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篇“ 保留密度“的相关文章
- 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以广东省清远市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保留密度(1200、1800、2500株·hm^(-2))杉木人工林3 a期间的动态生长规律、环境影响因子间差异、林分生长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的3 a生长量及生长率均有所下降,小、中径材的出材量明显上升,其中,保留密度为1200株·hm^(-2)的林分大径材出材量最高,为22.46 m^(3)·hm^(-2);其次是保留密度为1800株·hm^(-2)的林分,大径材出材量为15.36 m^(3)·hm^(-2);保留密度为2500株·hm^(-2)的林分无大径材产出。保留密度为1800株·hm^(-2)林分的总出材量最大,为131.55 m^(3)·hm^(-2)。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降低,林冠开阔度和光照均有所增加,其中,保留密度为1200株·hm^(-2)的林分光照条件优于其他2种保留密度林分。不同土层间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较多的土壤理化性质在保留密度为1200株·hm^(-2)时表现最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大多在保留密度为1200株·hm^(-2)时最大。林分的生长主要与林冠开阔度、叶面积指数、林下直射光、散射光、土壤pH、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密度、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指数显著相关(P<0.05)。将低保留密度(1200株·hm^(-2))作为林分经营密度的效果最佳,最适合大径材的培育;若仅考虑木材产出,则应选择1800株·hm^(-2)为经营密度,该保留密度下总出材量最大。
- 卢德浩冯铭淳黄焕强邱展鹏谢惠燕陈世清林娜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土壤理化性质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保留密度的点云压缩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保留密度的点云压缩方法,用于在点云压缩过程中保留原始点云的密度从而生成高质量的重建点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对预先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得到训练样本;步骤S2,构建用于提...
- 付彦伟 贺蕴 任新麟 唐丹航 张寅达薛向阳
- 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枝条生长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影响,为杉木无节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的林分保留密度:1 200株·hm^(-2)(间伐强度为67%, L)、1 800株·hm^(-2)(间伐强度为51%, M)和2 250株·hm^(-2)(间伐强度:27%, H),间伐后的第5年,在各样地内选取标准木进行观测,探讨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结果]1)枝条总量、8 m以下枝条数量、8 m以上枝条数量、死枝数量、活枝数量均表现为:L>M>H,枯枝率表现为H>M>L;2)基径随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L与H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L的枝长大于M和H,说明低的林分保留密度更有利于枝条生长;3)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线性相关性较小。4)死枝的基径、枝长、数量与活枝数量随树干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活枝的基径与枝长随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减小,H、M的分枝角随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5)死枝与活枝的基径、枝长与分枝角在南部区域(90°~225°)整体大于北部区域,但枝条数量在东部区域(0°~180°)大于西部区域。[结论]要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调整杉木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高的林分保留密度会抑制枝条基径和数量的生长,从而减少节子的大小和数量,提高木材质量。在杉木幼龄期时可以对林木进行修枝,以减少宿存枝条,达到提高木材质量、培育无节材的目的,综合本研究的3种间伐保留密度,其中1 800株·hm^(-2)的林分保留密度更适宜培育无节大径材。
- 王佳琪马东旭蓝伟立陈块明林开敏
- 关键词:杉木
- 不同间伐保留密度杉楠复层林的凋落物水文特征
- 2024年
- 为探究杉木套种闽楠转为复层混交林经营过程中凋落物的水文效应,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纯林4种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套种相同密度闽楠转化的复层林和杉木间伐不套种纯林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收集林地凋落物,测定凋落物量、持水率、拦蓄量、持水量等水文指标,研究不同杉木保留密度的杉楠复层林凋落物的水文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留密度杉楠复层林改造对林分总凋落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物的总蓄积量、半分解量、未分解量均随着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升高,表现为Ⅳ(810株·hm^(-2))>Ⅲ(630株·hm^(-2))>CK(纯林570株·hm^(-2))>Ⅱ(570株·hm^(-2))>Ⅰ(375株·hm^(-2)),且半分解层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高于未分解层;不套种的杉木单层纯林的半分解层凋落物比例大于套种阔叶树闽楠的复层林,而未分解层凋落物的比例则相反;半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凋落物吸水速率规律相似,但持水量与持水率表现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且均表现为Ⅳ>Ⅲ>CK>Ⅱ>Ⅰ;凋落物最大拦蓄率变化范围为188.12%~233.54%,有效拦蓄量为24.39~48.54 t·hm^(-2),均表现为Ⅳ>Ⅲ>CK>Ⅱ>Ⅰ。杉木纯林间伐套种转为杉楠复层林,杉木保留密度大的杉楠复层林凋落物量及其水文功能增强,杉木保留密度较低的则相反,复层林的密度及其林分结构影响林下凋落物量及其水文功能。
- 汤隆兴杨芬露唐璐泓马祥庆吴鹏飞吴鹏飞
- 关键词:间伐保留密度林下套种复层林凋落物水文功能
