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篇“ 兰德斯地震“的相关文章
1992年美国加州兰德斯地震——地壳结构不均匀性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
田有赵大鹏孙若昧滕吉文
关键词:兰德斯地震地震层析成像泊松比
文献传递
1992年美国加州兰德斯地震——地壳结构不均匀性对地震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2
2007年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S波的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兰德斯地震区余震成丛分布,并被低速块体截断,其中4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于P波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或偏向高速块体一侧,这可能是因为高速区多属地壳脆性介质,易于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反之,低速度区则可能代表破碎程度较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区域,因而更倾向于产生无震变形.基于兰德斯地震区强震震源位置、地震区P波、S波速度异常与泊松比分布推断,兰德斯地震区可能有流体存在.地壳流体易使地壳岩石弱化,从而引发大地震.
田有赵大鹏孙若昧滕吉文
关键词:兰德斯地震地震层析成像泊松比
兰德斯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的位移场研究被引量:20
2005年
根据兰德斯(Landers)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目录计算这些余震产生的位移场, 并与根据兰德斯地震破裂面滑动分布计算的主震产生的位移场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位移场的方向与主震大体一致, 余震破裂总体来看是继承性的. 余震产生的位移场达厘米量级, 足可以被GPS观测所捕获. 在利用地震震后随时间变化位移场研究地球粘性结构、地震震后滑动分布等地球物理问题时, 扣除余震产生的位移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 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万永革沈正康兰从欣
关键词:余震位移场震源机制兰德斯地震
1992年兰德斯地震对1999年赫克托矿地震的粘弹性应力触发被引量:2
2002年
1999年M_w7.1级赫克托矿地震发生在离1992年M_w7.3兰德斯地震断层仅20km的地方。两个地震相距较近表明,兰德斯地震触发了赫克托矿地震。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USGS、SCEC和CDMG(2000)的科学家发现兰德斯地震引起赫托矿地震震源处产生了负的库仑应力变化。这一负的应力变化与静态应力触发假说不一致。本文中,我们给出由下地壳的粘弹性流动控制的过程兰德斯地震对赫克托矿地震应力触发的证据。这种粘弹性流动产生了已为GPS和InSAR测量技术观测到的大尺度震后回跳。本项研究的结果是,粘弹性流动明显改变了兰德斯地震后莫哈韦沙漠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包括粘弹性流动的演化应力场逐渐使赫克托矿震源处的库仑应力演化到正应力的水平。就在赫克托矿地震前,库仑应力增长超过1 bar,使赫克托矿破裂趋近灾难性破裂的边缘。
曾跃华万永革
关键词:兰德斯地震库仑应力
雷达干涉测量对1992年兰德斯地震的运动学过程分两步反演的贡献
2001年
研究了1992年兰德斯地震的破裂过程。采用了两步法以限定滑动幅度和破裂时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否则会影响仅用地震资料得到的解。首先用独立的大地测量资料来约束滑动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然后获取破裂传播的时间特征。第一步用干涉测量数据和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数据进行独立反演和联合反演,以给出三段断层模型上沿走向和倾向的滑动分布特征。我们采用遗传算法来检验解的唯一性,并使用最小二乘找出拟合最佳的模型。根据大地测量的反演结果我们认为:用干涉测量数据足以给出兰德斯地震的滑动分布。