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32篇“ 养分吸收利用“的相关文章
平衡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以及产量影响
2024年
为了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找到最佳的施肥方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照组为不施肥和常规施肥,试验组分为七种施肥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所有施肥处理下,平衡施肥的穗数、穗粒数、产量最大、N、P、K吸收总量最大,利用率显著提升。由此得出,平衡施肥为最佳的施肥模式,能够促进小麦产量提升,增加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率。
杨艳丽
关键词:小麦平衡施肥养分利用
灌溉水矿化度对春小麦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本试验以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发芽试验探究灌溉水矿化度CK(蒸馏水)、W1(低矿化度水)、W2(中矿化度水)、W3(高矿化度水)对不同品种春小麦(新春6号、新春8号、新春15号)种子萌发及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
杨娜
关键词:春小麦养分利用氮肥
胡麻间作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为明确不同胡麻间作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贡献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种间作类型:胡麻||玉米间作(F||M)、胡麻||大豆间作(F||S), 3种带型配置[4∶2 (S1)、6∶3 (S2)和8∶4(S3)],以单作为对照,共计9组处理,比较分析了两种间作系统中不同带型配置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作物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胡麻||玉米间作系统显著高于胡麻||大豆间作,且在8∶4行比配置下达到最大值;两种间作系统中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胡麻||玉米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12.15%~50.38%、44.79%~67.29%和3.90%~25.75%,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73.20%~78.36%;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33~2.10、1.76~2.08和1.11~1.53,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30~-0.12、-0.42~-0.25和-0.10~0.07。胡麻||大豆间作系统中,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6.86%~60.06%、11.97%~59.21%和7.34%~65.30%,氮素利用效率高出单作48.77%~71.74%;氮、磷和钾吸收因子对LER的贡献分别为1.17~2.13、1.20~2.10和1.15~2.15,利用因子的贡献分别为-0.53~-0.30、-0.46~-0.15和-0.52~-0.03。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8行胡麻4行玉米间作带型能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利用能力,增加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其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非利用效率的改变。
韩静王一帆高玉红高玉红剡斌文明王海娣刘宏胜
关键词:间作养分吸收养分利用作物产量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为了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效果,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普通复合肥,氮肥分次施用)(FFP)、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施肥)(T1)、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2)、90%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3)、80%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4)共6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62.7%~68.5%)均高于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31.5%~37.3%);各处理的实际产量表现为T2>T1>FFP>T3>T4>CK,与FFP处理相比,T2和T1处理增产6.6%和2.2%,T3和FFP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地上部氮素和磷素吸收积累量在籽粒部分占比达到65%和70%以上,与FFP处理相比,T1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9%和12.9%、0.9%和3.2%、0.9和3.2 kg·kg^(-1),T2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6%和1.6%、2.6%和9.6%、2.6和9.6 kg·kg^(-1),T3和T4处理与FFP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率,在氮磷钾总养分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更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磷吸收,在氮肥分次施用情况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增产效果更明显,适当减肥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稻田养分残留。
戴黎胡诚万建华徐化林刘茂军郭卫红乔月
关键词:有机无机复混肥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
