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篇“ 养分归还量“的相关文章
亚热带10个树种人工幼林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分析
2022年
为了评估凋落物在亚热带森林养分循环中的生态作用,选择亚热带10个树种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树种间凋落物年产的差别,以及碳、氮、磷养分归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米老排年凋落物、碳归还、磷归还最高,分别为676.24、416.77、0.27 g·m^(-2);福建柏年凋落物、碳归还和磷归还最低,分别为105.23、53.49、0.03 g·m^(-2);闽粤栲凋落物氮归还最高,为6.17 g·m^(-2);马尾松凋落物氮归还最低,为0.73 g·m^(-2)。亚热带人工幼林凋落物碳归还随着凋落物碳、氮含的增加而降低;凋落物氮归还随着凋落物碳、磷含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凋落物氮含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磷归还随着凋落物碳含的增加而降低。研究显示亚热带人工幼林凋落物碳、氮、磷养分归还受到凋落物碳、氮、磷养分元素含的共同调控。
朱敏贾辉万晓华
关键词:亚热带人工幼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
秸秆深度粉碎均匀抛洒还田降低秸秆焚烧率并提高养分归还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粉碎程度与还田方式对减少秸秆焚烧率及其养分损失的影响,以提升秸秆还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水稻秸秆还田田间试验与模拟试验在湖南宁乡进行。田间试验设秸秆传统不粉碎条带还田(T1)、中度粉碎条带还田(T2)、深度粉碎均匀抛撒还田(T3)3个处理,T1、T2、T3的秸秆还田长度分别为39.0、14.4、5.3 cm,抛撒均匀度分别为37.7%、45.4%、87.4%。模拟试验设置与田间试验T1、T2、T3处理相对应的M1、M2、M3处理,并增加秸秆深度粉碎条带还田(M4)处理。早稻收获后,秸秆按照处理进行焚烧后还田,分析秸秆焚烧率,测定焚烧前及焚烧后还田秸秆灰渣的养分,计算养分损失及损失率。在焚烧后第1天及在晚稻成熟期,测定土壤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结果】模拟试验条带还田下,秸秆粉碎程度为M4时,焚烧率显著低于M1和M2,焚烧后M4处理的灰渣中氮含分别较M1、M2处理显著增加76.5%、73.5%,磷含分别减少42.0%、39.1%,钾含分别减少11.1%、10.7%,碳含分别显著增加37.3%、36.0%。田间试验秸秆(不含稻茬)焚烧后,T2处理秸秆中的C、N、P_(2)O_(5)、K_(2)O平均损失分别为1101.3、34.1、2.7、13.9 kg/hm^(2),平均损失率分别为91.1%、89.8%、22.4%、16.1%。T3处理秸秆无法焚烧,从而实现了养分理论上全归还。与焚烧前相比,T1和T2处理平均N、P_(2)O_(5)、K_(2)O的养分归化比分别下降了18.8、3.2、8.2个百分点;与T1和T2处理的平均值相比,T3处理的N、P_(2)O_(5)、K_(2)O的养分归化比分别增加了18.7、3.5、9.1个百分点。经过秸秆焚烧后,T3处理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含在晚稻成熟期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活性有机质含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秸秆深度粉碎结合均匀抛撒还田可基本防止秸秆焚烧,实现秸秆养分归还,降低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养分损失,促进双季稻田土壤周�
李超程凯凯廖育林郭立君周峻宇罗先富文丽唐海明汤文光汪柯肖小平
关键词:秸秆粉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焚烧土壤养分
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林凋落物输入动态及养分归还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物质循环与能流动的重要载体。为明确云南松林地凋落物输入动态与养分归还规律,以滇中高原磨盘山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枯落物收集器法和室内试验分析的方法,对云南松林凋落物输入动态特征以及养分归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松林凋落物年输入为13323.54kg·hm^-2·a^-1,月凋落的季节动态呈多峰型,其峰值分别出现在2月、5月、8月、10月和12月,而最小值则出现在9月。(2)云南松凋落物中叶的年凋落为9537.94 kg·hm^-2·a^-1,占年总凋落的71.59%,其次分别是枝和屑,其年凋落分别为1935.38 kg·hm^-2·a^-1和1157.43 kg·hm^-2·a^-1,分别占年总凋落的14.53%和8.69%,花的年凋落占年总凋落的比例最小,为1.33%,枝和叶凋落物输入,特别是叶凋落物输入对其年输入总和月凋落动态贡献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凋落物的月输入动态。(3)滇中高原云南松凋落物总氮、总磷、全钾和全碳的年归还分别为70.29、23.81、29.98、6091.73 kg·hm^-2·a^-1;各组分的养分归还中以叶凋落物的养分归还最大,是滇中云南松养分归还的主要形式。研究表明,云南松天然次生林各组分的输入与养分归还受到树种本身生长节律与代谢过程影响的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森林凋落的时空变化机制还需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杨关吕黎建强左嫚孙轲胡景
关键词:云南松养分归还量
一种凋落物分解-土壤养分归还模拟测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凋落物分解‑土壤养分归还模拟测定装置,涉及实验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透明土柱管、圆形凋落物分解袋和湿度传感器,所述透明土柱管底部设有网孔底座,所述透明土柱管内壁安装所述湿度传感器,所述透明土柱管外壁安...
