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5 篇“ 侧向发育型肿瘤 “的相关文章
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的内镜诊疗进展 2025年 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是一类发生于结直肠,特征为较大且相对平坦,沿着肠壁呈周围水平扩散的结直肠腺瘤。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由于其独特的生长模式和较高的恶性潜能,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很大影响,漏诊及预后不良时有发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LST与各种基因、细胞因子及通路之间有联系,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电子结肠镜,经上述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内镜下对症治疗,且发现相比其他肠道息肉,LST具有更高的癌变风险,是与早期结肠癌有关的癌前病变,早治疗,好预后便尤为重要。现就其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西医诊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卢妍 袁孟飞 雷云霞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不同中医证型 与形态学分型 、病灶大小、生长部位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不同中医证型 与形态学分型 、病灶大小、生长部位特点的相关性,为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术后复发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的LST患者150例,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上)》,结合高年资中医医师经验,将LST辨证分为肠道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血瘀内停证、寒湿阻滞证及肝郁气滞证5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 LST形态学分型 、病灶大小、生长部位的特点,与LST形态学分型 、病灶大小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①形态学分型 情况:非颗粒型 110例、颗粒型 40例,其中脾虚湿蕴证、肠道湿热证及寒湿阻滞证以非颗粒型 为主,而肝郁气滞证及血瘀内停证以颗粒型 为主。②病灶大小分布:病灶大小在(10,20]mm 119例,以脾虚湿蕴证、肠道湿热证及寒湿阻滞证为主;病灶大小在(20,30]mm 25例,以肝郁气滞证、血瘀内停证为主;病灶大小>30 mm 6例,以血瘀内停证、寒湿阻滞证为主。③生长部位分布情况:位于右半结肠10例,左半结肠76例,直肠64例;5个中医证型 的LST主要分布在左半结肠和直肠。④相关性分析结果:脾虚湿蕴证与病灶大小在(10,20]mm呈负相关(OR=0.346,P<0.05),与病灶大小在(20,30]mm呈正相关(OR=3.409,P<0.05);肠道湿热证与非颗粒型 成负相关(OR=0.481,P<0.05);与病灶大小在(10,20]呈负相关(OR=0.406,P<0.05)。结论内镜检查可为LST中医辨证分型 提供客观诊断依据,为防治该种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黄乾荣 黄晓峰 付肖岩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中医证型 形态学分型 病灶大小 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 2024年 目的分析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s)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为术前充分评估肿瘤 风险及选择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治疗的LST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分型 、组织学类型 等方面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共168个病例,病灶形态分型 以颗粒型 为主,占72.6%(122/168);病理类型 以腺瘤为主,占78.6%(132/168)。组织学类型 主要表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占83.3%(140/168)。直径≥20 mm的LSTs多见于直肠,主要呈结节混合型 ,癌变率高于直径<20 mm的LSTs,分别为33.3%、46.3%和24.1%(P<0.05);而直径<20 mm的LSTs多见于升结肠,主要呈颗粒均一型 ,分别为45.0%和50.0%(P<0.05)。直肠LSTs病灶最大径中位数大于右半结肠及左半结肠,主要呈结节混合型 ,癌变率高于右半结肠及左半结肠,分别为[25(22,30)mm、67.5%和34.9%,P<0.05]。癌变组病灶最大径中位数大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多见于直肠,主要呈结节混合型 ,分别为[25(22,30)mm、53.6%和67.9%,P<0.05];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病灶多见于升结肠,主要呈颗粒均一型 ,分别为37.1%和41.1%(P<0.05)。结论大肠LSTs临床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直肠是直径≥20 mm且癌变的LSTs最常见的部位,其病灶形态以结节混合型 为主,LSTs恶变潜能与病灶部位、直径及病灶形态有关。 刘素英 孙玮螺 李萍 付强 刘飞 陈健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特点 病理特征 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合并传统锯齿状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通过回顾分析一例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合并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s,TSA)的诊治过程,探讨二者同时共存时可能出现的漏诊及误诊原因。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该疾病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 、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此外,针对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治疗,提出可考虑使用我院院内“制剂仙及散”来促进创面愈合,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检出率,争取实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李世玲 安祯祥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漏诊 内镜诊疗 联动成像结合化学染色技术在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分型 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联动成像(LCI)结合化学染色技术在大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分型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LCI结合化学染色技术诊断的82例结直肠肿瘤 患者(89处病变)的检查图像,对患者病灶表面的小凹形态进行判断,并依据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 预测病变性质。对比分析Pit分型 与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结果】Ⅰ、Ⅱ和Ⅱ-0型 诊断多为锯齿状病变(SSP)/增生性息肉(HP)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55.56%、96.25%、92.13%;ⅢS型 单独诊断黏膜下浸润癌浸润深度≥100 mm(SMd)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20.00%、98.81%、94.38%;Ⅲ_(L)和Ⅳ型 诊断低度异型 增生(LGD)/高度异型 增生(HGD)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2.31%、83.33%、89.89%;Ⅴ_(n)型 单独诊断SMd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40.00%、97.62%、94.38%;Ⅴ_(i)和Ⅴ_(n)型 诊断黏膜内癌或黏膜下浸润癌但浸润深度<100 mm(m-SMs)/SMd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6.67%、97.30%、95.51%;Ⅲ_(S)型 和Ⅴ_(n)型 诊断SMd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0.00%、96.43%、94.38%。