- 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了解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人工林生长和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分配特征。[方法]以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200(D_(1))、1800(D_(2))和2250株·hm^(-2)(D_(3))等3种间伐保留密度,于间伐第6年比较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单株及林分的树枝、树叶、树干、树皮和树根的生物量及分配特征。[结果](1)林分平均胸径随间伐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且D_(1)处理显著大于D_(2)、D_(3)处理(P<0.05);间伐对平均树高影响不显著;平均单株材积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表现为:D_(1)>D_(2)>D_(3),蓄积量表现为:D_(3)>D_(2)>D_(1)。(2)杉木单株宿存枯枝和枯叶生物量表现为:D_(1)>D_(2)>D_(3),宿存枯枝、枯叶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分别为73.62%~74.81%、25.19%~26.38%;单株鲜枝和鲜叶生物量表现为:D_(1)>D_(2)>D_(3),单株鲜枝、鲜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48.06%~49.77%、50.23%~51.94%。(3)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宿存枯枝、宿存枯叶、鲜枝、鲜叶生物量均随着垂直空间高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宿存枯枝和枯叶生物量在6~8 m区段最高,鲜枝和鲜叶生物量在8~10 m区段最高。(4)杉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D_(1)>D_(2)>D_(3),杉木林分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D_(3)>D_(2)>D_(1)。杉木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其中树干所占比例为50.69%~52.43%、树枝为14.57%~15.30%、树根为13.00%~14.13%、树叶为11.59%~12.65%、树皮为8.17%~8.36%。[结论]在一定间伐保留密度下,低间伐保留密度能促进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增大单株各器官生物量,有利于林木培养,高间伐保留密度则能增加林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在一定垂直空间高度下,宿存枯枝及枯叶、鲜枝及鲜叶生物量均随着高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 陈块明蓝伟立马东旭江先桂林开敏叶义全
- 关键词:杉木生物量
- 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被引量:7
- 2024年
- 【目的】探究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径阶分布和材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高间伐保留密度(H:2 250株/hm^(2))、中间伐保留密度(M:1 800株/hm^(2))、低间伐保留密度(L:1 200株/hm^(2))3个处理,进行连续观测5 a。【结果】1)林分胸径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林龄为11 a时,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间伐对树高的影响不显著;2)单株材积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林分蓄积量表现为H>M>L;3)总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总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4)小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H处理显著大于L处理(P<0.05),出材率表现为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中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与林龄呈正相关,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大径材出材量与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L处理显著大于H处理(P<0.05)。【结论】抚育间伐能促进杉木人工林的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有利于大径阶林木培养,这些作用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
- 王佳琪马东旭蓝伟立陈块明郑鸣鸣叶义全江先桂江祥庆林开敏
- 关键词:杉木大径材
- 杉木保留密度对杉阔复层异龄林的影响
-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人工林主要树种和重要速生用材树种,具有重要生产价值。我国南方地区大面积杉木人工纯林由于经营强度大、经营周期短及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纯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等问题...
- 钱越
- 关键词:近自然经营复层林地力衰退
- 不同保留密度及修枝强度对杉木人林土壤特性的影响
- 左晓东
- 杉木保留密度对杉阔异龄复层林生长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解决杉木纯林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按近自然经营的原则改造杉木纯林为杉阔复层林。设定3种杉木保留密度,分别为A密度(525株·hm^(-2))、B密度(675株·hm^(-2))、C密度(975株·hm^(-2)),研究不同杉木保留密度对杉木及林下阔叶幼树年生长量、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密度下,杉木单株材积增长量最高且显著高于C密度,每1hm^(2)杉木材积增长量显著高于A密度,阔叶幼树地径年均增量比C密度高25.3%,土壤的含水量显著高于A密度。在0~20cm土层,B密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A、C密度,分别高出19.9%和34.5%;B密度下0~20、>40~60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C密度;B密度下0~60cm土层的全磷含量和全钾含量均为最高。可得出如下结论:杉木保留密度为B密度(675株·hm^(-2))时,杉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每1hm^(2)杉木材积年均增量均最高;林下阔叶幼树地径年均增量最高,有利于杉木大径材的培育且几乎不影响单位面积杉木出材量;土壤具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磷、钾及其他矿质养分含量,能促进复层林杉木和林下阔叶幼树的生长。
- 钱越李铁华游美李若楚张心艺
- 关键词:近自然经营复层林地力衰退
- 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马尾松林凋落物组成及分解对土壤碳和微生物的影响
- 韩雪洁
相关作者
- 林开敏

- 作品数:141被引量:1,839H指数:26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杉木 杉木人工林 人工林 间伐 土壤肥力
- 唐效蓉

- 作品数:51被引量:24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马尾松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 无性系 间伐 天然次生林
- 徐扬

- 作品数:14被引量:281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油松 飞播林 间伐强度 人工林 油松人工林
- 吴鹏飞

- 作品数:236被引量:1,095H指数:17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杉木 根系 植物 植物根系 低磷胁迫
- 徐成立

- 作品数:26被引量:172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华北落叶松 冀北山地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电阻抗 间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