海龙张文军王晓江李爱平武永智李卓凡洪光宇张雷
文献传递
间伐对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了解间伐对杨树大径材生长的影响,按人工林不同间伐方式和强度设计了4种间伐处理,分别为对照、30%强度的下层伐(下层30%)、50%强度的下层伐(下层50%)、50%强度的机械伐(机械50%),探讨了不同间伐处理对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凋落物及养分归还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凋落物中5种营养元素含归还大小为Ca〉K〉N〉Mg〉P;4种处理的凋落物及养分归还月动态变化趋势均为8—11月最多,分别占年归还的76.48%-79.68%和80.35%-90.46%。该研究结果为杨树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调控提供参考。
Dao Ngoc Chuong崔光彩洪森先田野方升佐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间伐强度凋落物归还量
江苏省小麦秸秆养分垂直分布特征与不同茬高下麦秸养分归还估算被引量:4
2015年
为明确小麦植株不同层次的秸秆养分特征,科学估算不同留茬高度下麦秸养分还田,通过采集江苏省生产上主推的9个春性品种和1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植株,用分层切断法,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 cm和〉20 cm表示5段秸秆),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获取颖壳与穗轴,对植株各部分秸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基部0~20 cm范围内,4个层次秸秆干重占植株秸秆干重的比例都表现为半冬性品种大于春性品种,20 cm以上部分则相反;在同一空间层次上,春性品种的秸秆氮(N)与磷(P)含高于半冬性品种,而秸秆钾(K)含低于半冬性品种;春性小麦品种秸秆N与P含都呈现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半冬性小麦品种从基部向上秸秆N含变化不大,而P含呈“U”型变化,两类品种秸秆K含都表现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增加的趋势。在留茬10~20 cm且秸秆还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与春性品种相比,半冬性品种秸秆N归还高23.4%~26.9%,秸秆P归还高16.7%~30.8%,而秸秆K归还低20.4%~25.9%。江苏省小麦秸秆N、P、K总分别为10.20×10^4、1.16×10^4t和19.52×10^4t,在留茬15 cm高时,小麦秸秆N、P、K养分归还分别为4.90×10^4、0.56×10^4t和8.47×10^4t。江苏省2种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养分不同,在麦秸还田后不同麦区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有所不同。
顾克军顾东祥张斯梅张传辉石祖梁许博杨四军常志州
关键词:小麦留茬高度秸秆还田
模拟氮沉降对甜槠林分凋落物及主要养分归还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选取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甜槠林为研究对象,从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进行模拟氮(N)沉降试验,以探讨甜槠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对N沉降的响应。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 kg N hm-2a-1),低氮(LN,50 kg N hm-2a-1),高氮(HN,100 kg N hm-2a-1),高氮+磷(HN+P,100 kg N hm-2a-1+50 kg P hm-2a-1),每个处理重复3次。在模拟氮沉降2 a后,于2012年7月开始收集各样地的凋落物样品,分析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氮沉降增加没有显著提高林分凋落物产;不同处理落叶、落枝中N、P、K、Ca、Mg含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氮沉降亦没有显著增加凋落物各养分;模拟氮沉降处理均增加了各养分元素年归还,但不同元素对N沉降的响应不同。N、K和Mg年归还与CK存在显著差异,而P和Ca年归还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
张林李茂徐俊田地张驰徐小牛
关键词:甜槠林凋落物归还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养分养分归还特性被引量:36
2014年
通过文献收集法对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产养分养分归还进行分析,以研究我国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区凋落物养分动态和区域特征,以期在区域尺度上为马尾松林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提供更全面和更具普遍性的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产差异显著,并随林分龄级而异,10~20、20~3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产差异较0~10、30~50 a龄级马尾松林凋落物大,产最高地区的10~20、20~30龄级林分分别是产最低地区同一龄级的2.93、2.74倍,30~50 a生林分产最高地区仅是最低地区的1.37、1.63倍;凋落物不同养分差异显著,三峡库区N元素含较高,福建三明P、Ca、Mg元素较高,K元素则是贵州龙里较高;广西武宣23 a生林分N归还是8 a生N归还的3.45倍,K归还则是10.13倍.不同凋落物组织器官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不同,不同林分对环境和立地因子的响应不同,因为气候对凋落物产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在局部区域凋落物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凋落物养分受林分土壤主要养分调节,凋落物养分归还反映土壤养分的潜力,土壤养分通过马尾松的生长影响凋落物产,说明马尾松林凋落物养分循环与土壤养分状况有很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调节.
