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篇“ 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文章
-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后再发脑梗死情况及导致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患者均经治疗后出院,并予以抗血小板行二级预防治疗。随访3年,统计患者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正常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信息并比较,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sitic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00例患者3年随访期间内,再发脑梗死者共计41例,再发率为41.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合并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合并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狭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几率较高,影响再发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增强规范用药意识,改善糖脂代谢,以期降低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
- 刘欣杨艳丽
- 关键词:脑梗死
- 基于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
- 2024年
-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中风病区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7:3的比例划分90例患者为训练组(63例,3年内未再发脑梗死26例,3年内再发脑梗死37例)与测试组(27例,3年内未再发脑梗死17例,3年内再发脑梗死10例),使用3D-slicer软件提取脑梗死区域图像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主成分分析可视化初次梗死及再梗死影像组学特征分布情况。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分析及支持向量机递减特征消除进行特征筛选,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与测试组中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影像组学特征鉴别糖尿病脑梗死与再发脑梗死的效能。最后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鉴别特征与临床理化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与再发两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slicer软件共提取出837个影像组学特征。主成分分析中PC1和PC2共解释了87.1%的总体变异,两组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离趋势。LASSO模型筛选出10个特征,SVM-RFE筛选出5个特征,两种机器学习共有5个交集影像组学特征,使用5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训练组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2,测试组中AUC为0.639。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风险特征与糖化血红蛋白、舒张压、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具有显著相关性(r_(s)>0.5,P<0.05)。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构建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再梗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效能。
- 孙欣孙欣许允发刘婧安杨张兰
-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再发脑梗死
- 152例再发脑梗死患者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再发次数、再发时间间隔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住院治疗的15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并对各项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颈部血管斑块受累血管数量,分析以上因素对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及其再发次数和再发时间间隔的差异。结果:再发组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颈部血管斑块受累血管数量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多次再发组(≥3次)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部血管斑块受累血管数量显著高于普通再发组(≤2次)(P<0.05);近期再发组(再发时间≤1年)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颈部血管斑块受累血管数量显著高于远期再发组(再发时间>3年)(P<0.05)。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颈部血管斑块是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要重视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和颈部血管斑块以预防脑梗死短期内反复再发。
- 薛兵
- 关键词:脑梗死
- 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多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 2023年
-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和60例再发脑梗死患者(再发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并发疾病、吸烟习惯、预防性治疗情况、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再发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合并高血压伴、冠心病伴、糖尿病发生率及吸烟率均明显高于初发组,预防性治疗占比明显低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发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积压均明显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及全血高切黏度增加是导致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治疗是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及全血高切黏度增加,临床需根据其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性治疗工作,同时,应加强患者健康指导,以尽量降低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
- 廖开成唐小华谢欣峰
- 关键词:脑梗死再发脑梗死预防措施
- 基于HR-MRI颅内血管斑块参数与老年初发和再发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023年