【结论】LCI结合化学染色术能够对结直肠肿瘤 的Pit形态准确完整展现,更易判断肿瘤 的病变性质是否为恶性,并可对肿瘤 的浸润深度进行预判,其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 秦士钊 潘晓莉 尹跃霏 陈赛龄 杨文翠关键词:结肠镜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浸润深度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黏膜下层浸润的准确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8月就诊于该院内镜中心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213例结直肠LST患者(共268处病灶)的临床资料。总结结直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分析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准确率为93.28%,不同病变表面形态的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混合型 和假凹陷型 病变是影响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准确率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LST是一种特殊的肿瘤 ,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其浸润深度,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病变表面形态是影响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准确率的危险因素,当病变为结节混合型 和假凹陷型 时,易影响其评估准确率。 李二峰 张全卯关键词:结直肠 超声内镜 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 构建 2024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肿瘤 医院收治的256例LST患者(297个病灶)的临床资料,作为建模组;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25例LST患者(129个病灶),作为外部验证组。将建模组病灶根据内镜下钳夹活体组织检查术(EFB)取样标本与LST切除后组织的病理诊断对比结果将病灶分为病理无差异组和病理升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切除前癌胚抗原水平、饮酒史、吸烟史、结直肠癌家族史、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以及病灶长径、病灶表面形态特征、病灶部位等内镜下特征。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将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绘制该模型 预测建模组内部抽样和外部验证组LST病灶切除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模型 的应用价值。结果病理升级组中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占比高于病理无差异组[38.7%(12/31)比22.2%(50/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5)。病理升级组与病理无差异组的LST病灶大小[长径≥2 cm者分别占63.9%(23/36)和44.4%(116/261)]、表面形态特征[扁平隆起型 分别占8.3%(3/36)和22.6%(59/261),颗粒均一型 分别占11.1%(4/36)和28.0%(73/261),结节混合型 分别占44.4%(6/36)和24.9%(65/261),假凹陷型 分别占36.1%(13/36)和24.5%(64/261)]、病灶部位[远端结肠分别占22.2%(8/36)和33.3%(87/261),近端结肠分别占16.7%(6/36)和28.7%(75/261),直肠分别占61.1%(22/36)和37.9%(99/2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12.62、7.0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结果显示,有结直肠癌家族史[OR=2.211,95%置信区间(95%CI)1.005~4.861,P=0.049]、病灶长径≥2 cm(OR=2.212,95%CI 1.074~4.555,P=0.031)、结节混合型 ( 李二峰 庞婧 张丽彬 张文斌 王峰 郭斌关键词:活体组织检查 结肠巨大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黏膜下剥离术的术中护理配合1例报告 被引量:1 2024年 总结1例结肠巨大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黏膜下剥离术的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护理要点: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掌握设备、器械的性能并熟练操作,掌握手术步骤,配合医生完成内镜下手术,重视患者术中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护理配合,预防术中低体温、皮肤受压等情况。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术后并发症。 刘迎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 结肠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护理配合 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的内镜下分型 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2024年 侧向 发育 型 结直肠肿瘤 (LST),作为一种在形态和病变发展上具备一定特性的肿瘤 ,其癌变风险较一般的肠道腺瘤显著增高。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进步,对LST的分类日益细致,这极大地促进了LST早期阶段的诊断与治疗的精准性。因此,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报道,对LST在内镜下的具体分型 以及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李梓萌 关晓辉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可能发病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结直肠侧向 发育 型 肿瘤 (LST)检出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将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疾病mRNA表达数据集,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差异基因分析,明确GSE77635中LS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基因表达的情况,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及KEGG分析。利用差异基因建立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后选取关键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194个差异基因,其中包括469个上调基因及725个下调基因。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LST的发生及发展。建立PPI网络后共选取5个关键差异基因(TP53、FN1、MYC、CD44、KRAS)。结论:LST的发生可能与PI3K-Akt通路密切相关。 许泽波 孙文栋 金少雄 杨锦锋 林清江 曾荣耀关键词:PI3K-AKT信号通路
相关作者
姜泊 作品数:638 被引量:3,254 H指数:2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大肠癌 大肠肿瘤 内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早期大肠癌 刘思德 作品数:393 被引量:1,128 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胶囊内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溃疡性结肠炎 放大内镜 智发朝 作品数:522 被引量:2,069 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内镜 克罗恩病 小肠疾病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小肠 张亚历 作品数:814 被引量:3,318 H指数:26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大肠癌 幽门螺杆菌 大肠肿瘤 双歧杆菌 内镜 周殿元 作品数:705 被引量:3,690 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大肠癌 双歧杆菌 大肠肿瘤 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