葛晓改周本智肖文发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含量养分归还量
木论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凋落物的产及其养分归还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解具有特殊地表生境的喀斯特森林的凋落物特征和物质循环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和土壤肥力、森林水文效应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采用收集器定位研究方法,于2006—2010年连续5年在木论保护区森林内进行凋落物采集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年凋落物为7.85~10.49t/hm2,年平均值为8.71t/hm2;2)凋落物的月变化为0.48~1.01t/hm2,季节分配为秋季(2.91t/hm2)>冬季(2.14t/hm2)>春季(1.93t/hm2)>夏季(1.73t/hm2);3)年凋落物组分为叶子(4.88t/hm2)>枝条(3.14t/hm2)>花果(0.40t/hm2)>其他杂物(0.30t/hm2);4)年凋落物养分归还为Ca(16.07kg/hm2)>N(14.69kg/hm2)>K(3.30kg/hm2)>Mg(1.74kg/hm2)>Mn(0.79kg/hm2)>Fe(0.12kg/hm2),P、Zn、B分别为0.03~0.04kg/hm2;5)回归分析表明,凋落物的月变化与月降雨呈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不明显。
黄承标覃文更冯昌林韦国富王肇钦莫桂蝶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养分归还量
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年变化格局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年变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群落通过枯枝落叶形式每年向林地归还养分(N、P、K、Ca、Mg、Fe、Mn、Cu、Zn)总为217.310kg·hm^-2.其中5种大元素年归还顺序为N〉Ca〉K〉Mg〉P,4种微元素的为Fe〉Mn〉Zn〉Cu.群落通过落叶归还于林地的养分占总的80.49%,并以木荷叶为主,它主导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年凋落养分归还.9种营养元素归还在不同月份间的变化很大,在4月N、P、K、Mg、Mn达到第一个归还高峰,8月N、P、K、Ca、Mg、Fe、Mn又出现第二个归还高峰;Ca、Fe、Cu、Zn的第一个归还高峰在5月,Cu和zn的第二个归还高峰在7月,在11月除Cu外各养分元素又有一个小归还峰.凋落物的C/N年变化在27.38~40.29之间,C/P年变化值在1045~1703之间.在4种组分中,以落叶对N、K、Mg、M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枝对Ca、Cu、Z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果对P的年归还贡献最大,而花及杂物对Fe的年归还贡献最大,养分利用效率以P和4种微元素的较大,它们(特别是P)较易成为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程煜洪伟吴承祯杨细明陈灿
关键词:凋落物养分归还量木荷马尾松

相关作者

徐小牛
作品数:163被引量:1,470H指数:19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研究主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理化性质 城市土壤 土壤养分
刘文飞
作品数:88被引量:920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模拟氮沉降 凋落物 杉木
樊后保
作品数:197被引量:2,595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杉木人工林 氮沉降 杉木 马尾松 模拟氮沉降
谢宗强
作品数:195被引量:3,135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三峡库区 濒危植物 银杉 生物多样性 消落带
刘会
作品数:6被引量:14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常绿阔叶林 冰雪灾害 归还量 建群种 养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