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2篇“ 农地利用“的相关文章
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探析
2025年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用201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5地州的数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进行分析。从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整体效率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效率最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次之,均远高于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生产阶段效率最低,但销售阶段效率最高,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优势;阿克苏地区生产阶段效率偏低,销售阶段效率也处于5地州中最低水平。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不是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多元路径主要有3种:1)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辅助;2)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种植结构辅助;3)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种植规模辅助。基于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把握地区优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
蒋志辉王悦
关键词:土地管理SBM模型塔里木河流域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地利用状况政策执行困境与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的实践约束和政策困境,提出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运用归纳演绎法、规范分析法对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执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地利用效率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农地细碎化、农地抛荒与流转配置效率低下等实践约束,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承包地退出机制不健全等政策矛盾与困境,约束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农地的节约与集约化利用。破解农地利用约束与困境需强化规划引领并注重规划的实施管理,探索农地经营权改革与承包权退出融合机制,顺应农村人口市民化新趋势,培育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孙聪康尹蒸朱红兵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利用
人口老龄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研究--基于大样本微观农户的考察
2024年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之城市更为严峻,它对农业生产的负面作用也愈加凸显。实证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对农地利用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它使得农地利用整体上从全部耕种向部分未耕种,甚至是全部未耕种的方向转变。(2)老人体能下降、返乡劳动力减少和养老金收入增加是人口老龄化引发农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中介机制。同时,地形和农业机械化具有调节作用,山区的人口老龄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比平原地区更大,而农业机械化可缓解该负面影响。(3)人口老龄化具体会使农户减少农地耕种,降低农地转入以及增加农地抛荒。(4)上述农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及粮食产量下降。因此,未来应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做好农业经营的代际传承,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建设,为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郑淋议钱文荣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农地流转农地抛荒
土壤养分空间分异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响应--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2024年
探究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响应对粮食主产区农地合理利用、农业精准施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响应的研究框架,采用景观格局分区、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揭示粮食主产区内部土壤养分对农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响应差异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水田和旱地的土壤养分平均含量高于园地和水浇地,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氮含量适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为充足;(2)斑块大而聚集、小而破碎区域的有机质平均含量较高,斑块较大且形状复杂区域的有效磷、速效钾和总氮平均含量高于斑块较小区域;(3)有机质和总氮空间分异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有效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速效钾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4)平原地区与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区相比,农地利用更为多样化与集约化,斑块较为连片,土壤养分含量也相对较高,促使粮食单产带动总产量较高,社会经济水平也较高;(5)构建的研究框架较适合探究以铜山区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农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淮海经济区及类似铜山区的其他区域农地合理利用、精准养分施策、农地土壤质量与肥力评估提供参考。
夏春华方斌张志成王子源杨欣蕾邵羽凡
关键词:农地利用土壤养分
山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承载着粮食安全的重任。农地是农业发展的载体,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农地的不合理利用,不仅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降低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碳排放增加,加剧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形成严峻挑战,...
张鑫
关键词:LMDI模型碳减排
中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农地利用是一项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经济活动,由于农地利用过程对于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使用碳排放量不断增长。农地利用过程也是碳排放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中国不同地区和省份的农地利用状况和碳排放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不...
刘淑婷
关键词:农地利用碳排放LMDISTIRPAT模型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脱贫县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分析:以江西省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探究脱贫县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发展理念,以江西省25个脱贫县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泰尔指数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江西省脱贫县农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年均值为0.738,赣南地区高于赣中和赣北地区;(2)2011—2020年,江西省脱贫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数总体水平较低,年均值为0.414,赣北地区最高,其次为赣中,赣南最低;(3)2011—2020年,脱贫县农业产业化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指数由期初的0.321升至期末的0.342,总体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4)脱贫县地区内差异对泰尔指数总体贡献最大,县域农业发展协调性较弱。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差异是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
曾艳廖成浩周宝亮郝柯锦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长江中游地区农地利用净碳汇时空动态演化及减排路径研究
李泽英
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对农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的实证检验
李萍
成都平原成土母质和农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的影响
2024年
揭示农地土壤剖面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区域氮肥管理和氮素面源污染防治。基于173个土壤剖面的1356个采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成都平原农地土壤剖面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探讨农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0~10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从1.91 g·kg^(-1)和138.48 mg·kg^(-1)分别显著降低至0.55 g·kg^(-1)和25.39 mg·kg^(-1)。在水平空间上,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空间分布格局一致,总体呈现出由中部向东北部和西南部递增的趋势。稻-蔬轮作地和稻-麦/油轮作地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园林地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稻-麦/油轮作地和稻-蔬轮作地2种方式低11.23%~15.78%(P<0.05)。就不同母质类型而言,与Q4灰色冲积物发育土壤相比,Q3老冲积物发育土壤0~4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其1.12~1.19倍(P<0.05),而>60~100 cm土层全氮含量仅为其0.89倍(P<0.05);Q4灰棕色冲积物发育土壤0~40 cm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为其1.14~1.21倍(P<0.05)。不同农地利用方式在Q3老冲积物发育土壤上4个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别(P>0.05)。园林地的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表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于其他2种用地方式,而>20~40 cm土层土壤整体高于其他2种用地方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特征受农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与土壤母质类型有关。
冉敏宋靓颖薛晶玲张元媛张浩吴德勇李启权
关键词:土壤氮素土壤剖面成土母质

相关作者

刘成武
作品数:127被引量:1,39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土地利用 农地边际化 农地利用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李波
作品数:255被引量:2,671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茶树 茶树资源 分子育种 儿茶素 红茶
黄利民
作品数:54被引量:31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农地边际化 农地利用 土地利用 农户土地 农户
李秀彬
作品数:228被引量:9,657H指数:5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 耕地撂荒 影响因素
张安录
作品数:443被引量:5,005H指数:40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农地城市流转 武汉城市圈 农地 耕地保护 耕地