- 比较老年初发和再发脑梗死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的颅内血管斑块参数差异,并探讨相关颅内血管斑块特征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回顾性选取老年脑梗死患者179例,患者治疗前均行HR-MRI检查,根据住院原因分为初发组和再发组,并比较两组的HR-MRI颅内血管斑块参数差异;于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随访复查,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R-MRI颅内血管斑块参数及其他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HR-MRI颅内血管斑块参数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显示初发与再发组脑梗死组的斑块重构方式,偏心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颅内血管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出血占比、斑块强化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结果显示:再发脑梗死、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升高、斑块负荷增大、斑块内出血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HR-MRI的斑块负荷、斑块内出血、斑块强化程度预测概率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分别为0.658、0.604、0.616,特异度分别为77.8%、76.9%、82.9%;联合预测的AUC为0.727,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53.8%。以上表明初发和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血管斑块特征存在差异,颅内血管斑块特征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HR-MRI检查脑梗死的颅内血管斑块特征有助于预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 朱桐吴艳云陈宇鲜
-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斑块预后
- 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行血运重建术后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究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行血运重建术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03—2018-12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血运重建术的92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均存活,其中12例术后至随访结束再发脑梗死,其余80例术后无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Suzuki分期(OR=75.102,95%CI3.781~1491.721,P=0.005)、mRS评分(OR=15.712,95%CI 1.975~124.975,P=0.009)可影响术后再发脑梗死的概率。结论烟雾病应早期手术,及时在Suzuki分期的早期和mRS评分较低的阶段进行手术,术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效果更好。
- 袁小威杜宁吴建珩
- 关键词:烟雾病再发脑梗死血运重建术
- 患者基线颈动脉斑块对比增强超声定量分析对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对比增强超声(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定量分析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4例老年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采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TIA治疗,并收集治疗后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后随访2年,记录94例老年TIA患者再发脑梗死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发生脑梗死分为再发组和未再发组;采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老年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94例老年TIA患者截止最后随访日期2021年2月21日,出现12例失访,最终纳入82例患者,其中33例患者出现再发脑梗死为再发组,49例未出现再发脑梗死为未再发组;单变量分析显示2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Cox分析显示LDL(HR=0.026)、血栓调节蛋白(HR=0.029)、峰值时间信号强度(Parameters of time-intensity curve,P TIC)(HR=0.030)、清晰度(Sharpness,S FC)(HR=0.020),曲线下面积(Under the curve area,AUC FC)(HR=0.043)是老年TIA后再发脑梗死的预测因子;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TIA后再发脑梗死的C-指数为0.881,校正曲线显示绝对误差为0.034。结论基于基线LDL、血栓调节蛋白、P TIC,S FC,AUC FC建立的老年TIA后再发脑梗死预测模型具备较高的预测效能。
- 魏娟刘涛郝姜蕾魏宏世缪佳立吕新云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糖化白蛋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临床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糖化白蛋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收治老年糖尿病再发脑梗死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糖化白蛋白检测结果分为研究1组(糖化白蛋白水平<17.0%)和研究2组(糖化白蛋白水平≥17.0%),各20例。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情况。结果:血浆Hcy水平与总胆固醇之间呈负相关,与糖化白蛋白、空腹血糖之间呈正相关。结论:糖化白蛋白水平与老年糖尿病患者再发脑梗死风险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糖化白蛋白水平高则脑梗死发病风险高。
- 霍小兵高卫星
- 关键词:糖化白蛋白老年糖尿病脑梗死
- 共情理念导向下的整体护理对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骤,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1]。尽管经及时治疗后能疏通梗死部位,改善脑血流,但患者康复后再发风险仍然很高,且再发脑梗死可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导致更高的致残、致死率[2]。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率较高[3],而再发脑梗死危害性严重,更易使患者产生恐慌.
- 朱旭慧郑研研莫晓飞周一炜谢剑峰
- 关键词:脑梗死整体护理负性情绪自我效能
-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再发脑梗死1例
- 2021年
- 患者,女,50岁,因“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0余年,再发缺损15 d”于2020年5月17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已停经,无特殊个人史及家族史。1994年患者因体检发现房间隔缺损,无胸闷、气喘、黑矇、晕厥、肢体无力等不适,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
- 娄宇轩华杨周滢史倞孔祥清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黑矇晕厥再发脑梗死冠心病
相关作者
- 刘群才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54被引量:149H指数:8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9医院
- 研究主题:早期血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高敏C-反应蛋白 大面积脑梗死
- 冀泓太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9医院
- 研究主题:血脂 血液流变学变化 老年 再发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 李新立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66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9医院
- 研究主题:早期血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大面积脑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 冀凌霄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5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59医院
- 研究主题:血脂 血液流变学变化 老年 再发脑梗死 血清NO
- 廖远高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32被引量:171H指数:7
-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脑梗死 再发脑梗死 基因突变 脑脊液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