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5篇“ 信阳毛尖茶“的相关文章
信阳毛尖被引量:33
2003年
信阳毛尖是我国传统名之一,也是河南省的著名土特产之一。对其生产历史、产地、品质特征、原料要求、炒制工艺、内含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介绍。
郭桂义孙慕芳王广铭罗娜
关键词:信阳毛尖生产历史炒制工艺化学成分
信阳毛尖文创产品设计
2024年
旅游行业恢复生机,各地区旅游快速恢复。其中文化旅游成为近些年旅游的重点。坚持文旅文创融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河南信阳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弘扬信阳文化,对丰富当地人民精神生活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了解到信阳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存在文创产品类型较少,对市场的吸引力较小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现状,分析信阳文化内涵。信阳毛尖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信阳毛尖的特点、历史发展、饮习惯、采摘叶的方式、传统炒等方面来阐述信阳文化。调研分析优秀文创产品的案例,分析信阳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程序,为信阳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助力,为发展信阳经济助力。并提出推广方式,发扬地域文化,助力信阳旅游发展。
李雪莹樊一凡
关键词:信阳毛尖设计方法
海拔对信阳毛尖生化成分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信阳毛尖生化成分与海拔的关系,该研究以不同海拔的信阳毛尖为对象,测定样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明确不同海拔信阳毛尖的生化成分差异。结果表明,低海拔样中游离氨基酸、没食子酸、儿素、表儿素、表儿素没食子酸酯和非酯型儿素含量更高,咖啡碱、黄酮类物质、表没食子儿素、表没食子儿素没食子酸酯、酯型儿素和儿素总量在高海拔样中含量更高;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信阳毛尖可根据海拔进行区分,儿素、表没食子儿素没食子酸酯、非酯型儿素和酯型儿素是区分不同海拔信阳毛尖的关键差异性成分。
陈凌芝孔亚帅张向娜王晶晶赵冰心孙慕芳王晓尹鹏郭桂义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海拔生化成分
不同干燥方式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以信阳毛尖半成品(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排把)为原料,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烘干,再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官品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提香机烘干、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50%)、信阳毛尖锅炒干、电烘笼烘干;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100%)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多酚、游离氨基酸、儿素含量均较高;碧螺春烘干机烘干(风量50%)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儿素含量较高;提香机烘干与锅炒干相比,前者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后者叶绿素、儿素含量较高,其他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电烘笼烘干叶与其他几种干燥方式相比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均偏低。
陈凌芝孔亚帅张思萌苏丹王杉陈义
关键词:信阳毛尖感官品质化学成分
清香型信阳毛尖关键呈香成分鉴定被引量:1
2024年
采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清香型信阳毛尖的关键呈香成分。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结果表明,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和顶空固相微萃取共计从信阳毛尖汤中得到48个呈香物质。风味稀释(flavor dilution,FD)因子≥27的呈香物质有22个,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的FD因子最高(6561),其次是香草醛(2187)、香豆素(729)、2-苯乙醇(729)、己醛(243)、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243)和δ-癸内酯(243)。定量分析结合OAV结果表明,OAV>1的关键香气成分有17个,包括(E,Z)-2,6-壬二烯醛、二甲硫、3-甲基丁醛、香叶醇、反-β-紫罗酮、芳樟醇、6-甲基-5-庚烯-2-酮、(E,E)-2,4-庚二烯醛、己醛、2-甲基丁醛、茉莉酮、壬醛、δ-癸内酯、γ-己内酯、香豆素、δ-茉莉内酯和吲哚,表明这些成分对清香型信阳毛尖香气品质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尹鹏卫艺炜王静王晓张向娜苏丹王晶晶孙慕芳郭桂义刘仲华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清香
不同干燥处理对信阳毛尖化学成分的影响
2024年
信阳毛尖的生产提供参考,选用炒干和烘干两种方式,干燥温度设置为95℃、100℃、105℃,测定不同干燥处理下信阳毛尖样的化学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信阳毛尖内含成分变化规律不同。相同温度下,烘干处理信阳毛尖样的儿素含量较炒干处理样高15.15%~15.63%,炒干处理样的EGCG和酯型儿素含量较烘干处理样高11.47%~19.59%、7.25%~19.69%。高温下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热变化促使炒干处理样的多酚和儿素含量、烘干处理样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可选用更易控制的烘干工艺以呈现信阳毛尖的品质风味,95℃烘干处理的信阳毛尖样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素、EC、EGC、CG、非酯型儿素含量和儿素总量等化学成分含量最高,分别为51.51%、4.17%、4.60%、0.45%、0.83%、3.04%、0.65%、4.32%、14.66%。
陈凌芝孔亚帅孙爱华陈义孙慕芳尹鹏
关键词:信阳毛尖温度化学成分