磷肥运筹对机插双季稻产量构成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磷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与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湘早籼45号(早稻)和泰优553(晚稻)为材料,在3个施磷(P_(2)O_(5))水平(P45:45 kg/hm^(2);P75:75 kg/hm^(2);P105:105 kg/hm^(2))与2个施用时期(全基肥,S1;基肥:穗肥=2:1,S2)下开展机插试验。结果表明,施磷量增大可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并且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但施用时期无显著影响。施磷量与施用时期对产量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早、晚稻产量均以P75处理显著较高,早稻以P75S1处理最高,而晚稻以P75S2处理最高。随施磷量增大,早、晚稻磷素吸收效率与磷肥利用率显著降低,氮、钾素吸收量与吸收效率显著增大,但氮、钾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而氮、钾肥偏生产力表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以P75处理最高。早稻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一般以S1处理较大,而晚稻表现相反。可见合理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以施磷75 kg/hm^(2)表现最好,由于早季磷肥施用会明显增加晚季土壤有效磷含量,早稻以一次性基施为宜,而晚稻以基肥:穗肥=2:1为宜。
肖敏郭浪崔璨程周琦刘玉午卓乐吴思易镇邪
关键词:双季稻养分吸收利用
控释尿素和有机物料添加提高黄壤冬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被引量:1
2024年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黄壤冬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黄壤地力改善以及冬油菜丰产提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2022年连续4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展控释尿素和不同有机物料添加长期定位试验,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不施氮肥(U0)、控释尿素(CRU180)、普通尿素(U180)以及在普通尿素施用下配施3种有机物料[秸秆(U180+S)、生物炭(U180+B)和商品有机肥(U180+O),均为3000 kg/hm^(2)],在冬油菜收获后,分别测定不同处理冬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结果表明,与U0处理相比,CRU180和U180处理冬油菜产量分别提高732.5和588.8 kg/hm^(2),配施有机物料后,U180+S、U180+B和U180+O处理冬油菜产量较U180处理分别增加516.9、662.6和622.0 kg/hm^(2),其中以U180+B处理冬油菜产量最高,为2646.8 kg/hm^(2)。与U0处理相比,CRU180和U180处理冬油菜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与U180处理相比,配施有机物料显著提高冬油菜地上部生物量,4年均以U180+B处理最优,但与U180+S和U180+O处理差异不显著。冬油菜氮磷钾累积量均以U180+B处理最大,4年平均值分别为164.7、31.9和139.1 kg/hm^(2)。CRU180处理氮素农学效率(AEN)、偏生产力(PEPN)和吸收利用效率(REN)高于U180处理;配施有机物料后,U180+S、U180+B和U180+O处理冬油菜AEN、PEPN和REN较U180处理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以U180+B处理最高,分别为6.95 kg/kg、14.70 kg/kg和38.43%,高于其他处理。U180+S处理冬油菜经济效益为7109.9元/hm^(2),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控释尿素和有机物料(秸秆、生物炭和商品有机肥)添加均能提高冬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且以配施生物炭冬油菜产量最高,但配施秸秆冬油菜经济效益最优,建议在贵州黄壤区冬油菜生长季,正常肥料施用量情况下,可施用控释尿素替代常规尿素,且适当增施外源有机物料以保�
魏全全张萌芶久兰饶勇顾小凤柳玲玲肖华贵
关键词:控释尿素有机物料黄壤冬油菜养分吸收利用
不同蔗叶生物炭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蔗叶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甘蔗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蔗叶生物炭在甘蔗生产中的科学施用及实现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和15N同位素示踪桶栽试验,以桂柳05136和桂糖42为供试品种,设CK(对照,不施蔗叶生物炭)、T1(蔗叶生物炭用量2.7 t/ha)、T2(蔗叶生物炭用量5.4 t/ha)和T3(蔗叶生物炭用量10.8 t/ha)4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蔗叶生物炭用量对甘蔗收获期蔗茎和蔗叶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和吸收累积量、氮肥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入不同用量的蔗叶生物炭对蔗叶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甘蔗蔗茎产量,且随蔗叶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蔗茎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T2处理达最高,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施用蔗叶生物炭,蔗茎与蔗叶氮、磷含量及地上部氮、磷吸收累积量均无显著变化,T2处理显著提高2022年大田试验蔗叶磷吸收累积量及桶栽试验蔗茎氮、磷吸收累积量。大田试验下,施用蔗叶生物炭较CK显著提高蔗茎钾含量,2021年和2022年增幅分别为31.3%~38.2%和10.5%~29.5%。蔗茎钾含量T2处理与T1处理相当,并在2022年显著高于T3处理。但在桶栽试验下,施用蔗叶生物炭对蔗茎、蔗叶及尾梢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施用蔗叶生物炭提高了大田试验蔗茎及地上部钾吸收累积量,其中,蔗茎增幅18.2%~45.6%,地上部增幅13.5%~32.8%,且以T2处理最高。施用蔗叶生物炭对甘蔗氮、磷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大田试验的钾养分生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14.7%~23.1%(2021年)和6.0%~19.5%(2022年)。15N同位素示踪进一步表明,蔗茎的氮肥吸收量最高,占总吸收量的46.5%~54.2%,蔗叶和尾梢的氮肥吸收量相当,分别占总吸收量的23.3%~27.5%和22.6%~28.0%。施用不同用量蔗叶生物炭,蔗�
杨梦乐彭嘉宇桂意云沈小微唐新莲黄金生周柳强刘昔辉谭宏伟区惠平
关键词:生物炭甘蔗养分吸收
与玉米间作促进苍术根际养分吸收利用的原因被引量:2
2024年
