫血清。
于鑫鑫赵碧宁吴宇迪原千舒刘珊曹雅明刘飞
关键词:疟疾伯氏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配子体发育
疟原虫红细胞膜相关蛋白1缺失突变体的构建和鉴定
2022年
目的:研究疟原虫输出蛋白——红细胞膜相关蛋白1(EMAP1)在疟原虫生长发育和侵染中的作用,构建EMAP1缺失的疟原虫突变体。方法:以pL0035质粒为载体,PCR扩增EMAP1编码区上游和下游序列作为同源臂,用酶切连接和无缝克隆的方法将两条同源臂分别插入pL0035,获得重组质粒pL0035-ΔPbEMAP1;利用疟原虫转染技术在疟原虫中敲除EMAP1,有限稀释法筛选EMAP1基因敲除的单克隆虫株,PCR和Southern印迹鉴定基因型;定制抗PbEMAP1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印迹鉴定EMAP1缺失疟原虫。结果:(1)成功构建用于敲除PbEMAP1的重组质粒pL0035-ΔPbEMAP1。(2)获得能有效识别PbEMAP1蛋白的抗体。(3)基因型和蛋白水平鉴定重组疟原虫为PbEMAP1缺失的疟原虫单克隆虫株。结论:本研究构建的PbEMAP1缺失疟原虫突变体,为研究PbEMAP1在疟原虫发育和侵染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魏超史小雨王倩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
疟原虫ANKA株感染小鼠的T细胞、NK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被引量:1
2022年
旨在系统分析疟原虫感染引起宿主T细胞、NK细胞、Tim-3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变化。选取6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于感染后0、4、7、9、11、13、16和19 d获取小鼠脾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主要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脾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均逐渐降低(P<0.01),且伴随着3种细胞Tim-3表达量的升高(P<0.01)。小鼠外周血CD3^(+)CD4^(+) T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D3^(+)CD8^(+) T细胞的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小鼠外周血CD3^(-)NK1.1^(+)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感染末期,其比例仍低于未感染组(P<0.05)。Tim-3分子在外周血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CD3^(-)NK1.1^(+)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在血清中分泌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感染后期急剧升高(P<0.001)。以上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一定的杀伤作用,但由于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一些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的过度表达,有利于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捕杀作用。该研究提示了从宿主免疫抑制角度研究疟原虫感染的重要性。
张义伟苏紫薇李其龙陈冉姜宁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T细胞NK细胞TIM-3细胞因子
感染期血清外泌体在疟原虫红内期肝损伤中的作用
2022年
目的 探讨感染疟原虫(P. berghei)小鼠血清的外泌体对红内期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清型总外泌体分离试剂法富集感染疟原虫小鼠血清的外泌体,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选取雌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外泌体组(8只,每天每只鼠经尾静脉注射50μg外泌体)、感染组[16只,每只鼠经腹腔注射10^(6)个感染疟原虫红细胞(iRBC)]及感染+外泌体组(16只,每只鼠感染10^(6)个iRBC,且每天每只鼠经尾静脉注射50μg外泌体)。检测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红细胞原虫感染率和脑型发生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表达,以及qPCR检测肝组织促炎症/抑炎症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感染后第7~9天,感染组和感染+外泌体组均产生脑型模型小鼠和肝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与感染组相比,感染+外泌体组小鼠的半数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脑型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显著加重(P<0.05),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表达显著上调(P<0.05)。同时,尾静脉注射外泌体后,感染小鼠肝组织的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抑炎症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感染期血清外泌体可能通过促进肝组织巨噬细胞M1极化和诱导过度的促炎症反应,从而加重疟原虫红内期肝组织的病理损伤。
黄丽张鑫黎广智王永飞李小波金小宝黄博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红内期外泌体
疟原虫TIP的表达定位及其在实验性脑型疾中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脑型疾(cerebral malaria,CM)是恶性疟原虫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特征,每年造成近40万非洲儿童死亡。虽然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但能肯定的是CM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
白洁
关键词:脑型疟疾伯氏疟原虫免疫逃避
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在疟原虫感染中抗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疾仍然是热带地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可造成数百万人死亡。脑型疾(Cerebral malaria,CM)是与人类恶性疟原虫感染相关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大多数感染者死亡的原因。它的病理特征为脑微血管中疟原虫...
黄媛媛
关键词:脑型疟疾免疫调节
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表达阶段的确定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疟原虫静息巯基氧化酶(PbQSOX)的表达阶段及表达特点。方法分别采用SignalP-5.0 Server与TMHMM Server 2.0在线软件对PbQSOX蛋白的信号肽与跨膜区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PbQSOX-HA标签型打靶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使其线性化,将线性化的质粒电转染至疟原虫株内并感染小鼠。经乙胺嘧啶筛选耐药型疟原虫血症小鼠,取小鼠外周血进行PCR鉴定,获取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培养纯化裂殖体、配子体与动合子阶段的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bQSOX蛋白在疟原虫中的表达阶段与表达特点。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bQSOX蛋白存在信号肽,不存在跨膜区,蛋白均在细胞膜外表达。经PCR鉴定,PbQSOX-HA标签型打靶质粒与疟原虫同源重组正确,并成功获得了PbQSOX-HA标签型疟原虫及纯化的PbQSOX-HA标签型裂殖体、配子体与动合子。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PbQSOX蛋白主要在配子体与动合子阶段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bQSOX表达于配子体、雄配子、合子、retort与动合子表面。结论PbQSOX是疟原虫在有性生殖阶段表达的蛋白,主要表达于配子体、雄配子、合子、retort与动合子表面。
郑文琪冯学敏刘飞曹雅明韩艳秋王俊瑞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基因打靶

相关作者

宋关鸿
作品数:38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伯氏疟原虫 氯喹 疟原虫 敏感株 氯喹抗性
曹雅明
作品数:174被引量:54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约氏疟原虫 疟原虫 伯氏疟原虫 疟疾 再感染
刘爱如
作品数:23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
研究主题:伯氏疟原虫 青蒿酯钠 疟原虫 广藿香挥发油 抗性作用
吕丽莉
作品数:64被引量:628H指数:18
供职机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研究主题:伯氏疟原虫 肝毒性 青蒿酯钠 酒精性脂肪肝 小鼠
陈克强
作品数:89被引量:19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系
研究主题:超微结构 伯氏疟原虫 蛋品质 产蛋母鸡 日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