信阳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信阳毛尖产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分析了信阳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并进行了气象要素与叶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以揭示气候资源变化与叶产量的关系。利用信阳站1951—2022年信阳气温、降水、日照和土壤湿度等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全年和春生长季(2—4月)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信阳气候变化明显,全年和2—4月10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9℃和2.8℃,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土壤湿度呈减少趋势,但极端降水、暴雨日数有所增加。同时,2—4月历年日平均气温有4个相对稳定的低温周期时段,对信阳毛尖影响很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信阳的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对信阳毛尖叶产量有积极影响。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2—4月≥10℃活动积温、土壤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4个与产量相关性显著的气候因子,回归分析发现,气候资源产量与≥10℃活动积温、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回归结果通过了F检验(P<0.05),且其平均偏差为3.1%,最大偏差为7.4%,较好地揭示了气候资源变化与信阳毛尖叶产量的关系。
卢逸言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特征信阳毛尖茶叶产量
不同焙火程度对信阳毛尖感官品质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以无焙火处理为对照,探究信阳毛尖的3种焙火程度(轻火:90℃,20 min;中火:110℃,25 min;高火:120℃,30 min)与品质形成的关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信阳毛尖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及多元统计分析确定信阳毛尖在不同焙火程度下的品质演变。感官审评表明样的综合品质随焙火程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和热图分析显示焙火后样的儿素类物质的平均含量为14.62%,比原料高6.29%,增强了汤滋味的醇度和强度。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主要化学成分能有效区分3组不同焙火处理样,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儿素总量是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焙火处理有利于信阳毛尖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品质的形成,其中,轻火或中火处理的品质最佳。
陈凌芝孔亚帅王晶晶张向娜刘威尹鹏郭桂义苏丹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主要化学成分感官品质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信阳毛尖加工过程非挥发物代谢轮廓分析被引量:4
2024年
为了解信阳毛尖在加工过程中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信阳群体种鲜叶为原料,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信阳毛尖加工过程样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共对比鉴定出1000种非挥发性代谢物,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信阳毛尖在杀青后其非挥发性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共筛选出53个差异化合物,其中氨基酸、儿素、黄酮糖苷、脂质、嘌呤核苷、有机酸等化合物的转化是形成信阳毛尖风味和品质的关键;尤其是一些酰化黄酮糖苷、溶血磷脂酰类、嘌呤核苷类化合物在杀青后相对含量显著提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化合物在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这些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本研究进一步挖掘了影响信阳毛尖风味和品质的主要非挥发性代谢物,为揭示信阳毛尖风味和品质形成机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孔亚帅陈凌芝成恩朱尧王晶晶王晓王子浩陈义尹鹏郭桂义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
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信阳毛尖产业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是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途径之一。信阳毛尖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也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属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信阳发展毛尖产业,目前面临产业附加值不高、品牌构建意识不强、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壮大毛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可从挖掘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融合、打造体验空间等方面努力。
马衍明周树娅
关键词:信阳毛尖区域特色产业茶产业

相关作者

郭桂义
作品数:200被引量:961H指数:19
供职机构:信阳农林学院
研究主题:信阳毛尖茶 茶叶 化学成分 绿茶 信阳毛尖
孙慕芳
作品数:73被引量:395H指数:12
供职机构:信阳农林学院
研究主题:信阳毛尖茶 茶叶 信阳毛尖 化学成分 茶树
王广铭
作品数:53被引量:202H指数:9
供职机构:信阳农林学院
研究主题: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 茶叶 绿茶 茶树
袁丁
作品数:53被引量:347H指数:12
供职机构:信阳农林学院
研究主题:茶叶 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 化学成分 绿茶
张红梅
作品数:239被引量:597H指数:14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电子鼻 脱粒 饲料添加剂 人类疾病 离子交换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