由于在我们的构型中地表形变对浅层滑动比较敏感,因而所得到的地表滑动幅度比深层要高。得出的滑动分布与地表的地质观测结果一致,并证实了兰德斯地震的不均匀特征。霍姆斯特德谷断层(第2段)上绝大多数滑动发生在浅层,最大深度约为7 m。另一个滑动较大的区是在8 km 深的约翰逊谷断层上(第1段)。第二步则反演了强地面运动数据,使用了预设的最终滑动幅度和山大地测量数据推断的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的时间进程进行了约束。第二步强调地震随时间的强烈变化。高滑动区破裂前缘传播速度快,当破裂沿断层传播遇到阻力时其速度会减慢。平均而言,破裂前缘传播速度接近 S 波速度,并在开始后约20 s 结束。滑动幅度和破裂速度的较大变化表明:对破裂过程的描述用凹凸体的连续破裂比用匀速脉冲传播更为准确。
B.HernandezF.CottonM.Campillo刘志远
关键词:雷达干涉测量地震反演
兰德斯地震位移场雷达干涉图
1997年
Masso.,D
关键词:地震位移场地震观测
1992年加州兰德斯地震的前震序列及对地震起始的推断
1997年
1992年6月28日加州兰德斯地震(M_w=7.3)震前有一个7小时的前震序列,它至少由28个地震组成。在这次研究中,我们根据附近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互相关的高精度定位,对几何条件和时间进程进行了仔细调查。与其试图获得各次地震的走时,不如使用排列波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时的精度,并且使初至波的走时选取非常准确。我们用改进的走时进行综合再定位,减少了相对定位误差,使其在水平方向小于100m,垂直方向小于200m。改进后的定位,使前震序列的几何条件变得很清晰。兰德斯前震发生在主震断层面上的直立阶跃处,长500m。由前震序列所确定的起始带在直立阶跃的南面向东南发展,在北面向北发展。这个几何条件被前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所证实。它是右旋的,并且沿着断层两个相连部分上前震定位所确定的走向。当前震在阶跃处发生时,它顺时针旋转。前震序列的范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约1km。由所有先前的前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的模型表明,前震很有可能不相互激发。这个结果对于Mw=4.4的紧临前震尤为清楚。因为序列中的应力传递似乎没有在它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推断出一个下伏的无震起始过程,很有可能为无震蠕动。其他的研究表明,地震的起始现象可以由断层带的不均匀性所控制。在兰德斯地震中,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虽然不均匀的尺度很小,以至用常规定位技术都无法确定。
D.A.DodgeG.C.BerozaW.L.Ellsworth刘慧洁
关键词:地震前震序列地震预报
1992年兰德斯地震序列地壳变形的连续测量
1995年
我们试图解释兰德斯和约书亚特里地震序列震前、震时和震后在Pinon Flat观测站(PFO)得到的应变和倾斜的连续测量结果。这些数据显示了兰德斯主震后伴随着重大的瞬态形变,其总幅值是震时形变的百分之几和至少几天的衰减时间。与PFO观测站的其它多种仪器的观测数据相比较,使我们可以推测该形变的可能来源。在三个长基式应变仪记录的震后瞬态值的大小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它或者是大尺度形变或者是靠近部分观测站的局部运动。借助覆盖该区的那些应变仪的许多其它测量结果的相似性以及更靠近震源的其它显著震后位移可以将后者大部分地排除。大尺度形变的可能机制包括:震后断层滑动、近地表岩石中与时间有关的蠕变以及水位变化引起的弹性或热的响应。头两项与PFO的观测结果很一致,但是如果震后断层滑动是源,则它的分布与震时滑动必然不相同而且可以包括那些不是地震破裂的断层。如果其它机制中的一个是主要来源,则PFO数据意味着震后滑动必须大大地小于地震的滑动,或许2%,或者更小。震前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形变,即在震前数天到数分钟,没有观测到震时2×10^(-3)的形变水平。
F.K.WyattD.C.AgnewM.Gladwin刘新美
关键词:地震地质地震序列地壳变形
从震源机制研究1992年兰德斯地震序列前后的应力状态
1995年
