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9038篇“ 免疫组化研究“的相关文章
- 6例肺小细胞癌的免疫组化研究与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 2024年
- 探讨肺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6例肺小细胞癌的临床相关资料及病理特征,对其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年龄53~89岁,平均年龄69.8岁,男女之比为4:2。6例患者均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来院就诊。影像CT检查均提示为肺部恶性占位。气管镜活检送病理检查,HE镜下显示均为呼吸道黏膜间质见核深染的挤压明显的异形细胞,异形细胞核椭圆形、不规则形、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椒盐样,胞浆稀少,细胞排列紧密,鱼群样。免疫组化表达:肿瘤细胞CK(+)、Syn(+)、CgA(+)、CD56(+)、Ki-67(80-90%+)、TTF-1(+)。患者随访情况:2例于入院后辅助检查发现远处转移,入院后不久死亡,3例出院后不久死亡,1例转院治疗,同时发现远处转移,目前处于化疗中,状态欠佳。结论 肺小细胞癌是高度恶性上皮性肿瘤,预后差。根据其特征性病理表现,结合发病部位、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 王海艳景竹春陈宁
- 关键词: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
- 高压氧治疗用于上颌窦外提升植骨术后早期愈合阶段的免疫组化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早期高压氧干预对上颌窦外提升植骨患者成骨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5名患者,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异种异源植骨术。术后3例患者分别接受100%浓度的高压氧治疗5周(T1)、6周(T2)和9周(T3),作为实验组,2例患者自然愈合6周(Ctrl)和13个月(TM),作为对照组。环形骨钻制取对应各组的骨组织块,针对骨钙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Tukey成对比较分析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两种成骨代谢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在对照组中,二因子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在实验组中,骨钙素最低水平出现在T2,而T1和T3组无差异(P=0.090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峰值出现在T1,与T2和T3无差异(P=0.0739)。实验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钙素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结论本研究基于小样本量推断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5~6周对老年患者上颌窦外提升植骨术后成骨效率的提高有一定意义,该疗法显著增加骨钙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代谢水平。
- 岳嵚王冠超盛海莹何晓彤孙强
- 关键词:骨钙素上颌窦外提升骨愈合高压氧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病理特征分析与免疫组化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病理特征分析与免疫组化,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癌变结节的细胞角蛋白19(CKl9)、核蛋白Ki-67的表达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手术切除病理标本后,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并采用光镜观察,分析患者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表达。结果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中,滤泡癌6例,癌结节旁存在非典型性增生结节2例,未分化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1例(微小癌15例)。免疫组化结果:典型乳头状癌患者CK19表达强阳性29例(93.55%),表达弱阳性2例(6.45%)。典型乳头状癌患者核蛋白Ki-67表达呈强阳性23例(79.31%),弱阳性6例(20.69%)。结论免疫组化CK19可为临床鉴别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恶性肿瘤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核蛋白Ki-67有助于评估细胞增殖活性。
- 尹青
-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 皮肤基底细胞癌NTRK3基因的多数据集生信分析及其免疫组化研究
- 目的:探索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icinoma,B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BCC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及靶点;通过对BCC中差异基因表达(differential exp...
- 胡泽涵
- 关键词:皮肤癌基底细胞癌生物信息学分析
- ER、EGFR、P53在乳腺癌中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ER、EGFR、P53在乳腺癌的免疫组化研究中的临床表现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56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原发乳腺癌组织中,观察其雌激素受体(E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53的表达水平,统计其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ER与临床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EGFR与其临床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与ER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 ER、EGFR、P53可以判断乳腺癌疾病的预后情况,能够为患者的针对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刘丽白春侠曹美荣
- 关键词:乳腺癌雌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率
-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髁突软骨影响的免疫组化研究
-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睡眠剥夺模型,研究大鼠行为学改变、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组织形态变化和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中IL-1β、TNF-α、MMP-2、MMP-9、IGF-I和VEGF的表达变化。 方法: 将60只8周龄...
- 刘阳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白细胞介素-1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文献传递
- 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腺癌患者300例,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IMPC(研究组26例)和普通腺癌(对照组27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将所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表型。分析IMPC在结直肠腺癌中的检出率;分析不同IMPC成分比例与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神经侵犯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IMPC在结直肠腺癌中的检出率为8.67%(26例),其中普通腺癌的检出率为91.33%(274例);不同IMPC成分比例与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IMPC成分比例升高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神经侵犯均呈升高趋势;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肿块部位、组织学类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远处转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EMA、CD10与E-cadheri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PC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及侵袭性,通过观察免疫组化表型并结合病理学特征,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 吴国标刘自光陈坚平申可
- 关键词:结直肠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
-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Toll样受体2的免疫组化研究
- 2020年
- 目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Toll样受体(TLR)2的免疫组化研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延安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病理诊断为"淋巴瘤",且经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原发性CTCL患者5例,并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5例原发性CTCL患者,共70例(病例组),同期选择30例正常皮肤组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2表达情况,调查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微镜下可见TLR2定位于细胞膜、细胞浆中,且呈现棕黄色或棕褐色,同时染色显著较背景高。在对照组中,TLR2无表达,表达阳性率为0%。在病例组中,TLR2总表达阳性率为35.7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5)。TLR2表达阳性率在病例组患者分期Ⅲ期组显著高于Ⅰ~Ⅱ期组(早中期)(χ^2=4.49,P<0.05)。结论原发性CTCL的TLR2免疫组化能够有效反应患者临床分期特征,呈现高表达状况,可能扮演着促癌基因的角色。
- 石芳邓元
- 关键词: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TOLL样受体2免疫组化
- 特发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 目的:特发性消化性溃疡是病因不明的上消化道溃疡,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无关,缺乏明确的治疗策略。本文旨在研究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及某些黏膜保护因素在...
- 王玉婷
- 关键词:杯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
- 文献传递
- 两种不同BRAF抗体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抗体的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BRAF突变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5年1月100例PTMC患者,其中接受特异性VE1抗体检测BRAF蛋白74例,F-7抗体检测BRAF蛋白99例。同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VE1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RA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3.2%(32/74);qPCR法检测BRAF^V600E的突变率为52.7%(39/74)。VE1抗体免疫组化法与qPCR法检测一致者63例(85.1%),两种方法的吻合程度具有一致性(Kappa=0.705,P=0.000)。VE1抗体检测BRAF蛋白表达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4.3%。F-7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RA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8%(74/99);qPCR检测BRAF^V600E的突变率为53.5%(53/99)。F-7抗体与qPCR检测一致者66例(66.7%),两种方法的吻合程度具有一致性(Kappa=11.729,P=0.001)。F-7抗体检测BRAF蛋白表达的灵敏度为88.7%,特异度为41.3%。结论免疫组化法是筛选PTMC BRAF蛋白的一种可行方法,特异性VE1抗体比F-7抗体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禹乐陈淑敏陈淑敏孟加榕余英豪黄仲庆
相关作者
- 徐天蓉

- 作品数:89被引量:31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 研究主题:淋巴瘤 免疫组化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范钦和

- 作品数:299被引量:1,314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病理分析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 郑肇巽

- 作品数:85被引量:3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瘤 免疫组化研究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 张品南

- 作品数:121被引量:217H指数:8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第三临床学院
- 研究主题:病理学 免疫组化研究 临床病理研究 形态学 病理
- 祝家镇

- 作品数:201被引量:610H指数:13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
- 研究主题:心传导系统 免疫组织化学 脑干损伤 法医学 法医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