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376篇“ 低渗透“的相关文章
- 一种低渗透储层岩心渗透率测量装置
- 本发明涉及低渗透储层渗透率研究相关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低渗透储层岩心渗透率测量装置,包括围压装置、岩心夹持器和气源装置,岩心夹持器内中部设置有夹持套,位于夹持套外侧设置有若干组长度相同且沿夹持套轴向等距布置的扎带,每...
- 张伟华闫志强
- 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优选室内实验
- 2025年
- 延长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占总储量的86%,资源量大但采收率低。为了提高采收率,解决剩余油动态变化认识不清以及驱替方式优选的难题,以长6特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构建岩心驱替物理模型,分析了衰竭、水驱、气驱、注水吞吐以及多种驱替方式组合的驱油效率及微观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在衰竭式或水驱开发的基础上,转换开发方式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衰竭式开发至饱和压力达到0.5 MPa后转为水气交替驱的“三段式”开发方式,比转为水驱可提高采收率约10个百分点。注水吞吐中裂缝长度占岩心长度2/3的,比无裂缝的采收率高13.7个百分点,吞吐轮次越多,单次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差。相比于同步水驱,衰竭式开发后转水驱的方式更不容易形成明显的水驱前缘,含油饱和度场更为均匀,发生暴性水淹的概率更低。该研究成果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的优选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 赵一凝孙宇翔韩兴源杨红梅
- 关键词:低渗透剩余油注水吞吐
- 吐哈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智能分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25年
- 为了改善吐哈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采用笼统注水时剖面动用不充分、水驱开发效率低的问题,分析了目标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基本特征以及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适合目标区块的水平井有缆智能分注技术研究,并将该技术成功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目标特低渗透油藏平均孔隙度为13.7%,平均渗透率为2.8×10^(-3)μm^(2),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智能分注系统能够实现对注水井的精细分段注水调控,避免出现注水井多段改造后吸水剖面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进而确保注水井组长期注水见效。水平井智能分注技术在湖平36-61井和湖平12-23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对应的采油井均表现出较好的见效特征,井组日增油达到了2.3 t,截至目前累计增油达到了786 t,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 田凯滕海云李世瑞
-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
- 基于CT扫描的低渗透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研究
- 2025年
- 低渗透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是表征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参数。由于低渗透油藏孔隙狭小、渗流阻力大,油水两相渗流过程中,岩心“末端效应”导致计算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与实际结果不一致,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方案制定。为避免岩心“末端效应”对低渗透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影响,应用CT扫描技术在线获得不同时刻低渗透岩心内含水饱和度的沿程分布信息。根据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经验公式,结合低渗透油藏油水渗流模型和模拟退火优化理论得到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优化参数,从而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CT试验是监测岩心含水饱和度特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试验手段,避免了“末端效应”对含水饱和度特征的影响;通过模拟退火方法可以得到全局最优相对渗透率曲线,含水饱和度、岩心两端压差测试结果与计算拟合结果吻合度较高,相对误差小于8%。研究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低渗透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为低渗透油藏开发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 吴阳刘天乐任建飞胡晨莫邵元焦春艳
-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CT扫描技术相对渗透率曲线
-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 2025年
-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 刘希良陈浩李阳祝仰文廖海婴赵清民周显民曾宏波
-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
-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 2025年
-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 杨红杨康刘瑛沈振振刘凯刘芳娜汪章超
- 关键词:聚合物凝胶延长油田
- 一种适用于低渗透储层低分子量驱油用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改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低渗透储层低分子量驱油用聚合物,按质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有机溶剂A10‑20份;有机溶剂B1‑5份;带有丙烯基的单体C100‑150份;带有铵基的单体D50‑100份...
- 李爱辉豆亚娟尚正华章洋阳景瑞宋明明刘锰钰曹效东刘晨辉杨春鸣张辉宁新军赵静呂娟莉何琳
- 特低渗透油藏CO<SUB>2</SUB>驱技术极限井距的确定方法
- 本发明涉及低渗透油藏开发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特低渗透油藏CO<SUB>2</SUB>驱技术极限井距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建立特低渗透油藏CO<SUB>2</SUB>驱数值模拟组分模型;利用所述建立的数值模拟组分模...
- 邴绍献张传宝李友全韩凤蕊高绍琨张瑞臣张化阳张东于伟杰阎燕
- 低渗透油田注水技术研究
- 2025年
- 低渗透油田的岩石渗透率低且流体流动困难,这也成为油气开发中的一大挑战,注水技术作为提升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向油藏注入水分,以此来提升油藏压力,改善油气流动性,让油田的产油量大大提升,但是也因为低渗透油田的复杂地质条件,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注水方法并不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因此针对低渗透油田的特性,要对注水技术做好研究,以此达到更高效的油藏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低渗透油田的特征,然后研究了对低渗透油田注水技术。
- 淮冠兴马小东杨鹏吴玮
-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注水技术
-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用微乳增产助剂
- 2025年
-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的渗吸增产,基于“压-注-采”一体化施工方式,从提高压裂液性能出发,以脂肪醇烷氧基化硫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Y-1)和9-葵烯酸甲酯(MS-9)为主要原料,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相行为,采用正交实验优化配方制得增产助剂微乳液ME,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其性能,测试了在压裂过程中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制备ME的最佳配方为:25%SY-1+12.5%三乙二醇丁醚+37.5%的2%KCl水溶液+25%MS-9。该微乳液的平均粒径为70.5 nm;能在长时间(180 d)静置和高速离心(8000 r/min)条件下保持稳定;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4)~10^(-3)m N/m数量级;与清水相比,可使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降低约35°;经岩心粉8次吸附后仍能维持高界面活性,抗吸附能力较强。与压裂液的配伍性良好。以未添加ME的压裂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模拟压裂入井阶段时可将洗油效率提升54.94百分点~61.82百分点,焖井阶段可将渗吸置换效果提升15.68百分点,返排阶段可加快原油采出速度和采出程度,将原油采收率增加32.56百分点。该微乳液粒径小、稳定性强、油水界面张力低、改善润湿效果良好、抗吸附能力强,可在压裂施工全过程增大原油采收率,增渗驱油作用效果显著。
- 刘倩刘倩王文雄刘怡王文雄马欢丁勇贾建鹏
- 关键词:压裂微乳液
相关作者
- 杨正明

- 作品数:342被引量:2,684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非线性渗流 核磁共振 特低渗透油藏 致密油藏 岩心
- 孙卫

- 作品数:330被引量:2,958H指数:32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微观孔隙结构 储层 长6储层 成岩作用
- 程林松

- 作品数:435被引量:3,931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水平井 稠油油藏 数值模拟 底水油藏 低渗透油藏
- 侯吉瑞

- 作品数:447被引量:2,316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采收率 缝洞型油藏 表面活性剂
- 曾联波

- 作品数:241被引量:2,201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裂缝 储层裂缝 低渗透储层 发育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