加州东部剪切带(ECSZ)的应力状态,由于1992年约书亚特里M_w6.1地震兰德斯M_w7.3地震的发生有了重大变化。为了量化此变化,用1975年的高尔韦湖序列、1979年的霍姆斯特德谷序列、1981年至1991年的背景地震活动以及1992年兰德斯序列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了应力状态的反演。在所有的情形中,中间主应力轴(S_2)保持垂直,应力状态的变化包括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S_1和S_3)的走向变化和相对的应力幅度(φ)值的小量变化。一般说来ECSZ中的应力状态是,S_1的方位呈北东向且φ=0.43~0.65,这表明ECSZ是中等程度的应力拐折,断层作用的类型是转换拉张型。平托山断层的南部,位于1992年约书亚特里地震区内,由1981至1991年背景地震活动确定的应力状态于1992年4月23日和1992年6月28日有变化。在中心区内,S_1于4月23日从N14°±5°E转动到N28°±5°E,然后于6月28日又回到N16°±5°E。所以,兰德斯主震实际上给M_w6.1约书亚特里地震区又加载了一些剪应力。沿着兰德斯主震破裂带对1992年6月28日前后的应力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主震改变了应力的方位,S_1的方向顺时针旋转了7°至20°,从南至北逐步地变成与断层垂直的方位。沿着埃默森—坎普罗克断层,变化是如此地显著,以致余震的震源机制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偏应力张量来拟合。P和T轴的复杂分布表明,沿着破裂带北部作用的剪应力的大部分均匀成分在主震时被释放了。与兰德斯地区比较,M_w6.2大熊地震的圣贝纳迪诺山区有着一个特殊不同的应力状态,S_1的方位是N3°±5°W。在1992年M_w6.2大熊地震序列之后,该区没有显示出应力状态的任何重大变化。
E.Hauksson刘新美
关键词:地震序列地震应力震源
限制在1992年加州兰德斯地震断层带中传播的地震导波
1995年
沿着1992年6月28日M7.4兰德斯地震的断层线,我们在11个地点安装了7个台的流动地震观测网,台站离断层线的最大距离只有1km。我们发现在S波后面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对长周期的波列,而且这个波列只有当台站和发生的地震两者都很靠近断层线时才显示出来。我们把这个波列解释为局限于低速断层带内的地震导波。为了研究导波振幅随与断层线距离的分布,以及导波随沿着断层线传播距离的衰减,我们利用尾波规一化法来消除震源与记录位置的影响。规一化后的导波振幅在3-4Hz处出现一个谱峰,该谱峰随着远离断层线衰减很快。频谱幅度在高频段(8-15Hz)出现相反变化趋势,即随着远离断层线而增加。规一化的导波振幅在3-4Hz处也显示出随沿断层带的震源距加大而系统减小,由此我们推断出表观Q值为50。为了证实导波的存在,我们在断层上的11个观测地段中的一个布设了31个台站的密集台阵。记录的结果给出了确凿的证据证实了与断层带有关的导波的存在。我们将导波模拟成夫于两个均匀半空间的速度V_s为3.0km/s的低速波导中传播的S波,从波形模拟推断出波导宽度大约为180m,其剪切波速为 2.0-2.2km/s,Q大约为50。具有清晰导波的余震的位置显示出沿侧向和沿深度的有规则的分布,在三维空间中勾画出了低速断层带的范围。我们发现断层带延伸深度至少10km,这条断层带很明显向南延伸,穿过平托山断层,因为在平托山断层以北的地震台上观测到震中在南面的地震的导波。另外,在主震震中以北大约20km的断层弯曲处断层带出现不连续,在地震台和震中位于断层同一侧时就观测到了导波,而各在一侧时就没有观测到导波。
李永刚K.AkiD.AdamsA.HasemiW.H.K.Lee李瑞芬湛应春
关键词:地震断层带地震波

相关作者

万永革
作品数:357被引量:1,719H指数:28
供职机构:防灾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震源机制解 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
赵大鹏
作品数:38被引量:309H指数:8
供职机构:日本东北大学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成像研究 波速异常 发震机理 地震活动
张孟申
作品数:9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观测 遥测地震台 地震数据 遥测地震台网 PT
孙若昧
作品数:50被引量:70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地壳结构 三维速度结构
田有
作品数:75被引量:345H指数:1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地壳 地震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