与玉米间作能够缓解苍术连作障碍,而养分条件变化是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究苍术||玉米间作对苍术根际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开展了为期2年的苍术||玉米间作根际不同分隔处理的田间试验,共设置了4种处理:苍术单作(A)、苍术||玉米间作不隔膜(AI)、苍术||玉米间作隔尼龙膜(AN)和苍术||玉米间作隔塑料膜(AP),分别测定了苍术生物量和4种挥发油成分含量,苍术根茎氮磷钾含量,根际土壤pH、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结果发现,AI和AN处理的苍术根茎鲜重均高于A和AP,且AI与A和AP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苍术4种挥发油含量均表现为AI和AN高于A和AP,其中AI的β-桉叶醇含量分别比A和AP显著高128.4%和205.6%(P<0.05),AI和AN的苍术素含量比A和AP显著提高75.0%~875.0%(P<0.05);相比A和AP,AI和AN的苍术根茎4种挥发油成分总含量显著提高82.8%~210.3%(P<0.05),表明苍术||玉米间作的地下根际互作对促进苍术根茎生物量和挥发油积累有重要作用。AI和AN比A和AP苍术根际土壤pH下降0.4%~6.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3.5%~48.1%;AI的苍术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比A和AP显著提高32.8%和36.2%(P<0.05),AN的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1.5%和46.7%(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苍术酮主要与苍术根茎氮磷钾含量和根际土壤氮磷钾含量呈正相关,而苍术素主要与根茎钾含量呈正相关。与A和AP相比,AI苍术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23.4%和30.0%(P<0.05);AI和AN的氮和钾利用效率比A显著提高131.3%~222.2%(P<0.05)。综上可知,苍术||玉米间作体系中,与无根际互作(A和AP)相比,地下根际互作效应(AI和AN)可提高苍术根际酸化水平,活化土壤氮磷钾,促进苍术根茎养分吸收利用,进而提高苍术产量,同时影响苍术根茎挥发油积累。本研究揭示了苍术||玉米间作地下根际作用是促进苍术根际养分吸收利用的重要因素,为药用植物生态多样性种植模式推广�
曹梅玉张有闫滨滨万修福孙楷康传志王红阳吕朝耕张燕郭兰萍
关键词:挥发油养分吸收
氮调控植物对不同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2024年
氮肥施加量和氮源形态显著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氮素调控植物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包括不同氮源形态和不同氮施加量调控植物对氮、磷、钾、钙、铁等大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比如氮通过调控植物根系形态结构、根系细胞壁组分、根际微生物代谢和群落结构、体内信号分子传导及通路等过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植物对土壤中元素的吸收利用。氮对不同植物养分吸收利用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针对性的施加氮肥提高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
颜玉莲李建强徐青山魏倩倩刘晓霞迟春欣孔亚丽朱练峰田文昊张均华朱春权
关键词:营养元素生理机制分子机制根际微生物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旱区雨养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2024年
针对旱区雨养玉米生产中氮肥管理不当和玉米长期连续种植导致的肥料利用效率低、氮肥损失严重及土壤养分枯竭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晋西南盆地的褐土农田区开展了4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100%施化学氮肥(N1)、有机肥替代15%化学氮肥(N2)、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N3)、有机肥替代45%化学氮肥(N4)]以及不施化学氮肥和有机肥处理(N0),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利用、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学氮肥处理(N1)相比,30%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N3)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9.6%)和叶面积指数(18.1%)改善了玉米冠层的光合生产能力,使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37.8%,同时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缩短生育期天数(提前10 d,2021),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转移和积累。此外,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还通过提高上层土壤(0~40 cm)中的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改善了土壤供肥能力,尤其是N3处理,通过增加肥料-^(15)N回收率和降低肥料-^(15)N的土壤残留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使玉米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8%~45.4%、0.5%~13.1%、4.4%~64.4%。综上所述,在晋西南盆地褐土农田区的玉米生产中,推荐有机肥替代30%的化学氮肥,该替代比例不仅可以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回收率,还有助于改善土壤供肥能力,对该地区的玉米可持续性生产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旱区雨养玉米生产中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费聪
关键词:籽粒产量土壤肥力

相关作者

王宜伦
作品数:175被引量:1,655H指数:22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夏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产量 冬小麦产量 氮肥效率
李小坤
作品数:335被引量:4,056H指数:38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冬油菜 养分吸收 施肥
苏瑞光
作品数:9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夏玉米 推荐施肥 养分吸收利用 专家系统 夏玉米产量
张萌
作品数:60被引量:415H指数:13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黄壤 马铃薯 烤烟 生物效应 辣椒
芶久兰
作品数:53被引量:370H指数:11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黄壤 马铃薯 生物效应 土壤肥力 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